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 王颖超
1 湖北省兴山县人民医院皮肤科 443700; 2 三峡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其发病部位主要以面部皮肤为主[1]。既往好发人群多为中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青年人发病也日益增多,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该病的危害在于会引起皮肤病变,影响患者面部美观,若疾病进一步进展,甚至有可能累计视觉系统。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多以抗生素、激素等西药治疗为主,虽可有效控制急性期患者症状,但长期应用会对患者自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反复复发或并发其他类型面部疾病。故临床仍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甲硝唑凝胶是常用外用药物,对厌氧菌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从有学者发现日晒可以减轻大部分患者症状至今,红蓝光照射已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痤疮治疗,效果较好[2]。羟氯喹属于解热镇痛消炎药,适用于红斑等皮肤病,且在治疗皮肤病中已取得良好效果[3]。迄今为止,国内关于羟氯喹联合红蓝光、甲硝唑凝胶联用对玫瑰痤疮的疗效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致力于探讨羟氯喹联合红蓝光、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对皮损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观察对象 便利抽签法选择湖北省兴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诊治的102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2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19例,女33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4.25±3.38)岁;病程0.5~5年,平均病程(2.78±0.94)年。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5.04±3.1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6±0.8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皮损部位在面部;(2)治疗前1个月未经药物治疗;(3)1周内未使用过本病的外用药物;(4)本次研究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女性;(2)因各种原因退出本次研究者;(3)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4)化学物质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玫瑰痤疮。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硝唑凝胶(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598,规格:20g∶0.15g)治疗,治疗前清洗面部,取适量药物涂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给予红蓝光照射,治疗前洁面,并采用眼罩保护眼睛,仪器选用生物光消痤仪(铜陵泓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规格:SGC),并选择红蓝光混合模式(蓝光波长415nm,红光波长660nm),置于患者面部上方,距离以8cm左右,2次/周,20min/次。总共治疗8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硫酸羟氯喹片(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4,0.2g)口服,200mg/次,2次/d,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1)皮损情况:根据患者各项皮损指标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其中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根据症状的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4分;根据丘疹和脓疱数目无、0~10个、10~20个以及20个以上分别记为0~4分;根据皮损面积无、<10%、10%~30%、>30%分别记为0~4分。评估时间为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2)生活质量:采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Acne-QOL)[4]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自我感知、痤疮症状、情感认知以及社会功能4个方面,共计19个条目。评估时间为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3)临床疗效:痊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面部皮损评分减少90%以上,瘙痒红斑等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治疗后皮损评分减少60%~89%,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皮损评分减少30%~59%,其他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皮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低于30%,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安全性: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皮损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皮损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皮损情况对比分)
2.2 生活质量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2.3 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4.00%(χ2=4.258,P=0.039<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4 安全性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7%,低于对照组的10.00%,(χ2=0.631,P=0.427<0.05)。见表4。
表4 两组安全性对比[n(%)]
目前临床对于玫瑰痤疮发生的病因尚未有明确结论,但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是皮肤油脂的异常溢出、微生物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机体面部血管失调,从而引起毛细血管长期扩张导致的。大量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皮肤血管异常等均是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5]。患者多表现为丘疹、脓疱等皮损症状,严重影响其面部美观度,降低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多以局部用药杀菌消炎为主,甲硝唑凝胶是其代表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凝胶的液封作用,在细菌感染局部形成一个无菌环境,从而杀灭存在于患者面部痤疮中的厌氧菌以及局部消炎。施健等[6]研究表明该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炎症损伤以及临床症状。该药物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等轻度过敏反应,同时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等症状,安全性较高,但其是一种外用药,效果仍不够理想。
随着临床对于痤疮病因的深入研究,发现痤疮杆菌中的内生性卟啉的最大吸收峰值与蓝光光谱较为相似,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蓝光照射痤疮杆菌可通过兴奋内源性卟啉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同时蓝光还可以通过间接改变细胞膜渗透性调整细胞pH值,从而抑制痤疮杆菌的增殖。罗丽娜等[7]研究也证明蓝光照射可改善轻中度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红光照射也是近年来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是光调作用,主要通过促进一氧化氮与呼吸链结合,对线粒体细胞膜分子结构产生影响,使其改变并间接活化细胞信号途径,刺激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升高,胶原酶水平降低,从而产生抗炎、促进细胞修复的作用。因蓝光仅作用于面部皮肤表面,而红光可以渗透大约6mm的皮下组织,临床上通常将红蓝光联合照射。羟氯喹是一种常见的抗疟疾药物,在药理中属于喹诺酮类抗炎药,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常被应用于皮肤病治疗。随着研究进展,羟氯喹被发现不仅能抑制部分免疫蛋白物质形成,还能抑制细胞免疫因子形成,抑制免疫反应,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功能,发挥良好治疗效果[8]。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皮损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提示羟氯喹联合红蓝光、甲硝唑凝胶可较好地促进玫瑰痤疮患者皮损恢复,提高治疗效果。考虑其原因可能是甲硝唑以及蓝光照射均具有杀灭厌氧菌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有效减少皮损炎症反应;而红光一方面通过抑制相应蛋白酶活性抑制细胞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表皮细胞跨膜电阻促进皮肤防御功能的修复,红光与蓝光交替使用还具有促进胶原蛋白产生,改善患者面部肌肤质量的作用。同时羟氯喹有稳定溶酶体膜作用,并可减少辐射吸收,在体外还有抑制部分免疫细胞分化与增殖的作用,特别是CD4+T 细胞,从而降低自身免疫反应,可进一步抑制炎性反应。对于玫瑰痤疮患者,羟氯喹可明显改善相关症状[9]。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羟氯喹联合红蓝光、甲硝唑凝胶治疗并未明显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羟氯喹、红蓝光、甲硝唑凝胶均为外用治疗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抗生素的耐药性,且对皮肤刺激性较小,不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从而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羟氯喹联合红蓝光、甲硝唑凝胶治疗应用于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皮损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随访时间较短,未监测患者后期复发等预后情况,故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