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 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3-10-28 14:56
云南教育·视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研优质学校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各州市党委、政府加强统筹,各县市区认真履行义务教育发展主体责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我省成为西部第5、全国第22个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的省份。2020年以来,我省进入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阶段,5个县已率先通过省级评估,全省均衡创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保障更加有力,教师基础更加夯实,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生态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富有云南特色的均衡发展之路。

7月4日,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在玉溪召开。副省长张治礼要求,全面认清我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的形势,加快落实全省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和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加快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示范推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经验,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水平发展。

本期我们选编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五华区、麒麟区、红塔区、开远市、腾冲市的典型经验,以供各地各校交流互鉴。

“三聚焦三强化”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玉溪市人民政府

玉溪市委、市政府秉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扛实政治责任,以优质均衡为导向,全面推动教育工作提质增效。2022年,红塔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区),红塔区、江川区通过云南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县(区)省级评估,玉溪市在全省率先提出2026年实现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一、聚焦高位统筹,强化组织领导

2018年,玉溪市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随即启动了全市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一是高位推动,精准发力。市委、市政府派出由厅级领导带队的7个调研组,历时3个多月,深入基层,针对教育质量提升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大调研,精准查找全市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积极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二是全面统筹,系统谋划。市人民政府研究出台《玉溪市推进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專班,细化任务、压实责任。2023年4月,省教育厅、玉溪市联合印发《共同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市十四条措施》。三是典型引路,全域推进。认真总结红塔区、江川区创建经验,试点引领,建立结对帮扶、蹲点指导等6项工作机制,明确各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按月细化工作清单,强化业务指导和督查考核,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二、聚焦教育公平,强化内涵提升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提质增效。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采用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市共组建21个基础教育集团,提供小学和初中优质学位2.1万个。玉溪第一小学通过“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样板在全省交流。二是“双减双升”成效明显。率先出台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办法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首批教育部课后服务信息化试点城市,35个“双减双升”优秀案例获国家级和省级推广,2022年全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5.65%,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总结推广江川区、元江县省级“县管校聘”试点经验,对全市3771名教师实行交流轮岗,有效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工程,认定1至5级校长1555人、“兴玉教学名师”8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71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的州市。

三、聚焦关键要素,强化保障措施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一是财政投入持续加大,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保障。近三年来,全市用于教育支出资金144.22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18.2%。从202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新增预算3000万元,专项用于基础教育发展。二是有力统筹公共资源,采取新建、改扩建、盘活存量资源等措施,有效扩大中心城区办学规模。2018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新增学位17031个,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强机制重教研 着力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保山市人民政府

保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以来紧扣“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目标,狠抓长抓教育,制定《关于加快保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印发22个配套文件,开展“教育科研支撑引领”等八大行动,推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换挡提速”。

一、党政重视强机制

保山市始终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是“四级书记”抓教育。成立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工委书记高配一级制度,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兼任市委教育体育工委书记,推行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教育述职评议制度,建立市、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学校制度,党对教育、教研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优先发展强保障。2021年以来,全市教育支出分别达47.1亿元、4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均在20%以上。优先供给教育用地,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8所、小学143所、中学26所。实施“引凤”“归雁”“团圆”计划,全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34名。三是优质带动促均衡。以“1+X”组建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保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等10个教育集团,中心城区9所中小学(幼儿园)转设为公办学校(幼儿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择校热”难题有效破解。在2021年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腾冲市成为全省唯一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的县市。

二、改革创新重教研

保山市始终把教研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动力。一是建强教研机构。按照“建强市级、建优县级、建好校级”的思路,市教研所编制由20个增加到46个,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编制由128个增加到315个,学校均设立了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全市教研员达1 894人。二是创新教研方式。深化教育科研改革,打造“最强大脑”“最强引擎”,分学科构建“1+7+N”市、县、校“一张网”教育科研管理模式,以教研基地学校为主建立“1211”机制,搭建网络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三是整合教研力量。全力推进校点优化布局调整,2022年全市撤并学校111所、教学点15个,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解决教研力量“小散弱”的问题。

