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宏 李 亮 邓勋伟 朱文标 王秋明 张裕诺 张 茹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内三科 514031
乳腺癌属于女性群体比较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主要症状为乳头和乳晕位置异常、乳腺肿块以及腋窝内淋巴结肿大等。等到癌细胞脱落之后,能经淋巴液和血液等分布至全身,导致疾病转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乳腺癌结合不同分子亚型能划分成Luminal A 型、Luminal B 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几种,不同亚型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存在差异[1]。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属于两类最主要的疾病易感基因,其中BRCA1处在染色体17q21中,包含编码外显子22个以及非编码外显子2个,是1 863个氨基酸构成;BRCA2处在染色体13q12中,包含外显子27个,是3 418个氨基酸构成[2]。当前已经检出BRCA1/2致病基因突变涉及3 000余种,分布在整个编码区内,同时一定程度促进截短蛋白产生,造成BRCA1/2蛋白质有关功能缺失,从而使得携带BRCA1/2突变基因者患乳腺癌概率较正常人群升高[3]。在梅州地区,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为研究梅州地区乳腺癌发病风险因素,本文现对本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00例开展研究,分析BRCA1/2基因突变和梅州地区女性乳腺癌亚型的关系,旨在为乳腺癌的精准分层治疗带来新方案,给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00例,结合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IHC)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开展准确分型,包含Luminal A型90例、Luminal B型72例、Her-2过表达型70例和Basal-like型68例。Luminal A 型组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6.32±4.68)岁;肿瘤直径0.8~4.0cm,平均直径(2.20±0.45)cm。Luminal B型组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85±4.24)岁;肿瘤直径0.6~4.2cm,平均直径(2.25±0.38)cm;Her-2过表达型组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10±4.18)岁;肿瘤直径0.6~4.0cm,平均直径(2.32±0.35)cm;Basal-like型组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6.28±4.34)岁;肿瘤直径0.8~4.5cm,平均直径(2.30±0.42)cm。各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分析。本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通过,同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均结合病理学检查确诊是乳腺癌;(2)有准确的乳腺癌分型;(3)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检测。排除标准:(1)肝、肾、心等主要脏器有器质性病变者;(2)血液系统有疾病者;(3)存在认知障碍、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病者;(4)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5)拒绝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均收集外周血液2ml以上放入到EDTA抗凝管中,采集结束后,将采血试管轻轻颠倒4次,后及时放置采血管到4℃冰箱中保存待测,在2d内送往医院中心实验室,再集中送到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检测。
1.3.2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BRCA1/2基因全编码区及编码区上下游20bp内含子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受检者两基因的突变情况。(1)DNA提取:严格依据DNA提取试剂盒操作说明对受检者DNA开展提取处理,经紫外分光光度计对DNA浓度和纯度展开测定,放在-20℃冰箱中保存。(2)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参考文献[4],进行BRCA1有关第2号、第10号、第18号以及第20号外显子,BRCA2第10号、第11号外显子有关DNA序列引物设计,对于BRCA1/2基因全编码区及编码区上下游20bp内含子区开展PCR扩增处理。PCR扩增的反应体系如下:总反应体系是30μl,包含0.6μg的DNA样品,0.6μl 10mmol/L的dNTP Mix;3μl的10×Pfu缓冲液;2.5U/μl的Pfu聚合酶;上游和下游引物(10μmol/L)分别0.6μl,最终的浓度是0.33μmol/L,采取ddH2O2降反应体系补充到30μl。PCR扩增的反应条件如下:在95℃环境下开展5min预变性处理,在95℃环境下进行30s变性处理,在57℃环境下进行30s退火,在72℃环境下进行60s延伸。结束40个循环后在72℃环境下进行5min延伸,放在4℃环境下进行保存,开展电泳鉴定。(3)测序和数据分析:选择ABI 3730自动测序仪器开展测序处理。选择DANAMAN6.0软件开展序列比较,选择Chromas Pro 2.33开展图谱比较,具体的核酸编码依据NCBI序列BRCA1、BRCA2开展比较,突变位点结合NCBI dbSNP和BIC、HGMD、Clinvar以及Universal Mutation database开展比较,明确是否属于新型突变。(4)结果判断:结合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有关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和指南[5]评估突变结果,将突变致病性划分成致病、可能致病、意义不明、可能良性以及良性几种,其中致病、可能致病归纳到突变的范围内,余下归纳到非突变的范围内。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不同乳腺癌亚型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基因突变率=致病、可能致病数/总数×100%。
2.1 不同乳腺癌亚型患者的BRCA1基因检测结果 不同乳腺癌亚型组BRCA1基因突变率相比差异显著(χ2=10.354,P=0.001),Basal-like型组的BRCA1基因突变率高于其他分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的BRCA1基因突变率高于Luminal A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乳腺癌亚型患者的BRCA1基因检测结果[n(%)]
2.2 不同乳腺癌亚型患者的BRCA2基因检测结果 不同乳腺癌亚型组BRCA2基因突变率相比差异显著(χ2=9.325,P=0.001),Basal-like型组的BRCA2基因突变率高于其他分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的BRCA2基因突变率高于Luminal A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当前,乳腺癌患病因素暂未完全确定,雌激素长期影响、环境因素和家族遗传性等均和疾病出现存在紧密联系[6]。伴随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生活方式转变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乳腺癌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且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5]。乳腺癌主要包含散发性、遗传性两种类型,其中后者和高显性疾病有关易感基因缺陷存在关联,于乳腺癌中占比5%~10%[7]。BRCA1、BRCA2均属于抑癌基因,参加细胞周期的调控过程、DNA损伤修复、基因转录和细胞凋亡等活动,属于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主要部分,当产生基因变异或者缺失之后,染色体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同时导致恶变[8]。若BRCA1/2基因结构产生变化,其具备的肿瘤发生抑制功能会相应降低[9]。拥有BRCA1/2基因突变有关家族倾向者的乳腺癌风险更高,多出现于较年轻的阶段,患者双侧乳房均能发病,同时存在卵巢癌[10]。
当前国内已有较多大型医院进行BRCA基因检测,但有关BRCA1/2基因突变和乳腺癌亚型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当前暂无BRCA1/2基因检测标准指南,无论如何,若家族成员内存在有害BRCA基因突变情况,或自身乳腺癌或者卵巢癌风险升高,就需要考虑潜在性风险并可能需开展BRCA1/2基因测试[11]。梅州地区暂无有关研究报道。本次研究发现:梅州地区乳腺癌患者中Basal-like型组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高于其他分型组(P<0.05),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组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率高于Luminal A型组(P<0.05),这提示BRCA1、BRCA2基因突变在Basal-like型的乳腺癌患者中最为多见,其次是Her-2过表达型以及Luminal B型,而Luminal A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较为少见。因此,临床对于Basal-like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Luminal B型的乳腺癌患者需要加强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合理选取敏感度较高的化疗药物等开展治疗,使患者获得理想预后。伴随生活水平提升以及抗肿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于肿瘤治疗要求相应升高,结合本地区不同分型的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开展精准医疗,将药物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有关研究当作基础,结合患者遗传背景采取最为理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提升其治疗效果[12]。
总而言之,梅州地区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Basal-like型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率较高,尤其是Basal-like型乳腺癌的BRCA1/2基因突变率最高,而Luminal A型乳腺癌的BRCA1/2基因突变率不高,提示BRCA1/2能当作本地区女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