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2023年9月29日,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10周年的日子。十年来,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近十年来先后批准了四个总体方案,开放层次和开放能级不断提升。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实施范围涵盖原上海综合保税区28.78平方公里,由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
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启动运行,国务院批准的
《深化方案》明确实施范围扩展到
120.72平方公里
国务院批准的《全面深化方案》明确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到2020年的建设任务。
国务院印发《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在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 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城设置新片区,即临港新片区其中先行启动区域面积为119. 5平方公里。
陆家嘴金融片区(含世博片区,34.26平方公里)
金桥开发片区(20.48平方公里)
张江高科技片区(37.20 平方公里)
总体来看,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动力,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区域发展能级全面跃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30%。
2022年区域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总额的30%。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16013.4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90.2亿元
分别是2013年的2.5倍和1.5倍;
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
外资研发中心突破250家,均占全市近一半比重。
自2019年成立以来,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项目涉及投资额超5600亿元;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2%、37.8%和39.9%,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作为中国首个自贸区,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
第三方机构的调查问卷结果顯示,
八成以上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改善或较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商环境;
九成以上的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区内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截至2022年底,
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
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
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
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
商品销售总额5.9万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0亿元、
财政总收入5201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3倍、2.5倍、2.3倍、1.9倍,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74的GDP。
、
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于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推动构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布中国首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2013版的190条缩减至2021版的27条。
深化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率先推出一线“先进区、后报关”、区间“自行运输”、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以及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措施,在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构建全新“六特”海关监管模式。建成运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企业数超过60万家,处理全国1/4进出口贸易量和上海每年4000万个集装箱吞吐量。目前,上海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已从200个小时以上大幅压缩至50个小时左右。
拓展洋山港全球枢纽港功能,链接全球200多个重要港口。
打造接轨国际的法治环境,设立积极探索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
开拓资金跨境通道,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4万个,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设立上海数据交易所,累计挂牌数据产品近1500个。高标准建设“国际数据港”,启动运营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开展数据跨境流通创新试点。
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设立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面向全球的平台。
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直通车”制度,开设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审批“单一窗口”,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和紧缺清单。截至2023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5.8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1.2万余份。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开展“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一业一证”等试点,已在31个行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5000多张,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請材料压减近70%,填表要素压减超60%。率先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创新简易注销等经营主体退出机制,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创建“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推动政府监管方式向信用、风险、分类、动态“四个监管”转变。
打造以“互联网+”为重点的政务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市场准入事项“全网通办”、政务信息“全域共享”,全面推行“一网通办”,300余项涉企审批事项实现100%全程网办,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近90%。实施窗口“智能帮办”和远程“直达帮办”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零材料填报”全新体验。
率先开展集成电路监管创新试点,推出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货物入库时间较以往压缩两个工作日。
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等制度,上市一类新药21个。推出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和研发用物品入境便利化试点,实现特定研发用物品高效便捷通关,无需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
深化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区内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已超500公里,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海大桥智能重卡项目开启“真无人”测试,成为全球最长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场景。
首创“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模式,对位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外的两个国产大飞机生产基地实施“境内区外”一体化监管,助力民用航空产业链集聚发展。
围绕贸易高质量发展,上线全国首个辅助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的“离岸通”平台,落地全国首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全力培育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