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 杨云飞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传统文化新的辉煌,文章以短视频为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总结借助短视频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及路径,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新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短视频平台;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31-04
经济全球化、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万物互联、万物共享得以实现。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迫切需要主流价值理念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化解困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蓬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多种社会思潮涌现,冲击主流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生产力日益增强,作为上层建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也随之提高。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文化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不断涌现,相互碰撞,在活跃思维的同时,也形成了多种社会思潮[1]。不管哪种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领域中都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表现,其根代表了一定的利益诉求,反映出特定群体的心声和观点,代表着特定的利益集团。诚然,文化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深化,但某些社会思潮往往带有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这些思潮通过文字游戏的包装,借助各类媒介平台,对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价值认同等都带来严重挑战。如近年来西方社会打着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幌子,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否定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文化,其实质是想进一步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往往针对青少年学生,他们思维进步、积极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由于经历和认知的限制,不能明辨是非,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容易被所谓的“学者”“专家”“精英”的言论误导和迷惑。
(二)社会矛盾问题凸显,影响青年价值选择
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等都使得人们感受到了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也同样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群体。近年来,“躺平”“摆烂”“内卷”等网络热词层出不穷,这些新词的产生也反映出当下青年对抗压力的一种态度。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性主义也在社会生活中流行。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优良传统被部分青年嗤之以鼻,这进一步说明了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领悟不深、实践不足,需要开展进一步的价值教育。
(三)创新意识不足,教育方式单一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所看到的世界是多元的,所接触的事物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把握他们的心理,引导他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而现实中却往往相反。从主体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于依赖教师传授。目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源自书本和课堂教学,但是在互联网社会,知识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从内容看,强调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社會实践,难以实现知行合一。从教育手段看,以讲授为主的课堂缺少新意,学生参与度低,既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不能与时俱进,更无法适应青年对于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需要。因此,要提升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二、利用短视频平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优势
(一)用户量不断增加,利于扩大教育覆盖面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0.32亿,其中短视频使用人数已达到9.34亿,占中国网民总体的90%以上。以华为应用市场为例,截至目前,抖音、快手、微信等用户的累积使用数都已突破了984亿。根据《2021抖音数据报告》的统计,在过去一年,我国艺术类视频成长快速,就国家级非遗项目来说,抖音目前的覆盖面已经高达99.42%,其中艺术影片总量同比增加149%,累计播放量同比增加83%。由此可见,巨大的注册用户数和软件装机数保证了用户基数,而各个艺术短视频网站也成为大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从而精准施策,根治痛点、破解难点、疏通堵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作和发行流程简单,利于实现多维度传播
短视频制作和发行过程简单,制作者只需提前录制好视频,套用固定的视频模板即可完成制作,用户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特效对视频进行加工。目前,有许多这样的剪辑平台,能帮助制作者编辑作品。这种简便快速的视频制作方法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学习者,他们借助短视频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开来,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化,继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无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宣传途径。同时,由于制作和发行简易,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引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聚焦多种力量,实现多维度传播、多数人参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2]。
(三)跨平台发展,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传统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方式较分散单一,从而造成了影响力弱的局面。短视频出现之后,利用短视频平台将互联网思维和传统媒体思维有机融合,充分整合,形成以音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同时,跨平台发展使得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多样,从而实现了裂变式传播,也使得受众面相应增加,评论、转发、分享的概率也会提升,这些都会为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培育多元主体,扩大教育队伍
传统文化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主体和客体相对固定,教育形式和方式单一。随着短视频平台矩阵的不断壮大,普通民众也成为教育和传播的主体,而客体也不再是以学生为主,而是面向社会大众。今后应不断扩大主体队伍,增加受众群体,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习惯,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责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1. 提升教师队伍运用短视频的能力
尽管学校的教育主体和客体较固定,但其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为此,应增强教师利用短视频的意识与能力,引导教师把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选用优秀视频内容充实课堂教学。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可制作短视频,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加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2. 增强传承人与短视频平台的黏性
