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信息科技学科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2023-10-27 14:47赵孟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3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学科核心素养

赵孟晗

摘  要  基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1]

中“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要求对课程设计进行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学习评价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应用项目式学习,设计从项目规划、项目课件、项目视频到项目展示四节课,形成完整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软件和协同写作平台、在线视频剪辑软件等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协作,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

关键词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3-0077-04

0  引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要注重与学生数字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信息科技应用场景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让学生根据学习和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科技、数学、物理、英语、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使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软件和协同写作平台、在线视频剪辑软件等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协作,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将创作出的作品投放到开放平台,使劳动成果更具影响力是本单元的设计目标;通过自主项目式学习,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应用互联网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能力,是本设计的主要思路。本论文根据以上背景进行项目式单元教学设计,共一单元,四课时,课时安排如图1所示。

1  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将从教学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1.1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设置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项目选题为“初一学习生活指导”,主要内容为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式学习。项目目标为让学生制作各科学习方法和初一入学的总结,具体过程为使用思维导图Xmind进行分工和思路梳理;使用协同文档——石墨文档进行资料的整理汇总和线上交流沟通;将整理出的文字和媒体内容制作成PPT,使用PPT中的“录制”功能对PPT内容进行讲解并导出为视频格式,在班级内部进行分享展示;最终把成品视频投放到抖音、B站等网络视频平台或自媒体账号上,从而对更大范围的人群做出影响和帮助,通过以上路径提高数字化创新能力,达到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的效果,体会互联网应用创新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学习者分析

从学生整体特征看,本课程面向初一年级学生,其入学已经一个学期,对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有所了解和适应,有适当的经验总结,具备任务完成的可能。

从知识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通过平时对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使用经验,把已有的经验迁移到相关问题的解决上。

从学生学习需求来看,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并有所心得,且正处于分享欲、倾诉欲旺盛的年纪,项目刚好能满足这两点需求。通过项目,学生能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多数学生对此有比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1.3  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初一学习生活指导”项目的实践,经历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实践利用思维导图、协同文档、PPT和视频平台的方法和过程;学会分解任务,分工合作;了解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特点;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加深对互联网本质和技术原理的理解,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逐步提高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1.4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教学根据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以及難以掌握的内容。

1.4.1  教学重点分析

使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思维导图、协同文档、PPT录制的基本特点及使用;安全使用互联网的方法与安全防护知识。

1.4.2  教学难点分析

根据项目合理地进行任务规划,控制项目进度。

1.5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调整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投入地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依据以下理论和要点,分别对四个课时的学习评价进行设计。

1.5.1  学习评价设计的理论依据

学习评价可以依据以下三个主流理论进行设计。

1)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是一种用于教育教学和学习评价的理论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模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将认知目标分为不同层次,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2],该分类法可以指导教师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辛普森动作技能分类法。辛普森提出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将其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3]。在实践中,通常只关注其后五个层次来限定动作技能的教育目标。学习者需要至少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并能够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下对所学技能进行调整,甚至创新出新的动作类型。根据辛普森的动作技能目标分类法,可以设计合适的表现性评价活动,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模拟的学习情境中展示他们对复杂学习成果、高阶知识技能、高水平动作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应用。

3)克拉斯沃尔情感目标分类法。克拉斯沃尔提出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递进,逐步内化。这些层次分别是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及价值体系个性化[4]。 为了衡量学习者在情感投入、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采用自我评价量表、态度量表等方法。

1.5.2  学习评价设计的要点

学习评价的设计还要注重以下要点。

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习评价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包括实践项目、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能力。

2)任务驱动的学习。任务驱动的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时,可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3)综合性评价。信息科技课程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应用场景,评价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实际案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能力等。

4)参与度的评价。学习评价还应该考虑学生在课堂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  教学过程及亮点

本教学设计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与网络的交互中。传统的信息科技课是在机房中完成的——学习理论知识,实现软件操作。而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如计算机操作、互联网使用已经是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的基本素养,再把学生“困在”机房中听教师讲述重复的操作和机械性的知识不符合新课标、不符合时代发展,更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本课程的设计主要突出与互联网的交互: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方便生活、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更简单和迅速地获取信息、满足个性化需求,这将分别体现在本项目学习的四个课时中。

第一课时:项目规划

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本项目的制作过程和内容方向,使用思维导图梳理思维过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头绪,形成完整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创意思维,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并用来规划和管理项目,将项目分解为各个模块,并确定每个模块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使用石墨文档进行在线协同编辑,同时对同一个文档进行编辑、评论和反馈,实现实时协作。这使得团队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共同工作,并且能够立即看到他们的更改。石墨文档将文档保存在云端,使得用户可以从不同设备随时访问他们的文档,也可以方便地分享文档给其他人,减少了通过微信或共享文件夹等方式交换文档的麻烦。其中提供的多种文档格式,如文本、表格、幻灯片、流程图等,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文档的需求,支持学生的学习与协作。

第二课时:PPT制作

学生根据上节课规划好的内容和任务分配对PPT进行制作。PPT应图文并茂,同时添加音视频以丰富PPT的展示效果。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搜索素养: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搜索技巧和信息采集方法,快速准确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与材料;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知识共享素养:了解知识产权和版权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积极参与知识共享和传播。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又提升了其信息社会责任。

同时,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合作,积极沟通,倾听他人意见;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决策;在有分歧和冲突时,学会妥协和协商,以达成最佳的解决方案,在保留自己内容特色的同时统一本组作品风格,促进团队协作。

第三课时:视频制作

学生要使用在线视频编辑软件——剪映,把上一节课使用PPT导出的视频进行简单编辑。剪映是一款简单易用的在线视频编辑工具,无须下载安装,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使用,用户可以轻松地进行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和特效添加等操作,即使是没有视频编辑经验的新手也能够快速上手;剪映提供了丰富的编辑功能,包括剪切、裁剪、旋转、缩放、分割、调整色彩和添加字幕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视频进行精细的处理,并添加各种视觉效果和音频特效,为新手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四课时:分享展示

学生选择合适的视频平台或自媒体账号把上节课制作好的视频成品上传和发布。该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锻炼其网络素养、促进创新思维,同时增加与互联网的交流互动机会。学生需要在众多的视频平台或自媒体账号中选择合适的平台或账号进行上传和发布,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了解各个平台的特点、目标受众和使用场景,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进行选择;在上传和发布视频时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网络版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遵守网络社交礼仪和道德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行为的规范性;在上传和发布视频前需要考虑如何增强视频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挖掘视频的亮点,制作吸引人的缩略图和标题,等等;通过上传和发布视频来与其他学生或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反馈,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影响和帮助有需求的人群。

3  结束语

本文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要求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设计。从单元设计分析、学习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评价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了从项目规划、项目课件、项目视频到项目展示四节课的完整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養学生信息科技学科领域的各项核心素养,如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在这一领域中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信息科技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软件和协同写作平台、在线视频剪辑软件等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协作,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以实现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教学互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1-55.

[4] 安德森,克拉斯沃尔,艾雷辛,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学科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