三、精细管理求实效

保山市始终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一是规范教学管理。以教学常规管理“千校达标”“万师合格”为目标,印发实施意见和考核评估办法,常态化开展师生同测,350名教师参加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竞赛,268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成效明显。全面落实中小学“一评三进三考”制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二是加强教师培养。建立“三线五级融通式”梯次培养机制,实施“雏鹰计划”“新秀计划”“薪火计划”“领航计划”,每年组织1次班主任节、2次全市教师教学技能竞赛、1期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2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修班,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台子、铺路子、架梯子。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组建省、市级名师工作室53个,评选认定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68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新形势下义务教育质量

五华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五华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突出顶层设计,为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发展始终。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委常委联系挂钩学校制度,强化教育领域政治建设,确保各环节全过程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前行。二是用战略眼光谋划发展方向。高位统筹制定五华区教育发展提质培优三年倍增计划,相继出台教育质量提升、教师岗位竞聘、学区建设等政策文件16个,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找出路径。三是倾全区之力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近5年,全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65.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以上;完成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余个,新增学位供给148 890个;投入2.4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功创建全国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优质均衡发展创新途径

一是聚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改建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以教育质量监测、教学质量分析为手段,建立起始年级成绩数据库,客观评价教育教学水平,为各学段质量提升提出科学指导,创新引领指导学校科研、教研、培训一体化发展机制。二是着力构建“大教育”格局。积极发挥学区化建设优势,全区设立4个学区,将学区教育资源“连珠成串”一体发展,实现幼、小、初、高各学段融通衔接。科学探索集团化办学,先后成立红旗、武成、春城、高新、昆八中、莲华六个公办教育集团,充分发揮优质教育资源引领辐射作用,带动薄弱校同频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三是深入实施涉农地区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城区昆八中、昆十四中等优质学校与沙朗民族实验学校、厂口学校等涉农地区学校实施一体化建设工程,进一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发展,以“精准帮扶”、教育信息化等手段,打破地域藩篱,分享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有效推动了涉农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队伍建设,持续为优质均衡发展夯实基底

一是健全教师队伍管理体系。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全区80%的事业编制投入教育领域,在编教师达4 735人。以专项招聘、公开招聘和公费师范生招聘形式为五华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用活用好“区管校聘”、校长职级制、高级教师管理办法、职称推评和岗位竞聘指导意见,建立能上能下的竞岗机制,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二是注重教师队伍赋能提升。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五航计划”,多形式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全员培训,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扎实开展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工作,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目前,全区有省区市三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 797人,骨干率超50%。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名长”工程考核评价激励的导向作用,着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同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对长期在农村任教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重点奖励,鼓励优秀教师扎根乡村,给予教师队伍最大的获得感、荣誉感。

凝心聚力 破解控辍保学难题

昭通市人民政府

昭通市适龄儿童少年辍失学问题一度十分突出,为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帮助群众拔除“穷根”,昭通市凝聚各方力量,举全市之力打赢了控辍保学这场扶智之战,并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一、坚持高位“推”,确保工作举措落得实

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控辍保学工作高度重视,注重带头加强领导、高位推动落实,形成了讲教育工作必讲控辍保学、调度脱贫成果巩固必调度控辍保学的常态机制。去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4次对控辍保学工作作出批示,并调度工作进展。市级设置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解决控辍保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局领导班子成员对11个县市区和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对口挂包联系。具体工作中,在市教育体育局内部组建市级控辍保学工作专班,配备专门工作力量,负责业务指导、日常监测、问题核实、督查检查等工作,保证了控辍保学工作有人跟踪、有人管控。推出“四项机制、四项责任”,即对6—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常态化开展全面排查机制;对思想不稳定学生开展周研判机制;对外出学生开展月排查机制;对在校学生实行日考勤月抽查机制;落实好入学、保学、稳控、劝返四项责任;通过常态化推行控辍保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压实县区、学校、班主任职能职责,做到了问题早发现、包保早落实、措施早跟进。