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人尤为重要。许多非遗传承人默默无闻地靠自己的双手传承着传统文化,有些文化几近灭绝。有了短视频平台后,传承人可以把传承的工艺与技能利用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帮助传承人传播自己的技艺,更能为传统文化教育扩大受众群体。因此,传承人要掌握和学习短视频的制作过程,增强自身与短视频平台的黏性,以实现传播文化、传承精神的目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魅力[3]。
3. 提高普通民众参与度
信息化时代给每一位用户创造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简单的操作步骤、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宣扬传统文化的使者。15秒或3分钟时长的短视频,其创作时间一般在五分钟以内,如果人人都加入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量和推广度将是相当大的,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是深远的。因此,要抓好用户的参与度,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体制和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传播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创作者,提升普通民众的参与度,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群体,以实现深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传承。
(二)拓宽教育途径,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1. 定期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各短视频平台定期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与推广活动,如抖音出品的《谁说传统文化不抖音》《我要笑出“国粹范”》等一系列短视频。在京剧《笑出国粹范》的挑战中,93%的年轻用户都积极参与了这场中国传统文化挑战。可以看到,短视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但增加了当代青年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同时更激发了当代青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开创了新时期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崭新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
2.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三维动画、AR技术、VR技术等被广泛运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以短视频、动漫、动态长图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通过声情并茂的动画场景把传统文化变得富有亲和力、大众化,重塑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针对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利用短视频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将枯燥的文献资料以具象化、场景化、沉浸式等方式,将文献背后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感动人心的历史事件、鼓舞人心的红色精神呈现出来,这不仅能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传播力和吸引力,还能帮助青年学习榜样力量,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三)精准投放个性化内容,提升育人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每时每刻都可以接收大量资讯,然而有些信息对他们来讲是无效的。利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为科技基础的智能媒体技术建立用户画像,能为受众创造个性化服务平台。短视频技术借助算法机制实现的精准化内容传播,能有效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形成更好的传播效应。
通过用户画像,短视频平台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选取适当的频道和话题实现有效投放,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更能为扩大使用群体发挥重要作用。以山西文化为例,不同的用户对于文化的关注点和需求是不同的,省外的用户多关注平遥古城、大院文化;省内的用户则多关注山川河流等自然文化;而国外华侨多关注寻根问祖文化。利用数据分析精确定位视频内容,根据用户需要精准传播信息内容,从而利用全媒体进行分众化宣传,能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对于青年人来说,短视频创新、开放、互动、虚拟等特点正好迎合了他们追求新鲜事物、参与讨论互动的需要。因此,把握网络时代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使短视频平台成为新时代青年学习的助推器,以更大作用发挥更高质量的育人效果[4]。
(四)健全监管机制,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网络时代诞生的短视频同样如此。短视频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的同时,也存在内容混杂、低俗,准入门槛低等问题。长期以来,西方没有停止过对中国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攻,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时期,他们加大力度利用新兴媒介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在互联网平台,许多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肆流行,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面对新的舆论环境,应健全网络监督机制,肃清网络毒瘤,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各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查,对低俗、消极内容限期纠正或删除,防止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在抗击疫情中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面对新趋势,我们在加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也要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维护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地位不动摇。具体来讲,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宣传和传播主流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干净的传播空间,为青年学生思想浸润、价值形成、理想引领、道德塑造等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5]。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響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础。短视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大了教育队伍,拓展了教育渠道,弘扬了主流文化,提升了育人效果。但同时,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也要健全短视频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斌,康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表征与创新进路[J]. 电视研究,2022(11):105-107.
[2] 王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短视频发展策略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97-100.
[3] 何雨晴. 抖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及策略探讨[J]. 传播与版权,2022(10):66-68.
[4] 周伟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及策略[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04):47-51.
[5] 卞晓妍.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1):12-13.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