新时代民族地区水利基层人才的培养探索

2023-10-28 10:57李春萌姚高翔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6期
关键词:水利基层人才

李春萌 姚高翔

[摘           要]  分析当前民族地区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結合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探索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即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信息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校企融合、渲染水情文化。

[关    键   词]  新时代;民族地区;水利基层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6-0001-04

2021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发表的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文中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资源,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湖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开工,掀起施工建设高潮。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各方务必兜住质量和安全底线,让水利工程经得起时间检验,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兴水治水带来的“稳稳的幸福”。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河流污染、河道干涸、乱采乱挖、湖泊萎缩等水生态问题时有发生。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改善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维持河湖生态的健康,促使河湖功能能够永续利用。各地相关部门加强动态监控重点河湖、水域岸线,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那些涉河湖的违规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河湖的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坚持用水资源“三条红线”(即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考核各地水利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新时代治水思路下,需要水利院校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一、当前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水利发展依靠水利人才。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水利发展,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积累和观念问题以及新时代水利发展的新要求,着重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仍是“十四五”规划的六大任务之一,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基层水利人才无法满足治水高层次技术性新要求。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凝心聚力做好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等新阶段水利重点工作。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包括水旱灾害防御、河长制、保障饮水安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治水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布局、水生态产品供给、水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多个环节。基层水利单位的岗位编制少、待遇相对低、工作条件艰苦,导致民族地区基层水利高层次技术性人才引进数量不足,团队年龄结构严重断层,一个干部常兼任多个岗位的工作,既担任水利开发工程技术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又担任懂水资源管理的管理岗位职务,还兼任懂水利方面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岗位职务。由此,仅仅拥有水利专业知识的基层水利人才,难以胜任当前“一人多岗”的基层水利工作。

二是基层水利人才难以跟上智慧水利建设的新需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全面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这无疑需要大量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能的基层水利人才。老员工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掌握、熟练操作智慧水利仪器的难度较大,难以跟上当前信息化时代水利发展的需要。

三是基层水利工作的条件与环境艰苦。民族地区基层水利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如果换岗周期较长,往往会导致青年人才流失。另外,由于基层水利人才待遇相对较差,发展空间小,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有些年轻的新员工面临组建家庭、照顾家庭的实际困难,难以长久扎根基层水利岗位。偏远山区基层水利单位招人难和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在某些偏僻山区的水库、水文站,水利员工要在偏僻的岗位工作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换岗,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成为一些青年员工跳槽的原因。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为适应新时代的治水需求,国家对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专业人才和基层管理队伍的实际问题,新时代基层水利人才应具有高适应性、高技能和高情怀等特点。

(一)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精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现代水利向水利高质量发展转型期,水利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型水利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水利新型人才要具备现代水利技术理论知识,承担基层水利工作的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具有改革创新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一岗精通”的高技能,才能适应新时代水利发展需要,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要求。

为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国家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制”,即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完善的河湖管理保障机制,这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要适应河长制改革,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具备忠诚担当、工匠精神,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政策法规执行能力高、具有技术专长的高素质水利干部,才能担当起专业的河湖管理和保护的光荣使命,适应新时代水利改革、建设、发展和管理的要求。

(二)推进智慧水利建设,需要信息化交叉学科的高适应性人才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构建智慧水利体系,在国家“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江大河大湖数字孪生、智慧化模拟和智能业务应用建设。智慧水利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恰逢“大数据”时代,治水要善用信息技术。要解决新时期的水利问题、治水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多学科知识融合、信息技术能力兼备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既要注重培养“宽口径”的水利专业基础,也要注重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能力、思维交叉融合的能力,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基层水利建设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科学治水,以适应新时代水利改革与发展需要,适应智慧水利的高适应性人才需求。

(三)水利基层的艰苦条件,需要奉献精神和水利精神的高情怀人才

没有热爱广西水利的情怀,就难以克服实际水利基层工作中的种种困难,难以保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难以坚守在水利基层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民族地区艰苦的基层水利工作环境,需要基层水利人才热爱水利事业,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致力于家乡发展的“我将无我”奉献精神,秉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愿意扎根民族地区基层水利的高尚情怀,才能“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为适应新时代民族地区水利基层人才的新要求,水利类高校不断创新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培育立志献身基层水利、干净担当、本领过硬的热血青年。为解决广西作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层治理工作环境条件比较艰苦、高学历人才总量偏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基层水利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区水利厅和教育厅、编办、人社厅、财政厅联合开展基层水利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承接培养任务,2020级水管(定向)班是实施方案的第一届。根据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的要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水利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智慧水利建设。

(一)重构课程体系,培养新时代基层水利发展的“多面手”