二、精准发力“劝”,抓实“两后生”劝返

将“两后生”继续接受教育或技能培训作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抓手,多向发力大抓“两后生”劝返工作,提出“初中毕业生一个不少就读高中或中职学校、高中毕业生一个不少就读高职院校或参加技能培训”的工作目标,抓住秋季学期开学初期的关键时间节点,按照“清家底、明去向、抓劝返”的思路,精准建立“两后生”台账,统筹县、乡、村、组、学校五级力量,抵到户、盯到人,“一对一”开展劝返,为“两后生”量身推荐中高等职业学校,因人制宜推荐专业和技能培训课程,以磨破嘴、跑断腿的精神讲政策、做工作。经过努力,2022年共对9 120名“两后生”实施劝返,共劝返8 835名,劝返率达96.87%。

三、创新方式“留”,率先走普职融合之路

为实现从依法控辍到保学稳学的根本转变,2019年,昭通市在全省率先开办普职融合学校,以市职教中心为阵地,实行以文化课为基础,技能教育、兴趣教育、法制教育、关爱教育、养成教育“五育融合”的“1+5”普职融合教育模式,相关经验吸引了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工委等单位前来实地考察。开办以来,学校累计招生3 145人,兜住学生厌学辍学底线的同时,有效助推了个人成长成才、家庭增收致富。2020年招收的650名学生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后,60人升入普通高中就读、390人升入职业学校就读,剩余的200人也通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后实现了就业。

建立党政齐抓共管体制机制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临沧市人民政府

临沧市坚持教育优先、切实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奋力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普通高考中,临沧市高考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一、党政一把手共同抓,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建立党政“一把手”常态化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县委书记教育述职制度。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高规格的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座谈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教育领域重大问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学校调研检查指导,确保党中央教育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2023年,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各听取教育工作专题汇报两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专题会议9次,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学校调研30余次。

二、常务副县(区)长具体管,全面提升政府教育保障能力

发挥常务副县(区)长分管资金、项目的职能优势,县(区)原则由常务副县(区)长分管教育,确保教育规划、用地、投入、项目、公共资源、教育人才、教师待遇等问题优先解决落实。“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59.2亿元,新建校舍23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运动场77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百兆宽带接入率达100%,55.12%的学校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安全防范4个100%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三、各级各部门奋力干,汇聚优先发展强大合力

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强化“总揽”和议事协调作用,着力解决教育领域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落实。教育督导委员会依法开展县、乡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评估。各级党委、政府将教育工作納入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总结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乡村领导干部控辍保学责任制、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和教育工作情况通报表彰等制度。市委、市政府及时通报教育发展信息,每年对优秀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单位、村(社区)进行表彰,形成人人抓教育、个个抓质量的浓厚氛围。“十三五”以来,全市674名教师受国家、省、市表彰,215名在乡村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获省、市表彰,13名教师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专项。

四、城乡中小学一体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自2017年起,临沧市开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模式,通过市一中向各县(区)一中选派校长、副校长等管理人员的方式,逐步推动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区域、城乡、校际结对关系;各县(区)坚定“一盘棋”抱团发展思想,组建以县(区)一中、中心完小为龙头的城乡学校共同体,按照每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的要求,通过对口帮扶、教学联盟等形式,实施办学思路、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教学质量评价“五个一体化”管理,将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优质资源等辐射到帮扶各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22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04%。

全力以赴振兴边疆民族地区教育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

西双版纳州有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健全硬件建设、设施设备定期更新、资金投入等机制,开展控辍保学专项督导行动,统筹做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整改工作,进一步提升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普通高中普及和多样化发展。

一、抓紧效率提升,破解“优教”之困

认真贯彻省委“3815”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增强效率意识、进取意识。一是加大财政教育投入,2022年教育投资增长203.40%。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健全完善土地、资金、人员、政策等保障措施,力争到2029年底实现三县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三是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调整,学校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四是巩固深化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推动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二、抓牢民族团结,夯实“治教”之责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拍摄《石榴籽籽心连心》等作品,创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校27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3所。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42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村26个。二是与邻为友实施华文教育帮扶。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改善边境国门学校办学条件。全州共有抵边学校27所,在校学生26 962人,其中外籍学生484人。自2020年起共向缅捐赠价值54.71万元的教材,积极开展边境华文教育和对外教育帮扶、合作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切实履行边疆“治教”之责。

