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哲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已然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重要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培育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精神品质、创新素养、家国情怀意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优秀道德品质力量、与时俱进的学习创造力量、爱国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力量等,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就此而言,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等理念的重要抓手,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主要办学目标即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一定要求。对此,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将其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深度、有机的融合,切实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传统文化,即在某一区域的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沉淀凝练出来的一系列精神品质、道德观念、民族风俗、思维模式及行为特征等方面的总体表征。而中华传统文化,指的就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长河奔流中所流传下来的有关经济、政治、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经由5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其中凝聚了历代先贤的智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主要指精神、思想方面的文化融入,旨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良好引导,使其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等精神思想的指引下,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切实提升其职业素养,为其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职业素养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呈现增长态势。根据国内学者对于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来看,其主要观点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晋升的技术,具有一定的显性表象的特征[1]。从根本上来看,职业素养主要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涉及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有学者提出,相较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核心作为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养体现着人最基本素质,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培养价值。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职业素养方面的研究逐渐起步,其中认可度较高的定义即:“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职业过程中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判断人才是否可以胜任岗位的重要评价指标[2]。职业素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五育并举”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培养,这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素养教育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强化其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专业对口度,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胜任相关工作,其实培养懂技术、爱劳动、能创新、讲道德的全能型人才[3],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顺应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方针,切实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和教育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文化内涵深厚、分布广泛,具有基础性、根源性、多样性、务实性和传承性等多元特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艺术文化和科技文化内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极强,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精神基石。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诚信友善、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等精神文明,是维持中华民族竞争力和民族活力的重要精神品质体现,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对此,学校应科学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分融合起来,助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诸多人格、品质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导向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总体表象,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中,道、墨、儒、法、兵等丰富的思想文化在我国境内交汇激荡,造就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勤劳自强、团结友爱、朴实厚道的优秀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成为教化群众的道德之力[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中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习与性成”等理论,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国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广大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踏实的劳动力创造出了绚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由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传承,才能够延续至今,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内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创造力量,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与教师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当下的教育机制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造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助力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这一过程并不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深入文化内涵,掌握其内在基因,从物质文化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卓越性[5]。基于这一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掌握文化基因,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奉献和团结友爱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内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追求,为中国人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从历史角度来讲,道家所推崇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学说,其中所蕴含的即为中华民族凝聚一致、万邦协和的思想[6];此外,儒家思想中“先义后利”“公而无私”等思想理念也从家国层面倡导了忠于国家、崇尚民族的精神气节[7]。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爱国奉献、团结统一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每一位人民的心中,成为国人的一种基本价值观。此外,在我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如古时的范仲淹、包拯;近代的吉鸿昌、杨靖宇;当代的焦裕禄、任长霞等,他们将终生奉献于国家事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8]。将这些爱国奉献、团结友爱的精神力量融入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去,具有持久的价值和积极的当代意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共同体”意识,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使其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促进祖国的稳定、长效发展。
从近些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岗位的对接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作为两者结合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高职教育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需要在满足高等教育要求的同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情况来看,其一,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普遍存在文化根基的缺失情况。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刚刚开始接触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在这一阶段中,受限于文化素养的不足,容易导致其在进行职业目标设置时偏向短视,功利化严重,难以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意识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根基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对于事物的分辨力不足,导致其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容易受到物欲文化、功利文化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其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价值观念混乱。其二,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弱的文化归属[9]。在社会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下,高职教育体系中,传统人文教育相对消减,导致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逐渐出现断联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格修养和高雅文化情趣的培养,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形成,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选择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目前来看,高职学生对于就业和择业普遍处于茫然和懵懂的状态,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不足,加之自我认知的偏差,致使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缺乏自己的立场,进而导致随意就业、职业规划混乱等情况时有发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璀璨的文明、厚重的历史及丰富的内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素材。具体来讲,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恪尽职守、勤劳勇敢、兢兢业业等工匠精神,高校领导需要借助课堂渠道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因此,高校需要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来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情感动态和思想变化来探寻融入传统文化的合适契机,进而能够在此过程中端正学生的思想和改变他们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最终可以约束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各种优秀代表人物、先进事迹相关的视频和资料,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和政治家包拯、抗战英烈杨靖宇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焦裕禄等,从而能够感染和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可以在榜样的驱动下践行职业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成为他们创业、就业中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力量[10]。
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盲目追捧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为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更加关注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传统文化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讲解中,有效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阐述和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与价值,从而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比如,高校可以在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时尝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闻鸡起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及“张良拜师”等文化典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端正从业态度并为之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进而能够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倾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11];高校可以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将校企合作实习纳入课程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来进企参观和实习,借此机会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为他们后续择业与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围绕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来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最终能够深化大学生对修身养性、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等职业素养维度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各种先进技术与设备,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基于此,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内能够有效宣传和广泛传播,高校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与设备来构建网络互动平台,以此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全方位融入和贯通。学校领导和教师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尝试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整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中提炼职业品质。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建立线上网络平台、线下实践平台及竞赛平台。其中线上平台包含有微信、微博、B站、知乎、小红书及各类网站等,旨在吸引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相关的元素,并以此为基点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结合广播站宣传、海报及宣传栏宣传来增加其宣传力和影响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线下实践平台和竞赛平台需要具有突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力,让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比如,高校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比赛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动力,最终实现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
职业精神、职业品质及职业技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弘扬了中国劳动人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及坚持不懈的职业精神。为此,高校教师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旨在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比如,以非遗文化为主题来开展各种活动,创办篆刻、扎染、刺绣和榫卯等社团,或者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12],使得学生能够沉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最终全面培育他们的职业素养。高校可以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此活动中宣传书法、国画、古诗词、民族服饰等传统元素,引导学生在临摹字帖、临摹国画、背诵古诗词及展示不同工种服饰的过程中领悟所包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形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或者高校围绕“职业精神”这一主题来整合影视资源或名人传记素材。比如,让学生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及《极地》等纪录片,使得学生在深刻理解职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外化于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能够实现职业素养在高校阶段的有效渗透。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育人任务,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岗位适应力等方面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神内容,如优秀的道德品质、学习创造观念、爱国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均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有着一定的价值影响。就此而言,高职院校及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融入价值,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策略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可以从转变学生认知态度、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推进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提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而实现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