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封面
《上海野生動物保护条例》即将于10月1日施行。9月中旬我用近10天时间,完成了一组“野趣上海”报道,主要讲述上海本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动物保护背后那些努力的人。
上海是世界鸟类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补给站,在这里能见到许多比大熊猫还珍贵的鸟儿。这座城市的角落里,还散落着貉、獐和小灵猫。钢筋水泥,超大城市,这些野生动物却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自是一种有趣。
有趣的还有那些保护动物的人类。一位58岁爷叔,平日是银行职员,在10年前意外入了观鸟的坑。爷叔原本爱拍美女,后来觉得美女多摆拍,没意思,转而投向充满自然野性之美的鸟类。鸟见多了,也拍多了,爷叔在2016年前后发现非法捕鸟网有不少。于是他加入志愿者队伍,每逢周末节假日,拿出很多时间,奔波乡间林地,每次徒步都至少10公里。7年来,他和同伴累计拆掉捕鸟网超过2500张。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曾经是一名动物摄影师。2018年从美国求学回来后,他在上海开始了貉的相关研究。2020年,貉开始频繁出现在上海松江的某些小区,为他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2022年,他和团队还有其他部门,为了弄清楚上海到底有多少貉,联手做出了一份“貉口普查”;同一年,为了消除居民对于貉是否携带传染病病毒的疑虑,他又动脑筋,着手为貉“做核酸”。他们团队管这件事叫“做貉酸”。
我问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他多年奔波上海各个角落时,王放说没什么,真的只是“好玩儿”。
(王仲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