三、抓快项目建设,筑牢“办教”之基

一是补齐项目短板,实现6周岁入学目标。2021年至2023年,规划建设学校9所,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建设,新增学位8 300个。二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和定期调度5个项目库。目前,在库项目44个,项目总投资估算66.72亿元。

四、抓活改革创新,激发“兴教”之源

一是坚持改革赋能。深入贯彻落实《西双版纳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22项新举措;大力实施西双版纳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抓实“十二个专项行动”;引进省内外优质学校5所,加快中小学1+N集团化办学推进力度,建立16个教育联合体(集团)。二是落实“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双减双升”各项工作,组织开展校际科技节、艺术节、专项运动会215场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2所。三是深化体教融合。组建西双版纳州橄榄球队代表云南省参加2022年全国英式7人制橄榄球冠軍赛,获全国第六名。四是推动研学实践。开展亚洲象观察、生物多样性、生态茶叶、户外运动等各类研学活动69次,参与7 600余人次;建立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15个。

五、抓严队伍建设,凝聚“爱教”之力

一是开展教育英才引进,实施“雨林名师”“雨林名校”“雨林名校长”工程,落实西双版纳州教师严管与厚爱措施,健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二是推行“县管校聘”“局管校用”和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一年一聘改革,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500+X”差别化政策,逐步实现区域内优质师资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备,有效激发基层教师重教爱教工作热情。

“三个坚持”强基固本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麒麟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麒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办学水平均衡化,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坚持优先发展强基石,持续均衡办学条件

强统筹,优布局。制定《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调整优化麒麟区中心城区教育布局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优化均衡,提速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学校布局日趋科学合理。

强投入,优保障。近3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87亿元、12.07亿元、12.3亿元,分别增长6.45%、1.73%、1.81%,教育经费投入保持平稳增长。

强基础,优环境。从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近3年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1亿元,实施项目165个,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运动场11.6万平方米。

二、坚持优化提升固根本,持续均衡师资力量

建强教师队伍。近5年补充教师1 000余名,全区中小学同学段生师比、骨干教师比例大体均衡。分学段、分学科建成学科教研基地35个,搭建名教师、名班主任和名校(园)长成长平台,培育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坊各1个。

促进合理配置。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每年安排30余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50余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优化城乡、区域、校际师资配置。

激发教师动力。按照自然村500元、行政村200元、镇(街道)所在地100元的标准,发放农村山区学校教师每月生活补贴,区级每年安排500万元奖励激励一线优秀教师。

三、坚持优势利用利长远,持续均衡教育质量

缩小校际差距。完善“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帮扶机制,推进教育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实现5所学校集团化办学,创成省、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11所。

坚持减负提质。义务教育作业“减量”全部达标,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3%,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92.73%,5所学校典型经验入选全省“双减”案例。全市先行先试午餐午托,惠及城区24所小学、3.9万名学生。

关爱特殊群众。建立精准控辍保学机制,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保障措施,确保适龄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8.03%、100%。

深入实施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改革

红塔区人民政府

红塔区着力探索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一、高位推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党政“主导”。健全组织架构,成立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区委教育工委,建立区级、乡(街道)两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突出规划引领,出台《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城区校点布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强化资金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7.6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3.3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十三五”以来,通过“并、迁、扩、建”,投入16.2亿元,实施项目623个,累计新建校舍59.4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1万个。

部门“主管”。成立学区建设领导小组和集团化办学领导小组,出台《学区建设实施意见》《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完善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态、职能定位、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等制度。

学校“主建”。横向上,遴选玉溪四中、玉溪一小等8所优质学校,牵头组建学区,均衡组配中心城区、城乡接合部、山区等28所义务教育学校。纵向上成立玉溪一小教育集团,牵引文化、山水、溪源、紫艺、大开门5个校区发展,覆盖147个班,受益学生6 600余人。

二、融合互通,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资源共享。打破壁垒,聚集资源,各学区共享“硬件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教科研成果、考评成果”。