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往往因为人才短缺而一人多岗,经常需要处理多个岗位的工作,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要让基层水利人才具备“一岗多能”的本领,就需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入手,重新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既要让水利专业学生学通专業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也要选择一些专业拓展课程,才能适应交叉学科和综合化日趋增强的发展需要。要与地方基层水利管理、水利建设等企事业单位深度融合,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设置专业课程、开发活页式教材、指导实训实践等。同时,适当调整并增加生态水利学、法律法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扎实而全科融通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具体的基层工作中适应多个岗位的要求,满足民族地区基层水利岗位的实际需要。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目标为本 标准为源 产教为体”涉水专业群建设理念,实施“主课堂+创新课堂+乡土课堂”三堂联动重构课程体系,达成学生多科知识培养目标;建成规模大、功能全的“实景化、水情化、信息化、双元化、民族化”五化全景教学工场,破解水利工程偏远教学难实践的难题,实景化历练多岗位融通,培养学生基层水利岗位的全科融通技能。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水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动水利人才队伍创新发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基层水利人才定向班导师制培养方式,为师生搭建一个近距离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对提高基层水利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应用型基层水利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大力培育新时代基层的“智慧水利人才”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水利部将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人才,既要具备水利方面的专业技能,又要懂得IT技术。一方面,积极引导水利专业学生通过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强化其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推动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引入智能化装备,如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等方面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作为广西信息化标杆学校,水利专业的教学平台和实训平台基本上采用智能化装备,在专业课程讲授和实习实训时,注重引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运用技术和智能化意识,为广西民族地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比如,我校的节水灌溉长廊作为水利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引入智能化装备,使其适应智慧水利人才的培养需要。新建的水利装备式实训基地、水利大坝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水利基地,均配置智能化设施。这些实训基地的智能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智慧水利建设的合格人才。智慧水利建设,将会大大提高我们民族地区偏远山村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能。我校“智慧物联校园节水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案例入选广西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是学校在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上,应用物联网、智能感知、GIS管网监测等技术,通过对水压和流量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了用水控制、用水统计、管网远程监控与管理、区分管理、水动态数据分析、废水利用等功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这将对高校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发挥示范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专业扎实而技能精通的水利创新团队

民族地区基层水利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高校理应承担为新时代水利发展培养专业扎实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重任。为适应新时代水利发展的新要求,要将生态系统的统筹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及时补充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和新技术,及时反映水利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将水利工程实际、水资源管理实践采取“实景化”方式融入课程理论教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校企远程连接,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提高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度。信息化标杆高校建设,为基层水利工程场景共享到校内课堂提供了信息化平台,有助于推进水利基层人才培养的“实景化”教学;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大师组建水利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岗课赛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岗位适应能力,为水利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近年来,水利工程学院组建了2个大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开展“三教”改革,取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等喜人的成绩,带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不断有新突破。为提升定向班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和新时代水利精神,名师们全面系统地从“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重点到“灌区灌溉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等给水利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水利行业的新发展。

(四)深化校企融合,打造民族化本土化的基层水利队伍后备军

依托行业办学优势,以服务社会发展初心,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行业改革发展教育使命。从2020年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广西基层水利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任务,遵循“定向招生、专班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学生必须来自本民族地区,就业必须回到户籍所在的基层水利部门,落实经费和编制,为基层水利单位培养优秀的水利技术干部。针对水利订单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确保水利定向人才培养各项政策及服务保障落地落实,培养扎根基层服务水利事业、助推乡村振兴和水利可持续发展合格水利人才。同时,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广西水利基层职工的培训进修工作,每年开展2次全覆盖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水利职工的业务能力,使其适应水利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发挥水利部西部水利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为新时代广西水利发展贡献力量。两项举措保证水利基层人才队伍“本土化”——来自本民族本地区、服务于本地区水利发展。

(五)渲染水情文化,涵养一支扎根基层“永远不走”的兴水铁军

针对水利类专业工作在民族地区、偏远山区、边疆等的特殊情況,加强学生吃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充分利用广西红色资源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培养热爱水利事业、愿意扎根基层水利的高情怀新时代水利人才。为解决基层水利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急需水利专业人才而水利毕业生主观上向往大城市的矛盾,加强学生家国、乡土情怀和吃苦精神教育,将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水利专业学生进行扎根基层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专业、行业的看法与态度,使其能够自觉将个人职业发展同国家基层水利事业相结合,发挥所长,在基层水利事业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最好的成绩,在奉献水利中实现自身价值。从国家富强、国泰民安、民族复兴的高度阐释水利基层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精准对接水利基层,做有理想的大学生”“共筑节水文化,荣膺护水使命”等方面详细讲解当前社会对水利人才的新需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勉励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

打造“慕水之善”文化品牌,大力宣传爱水护水理念,倡导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节水、护水、爱水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节水护水意识。依托大学生水情实践基地和“上善文化”综合素养平台,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特殊时间节点,打造水利专业特色育人品牌,开展节水护水行动、“大禹杯”水文化讲解员大赛、节水护水宣传等水文化系列活动,联合其他院校共同开展水质提升公益联盟等行动,营造浓厚的爱水护水节水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水情化渲染,不断增强学生专业自信、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同时引领示范全社会提高节水护水意识。

此外,组织水利专业学生赴大藤峡水利工程、岩滩水电站、天生桥水电站、百色澄碧湖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和湘江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东兰革命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聆听学长谈工作感受悟人生,旨在引导更多优秀学子立志扎根基层水利,自觉将爱国情、报国志、建国行融入具体的“我是水利人我自豪”的职业规划中,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担当起维护河湖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通过系列团日活动、实践活动,定向班的学生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水文化和水电学院优良传统,秉承“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校训,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扎根水利基层,争做一名优秀的水利基层工作者。

新时代的民族地区呼唤新型基层水利人才,水利院校需要创新水利人才培养改革,让水利学生成长为“乐为、敢为、善为”而又干净、担当的民族地区基层水利人才,切实担当起治水责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赖永明,赖永明,余金凤,等.水文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2(14):111-113.

[2]黄小娥,黄飞华.基于专业集群的智慧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8):244-246.

[3]余丽红.水利类高职院校弘扬和培育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路径探析[J].大众标准化,2020(7):20-21.

[4]邓集键,王钧正.湖南“定向培养水利特岗人员,建好基层水利人才队伍”[J].中国水利,2020(24):184-187.

◎编辑 马花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同心圆建设助推思政课‘三性教学改革创新探索”(2021SZ107)及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水利专业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9LSZ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春萌(1973—),女,广西陆川人,硕士,教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对象,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姚高翔(1975—),男,河南汝南人,硕士,副教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水利基层人才
人才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