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探讨

2023-10-28 16:39:14丁蓉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

丁蓉蓉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论是阅读还是实践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发展、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营,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渗透融入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运用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实现思想与价值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与大学思政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融合的实际意义、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性以及相关解决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大学思政教学体系;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31-04

阅读是扩大知识储备,提升思想高度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国际历史演变与国家政策发展的有力推手,是思政教育重要财富。高校教师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能辩证分析当前学情,帮助学生树立精神信仰,引导学生以阅读著作的方式促进思想道德提升。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政理念,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阅读经典的动力,促进二者相互融合发展成为这个时期重点讨论的话题,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培育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优秀思想政治观念和历史文化结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有力依据。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能引导社会主义国家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梳理分析阅读经典理论,掌握各国发展实际矛盾,以此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扩充知识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强化大学生个人思政理念,增强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自觉鉴别并抵御外来思想文化侵略,提高核心素养[1]。大学生作为我国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思政教育能改变学生思想认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创造机会。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思想政治高度提升,道德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确立良好思想价值观念,开展综合性实践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辨别能力,确立社会主义主流观念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力量提升,全球信息化趋势加剧,中外思想、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必然会促进中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交织。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观念的确立十分重要,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帮助学生确立我国主流思想意识,增强思想辨别能力,提高思政道德理念和责任意识,避免外来思潮渗透与侵蚀[2]。大学生思想意识不坚定,容易受到互联网模棱两可言论的误导,最终导致思想意识混乱,形成与我国思想政治观念相悖的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其自身情感心智健康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认真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获得主旨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推理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观念,为巩固思想意识,坚定主流观念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思想政治道德高尚、服务社会发展的优秀青年学生。

(二)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细致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能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念提供有效理论参考。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讨论,能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与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与大学思政教学体系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模式来巩固大学生思政建设基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社会发展与前进力量的支撑,但其内容主要讨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具有较强抽象性,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认为马克思经典著作难度大,学生学习过于吃力,甚至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于理论性和专业性,实用性较低,最终影响学生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谈及较少,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表面,即使是思政教师也并非都是马克思主义专业出身,对马克思内容理解浅显,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片面化教学内容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深度[3]。大学生除思政课程之外并不会单独学习马克思主义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体实效作用理解不够透彻,并且大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停留在几句话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閱读价值理解受限,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念认知与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的必要性

鉴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和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思想,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质内涵是培养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践行先进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加深政治素养,还能缓解社会发展矛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建设和经济建设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十分必要。

(一)现代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思政理念存在一致性。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教学强调人本理念,注重更新思想政治认知,提高改革改造主动性,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技能、有理想、有方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也正是在马克思经典著作阅读中能够体会到的思想观念[4]。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具备正确思想认知,能全心全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内心思想,强化外来思想鉴别能力,做好政治思想教学保障。

(二)大学教学正确方向的必然保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能传播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保证大学教学方向的正确性,确保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教育精神主旨相适应,为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指明教学方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思想教育中心。另外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为大学思政课程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注入先进思想政治血液,是促进学校发展,构建现代化发展氛围,推动社会主义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提升思政教学兴趣的源头所在

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意识影响,思政理念确立及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侵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呈现出来的思想政治观点能大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高度,促进思政认知,借助《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深入全面理解内容实质,提升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意识,引导学生为成为爱国爱党、思想先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实践途径

大学思政课程体系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具有思政理念充实作用,能让学生从著作研读与探析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体会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汲取正向能量,感悟学习、建设与发展真理。要想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离不开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发力。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当重点关注,制订完善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发挥本质效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大重视程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与培养,适当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让更多学生能用充足的时间拜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内容,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读书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研学欲望。其次,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递代表,及时更新自身思想水平是当前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组织多样化读书、辩论活动,鼓励学生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发表自身心得,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性。再次,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除了要优化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思想,学生思想转变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作为思政课程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主体,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改变思想观念,明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现实价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课程融合发展主动阅读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书中教学原理,深层次理解马克思主义先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提高思想高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重视教学实践,完善教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过程中,改变重概念轻实效的现象,注重教学实践工作开展,从阅读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我国思政教育理论之间的交互性。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制订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学校各部门应当主动调整教学结构,结合最新发展观念,合理规划思政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合力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著作内涵与主旨,积极学习[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學生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理解的差异性,分层次设置经典教学内容,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宣讲活动、社区养老院公益活动等实践探索模式,深入调研二者融合背景之下,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情况,保障学生思想体系不偏离实际,进而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加深思政文化底蕴。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与阅读热情,加强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就目前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研究实况而言,相比较单一阅读模式,多元化、趣味性教学思想更受欢迎,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在阅读与学习中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想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大学思政教学体系中,就要利用网络技术,多元化呈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递出来的精神内容,比如让学生重温《共产党宣言》,也可观看《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等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从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并分析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第二,丰富教学资源,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鼓励学生主动结合网络教学素材,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和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联系,借助多方讲解资料,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专业、难理解的知识进行讨论,逐步化解知识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第三,传道授业解惑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大学教师应当深化自身思政素养,选择贴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力,进而提高学生思想高度。

(四)主动联系实际,提高理解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大学思政体系教育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思想政治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多方面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地位。因此,教师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联系社会实际,抓住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重点,以教学案例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何能与我国思想政治理念相匹配,又是如何在此环境背景之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引经据典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更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经典、精彩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剧情需要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五)完善考核制度,优化教学评价

考核与评价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和大学思政体系教育的延伸,对二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环境与实际情况,加大思想监督工作,借助信息技术完善考核制度,重点关注思想意识薄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坚定的学生,定期开展考核评价,纠正并巩固其思想状态,大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专注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实质与内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5]。此外,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根据其日常表现和思想认知进行评价反馈,多角度提升学生思想高度,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周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6):106-110.

[2] 代砚春,孙美玲.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 决策探索(中),2021(09):53-54.

[3] 朱萍,钟霞.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准考核机制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10):128-130.

[4] 林怀艺.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若干思考[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3):84-88.

[5] 王建民,楚莉莉. 关于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长效机制的探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10(04):234+238.

(荐稿人:亚伟,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
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策略实施
移动通信(2016年23期)2017-03-07 16:18:26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7年1期)2017-01-20 20:44:23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5:29:17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7: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策略探讨
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合策略及发展方向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6:50:00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07:05:12
广播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