研学互助。通过多维度、多学科教研和竞赛活动,实行“流动式”送教、“点菜式”送培,开展多样化、同平台师生活动,加快补齐学校教研、教师成长、乡村教学短板。

模式互通。按照“名校+新建校”模式,玉溪一小集团所属山水校区、溪源校区等实现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双提升;按照“名校+托管校”模式,新平县大开门小学成为“跨区域联合”办学典范;按照“名校+待建校”模式,今年还将成立聂耳小学和玉溪四中、八中3个教育集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队伍互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干部选派。将校长队伍建设纳入区委管理。近年来,先后选拔交流了23名校长、152名中层干部,并在全市率先兑现2022年度校长职级制绩效奖励资金,激发校长“治校育人”活力。

师资优化。结合“县管校聘”改革,均衡配置师资。现有的4 368名教师中,老中青结构比例分别达24.2%、63.8%和12%,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结对帮扶。2022年8月,遴选了8名城区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洛河乡民族中学开展定点支教和帮扶工作,落实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助力教师成长。

四、评估导航,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督政”强基。全面落实政府教育督导责任,压实乡(街道)属地责任,构建“政府督导+行业主管+属地落实”的共治体系。

“督学”固本。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牵头,遴选退休老校长组建“老校长督导团”,深入乡村完小指导标准化创建,55所村完小标准化创建达标率达98.2%。

“评估”提质。加快构建“学区建设排头强基、集团化办学深入引领”的全域义务教育发展实践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2年的97.75%提升到2022年的114.61%。在省、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督导评估中,各项办学指标均达优质均衡标准。

“3+”工作法 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效率”

开远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开远市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基本方向,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一、以“高位+统筹”为抓手,全力强化政府保障的“功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夯实发展根基。近三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共18.9亿元,实现“两个只增不减”目标。二是实施基础项目,改善办学条件。近三年投入6.85亿元,征收312.63亩土地,回购校内住房143套,新建小学1所,新建(改造)校舍面积4.6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7.3万平方米,拟建中学1所,有效扩大学校办学面积,“大班额”问题基本化解。三是优化设施配置,丰富教育特色。投入2 000万元为学校配置教学一体机450套、图书13.38万册、实验器材129套、音体美器材150套,学校课程不断丰富。

二、以“师资+智慧”为重点,全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效”

一是深化“市控局管校聘”改革。近三年安排419人次进行交流轮岗,其中校长54人次,骨干教师122人次。市财政每年预算69万元用于保障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轮岗绩效,预算15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完成校长职级制改革,评定校长职级124人,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二是实施名师工程。近三年成立名师工作室22个,评选表彰市级及以上荣誉教师724人,进一步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三是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近三年投资1 300万元,实现义务教育专网、互联网、政务专网、公安专网四网互通。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实现宽带网络、多媒体一体机配备班班通,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区域”评估,被评为“优秀试点示范项目单位”,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以“思政+双减”为关键,全力提升教育质量的“质效”

着力打造“思政内化于心,体育外塑于形”育人品牌。一是开展课前思政教育,构建全员思政格局。实行每节课前“3~5分钟讲思政”制度,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3个,配备专兼职思政课教师524人。二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督促学生平均每天锻炼3小时,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等10个青少年常规赛事600余场,学生参与率100%。三是坚持“五育”并举育人,拓展“双减”“双升”实效。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100%覆盖,学生参与率99.2%,《开远市课后服务让“小创新”带来“广受益”》入选全省校内“双减”典型案例。在落实国家“五项管理”基础上创新拓展为“5+1项管理”,“1”即规范书写姿势和习惯。顺利移交42所文化艺术类和1所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清零和联合监管。

“六改”入手提質量 差距缩小显成效

腾冲市人民政府

腾冲市紧盯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大的短板,从“改善办学条件,改变教学理念,改进学校管理,改良研训方式,改革督导评价、改造教育氛围”入手,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质量

2016年以来腾冲市综合运用各级资金38.16亿元,实施中小学新建或改扩建项目409个,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20年科学编制《腾冲市2021年—2035年幼儿园中小学布点建设规划》,先后新建和改扩建168所学校,撤并调整小规模小学24所、初中3所。“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建设腾冲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普通教室多媒体配备率达到100%;搭建腾冲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21年被中央电化教育馆审核确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区域试点试验区”。2022年投资8 400万元实施校园监控摄像头、门禁等网络及安全技防设施设备为基础的校园智慧管理项目,近年来累计组织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21期6 180人。

二、改变教学理念提质量

积极借助腾冲市与江苏海门、姜堰等地缔结友好城市的机遇,加强教育交流合作。2018年7月腾冲加入新教育改革试验区实验,先后组织校长、教师分批次赴海门跟岗锻炼培训25期684人,邀请数十位海门教育专家到腾开展专题讲座,创建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10所,培养新教育种子教师65人、种子校长10人。加强与教育先进地区的联系,近三年来先后组织5批次考察团赴昆明、曲靖、大理等省内外地区学习交流,邀请省内知名中学校长到腾讲座20多场次,开设“新腾冲人教育讲坛”,累计开展校长教师专题培训8场次1 200人次。

三、改进学校管理提质量

紧盯乡村学校管理薄弱问题,改进“三项管理”,即改进校长队伍管理,把“懂教学会管理”作为校长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坚持在教学一线考察选用校长,定期召开现场会,举办校长论坛;改革校长考核评价办法,变“校考”为“市考”,落实校长职级制改革,将考核成绩与职级制工资落实挂钩。改进教学常规管理,严抓“备、上、批、辅、考”等教学常规环节落实,坚持一学期一主题推进,一环节一环节规范,引导教师从单打独斗向集体成长改变;先后制定《腾冲市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计划,精准定位教师教育教学的“标准动作”,实施“百千万”创建达标和“一评三进三考”。改进教师队伍管理,实施“引凤”“归雁”“团圆”计划,加强人才引进和校园招聘力度;制定《腾冲市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星培养、骨干塑造、学科引领,卓越领航”四项工程,先后培养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名、名校长26名、腾教新星20名、学科带头人132名、骨干教师858名。

四、改良研训方式提质量

按照“研训一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的思路,整合教师培训和教研人员,在市教育教师发展中心分段设立教师研训部。健全完善全市教研网络,分学科构建专兼职结合,县教研中心与学校学科教研组相配合的“1+7+N”研训网络。“以强带弱”组建小学、初中12个教研联合体,建设高中9个学科基地,组建4个教育集团。围绕“夯实教学常规,构建三种课型、打造高效课堂”,组织开展市校两级主题教研活动162场次,教师专题培训120多场次,教师专业技能竞赛48次,教研实现“面”上以开展综合性研训活动、质量监测等为重点引领发展,“线”上以主题教研促教研品质提升,“点”上以教研基地学校为主推典成景,通过“教研+”或“+教研”活动,“面线点”结合多向发力。

五、改革督导评估提质量

积极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加强责任督学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市人民政府第三届责任督学154名,配备7名专职督学,先后组织督学开展专题督导9次,积极构建“责任督学抓校,专职督学盯点,专题督导督面”的机制。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办法与教师实际结合,突出教学技能、教学实绩和师德师风占比,用好考核指挥棒;在坚持分学段实施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改进学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重“教学成绩”向重“全面发展”转变,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从单一评价学校管理方面向评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维度转变,以考核分值的调整,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落地落实,以考核倒逼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六、改造教育氛圍提质量

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坚持每年举办教师节庆祝活动,隆重表彰优秀榜样教师,每个学校设立榜样教师专栏,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让教师有满满的职业荣誉感;积极争取落实教师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落实乡村教师差异化工资3 134万元/年,校长职级工资180万元/年、学科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106.8万元/年、教师免费体检和景区门票优惠等政策,同时建立教体系统教师关怀、慰问和疗养度假等制度,让教师有满满的职业幸福感。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乡镇、村(社区)通过教育捐资,设立乡村两级教育基金100多个,每年表彰奖励乡村优秀教师,让乡村教师有满满的职业成就感,鼓励越来越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为山区学生、山区教育奉献力量。

猜你喜欢
教研优质学校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