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帅 晁晴 李雪 张利
摘 要 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党和国家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基本遵循。以2001—2021年间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五育”并举等相关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其发文机构等进行分析,掌握“五育”并举研究力量的分布现状,结合知识图谱理论,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突现性检测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五育”并举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为“五育”并举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知识图谱;Cite-Space;STEAM;德智体美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3-0025-07
0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要求加强学校课程服务水平,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资源优势,合理开设各类活动,匹配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课后质量,合理开设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课程[1]。
“要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问题的解答,“五育”并举是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具体要求为:突出对学生群体道德品质教育的实际效果;整体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锻炼,保证体育的时长和质量;增设艺术类课程,加强美育熏陶;重视劳动,增设劳动教育课程[2]。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弱体育、虚美育、无劳育”,特别是在课后服务的活动设计中,一些学校只重视一育,重视作业輔导,跨学科项目式活动较为缺乏。
当前,一线教师对“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相关研究知之甚少,缺乏系统的梳理,难以精准把握研究进展,难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计量法借助可视化技术,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1年以来刊物所公布的有关“五育”并举研究的成果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并绘画出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和最佳聚类分析等相关图谱,揭示21世纪以来我国“五育”并举研究的主题热点及演化趋势,总结反思“五育”并举在课程、活动设计中的具体做法,对设计高质量课程、活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3]。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计量法与可视化技术对“五育”并举研究进行分析。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引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用聚类算法、共被引分析、词频统计等方法得出定量的结果,用这些定量分析的图形和数据作为论证的依据,并以文献调研和比较研究等定性分析方法为辅助,对定量研究的结果加以说明和佐证。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能够有效防止主观臆断,清晰、生动、真实地展示当前“五育”并举研究的情况。
1.2 数据来源
本文资料选自中国知网(CNKI)的教育杂志数据库,将检索范围设定为:中国文献分类目录中社科II辑下的“基本理论”“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检索内容选择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德智体美劳”等;搜索时间为:2001—2021年。共搜索到资料660条,对搜索资料进行过滤和删除,在去除高等教育及部分非专业资料后,最终获得450条包含作者、单位、论文题目、关键词等与“五育”并举有关的资料,全部下载资料将以“refworks”形式导出[4]。
2 数据处理
2.1 “五育”并举研究的数量特征
2001—2021年“五育”并举研究的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2年首次明确提出“五育”并举,蔡元培先生认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全面发展即建立了完善的人格。后续的学者多是对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进行研究,或是将五育进行调整[5]。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时应该把“德智体美等四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将这四育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提出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分析文献发现,我国关于“五育”并举的研究在2018年以前只有少量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因为关于人的基本素质(指实际基本素质),自古以来有很多分类方法:如分为三方面(德智体)、四方面(德智体美)、五方面(德智体美劳),因为划分的争议性,导致关于“五育”并举的相关研究较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关于“五育”并举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并规定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作为教育变革的重点方向[8]。几个文件的相继出台使“五育”并举成为研究热点,发文量迅速增加。
2.2 发文机构网络图谱分析
论文的质量和规模取决于发文单位的背景、能力、条件,通过对“五育”并举文献发文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五育”并举的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国内各大高校,而根据对各单位论文数量的分析,数量排名第一的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目前已发表相关论文21篇,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也有着较高的论文发文数量;而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中小学论文数量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相比于高等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水平比较薄弱,部分学校也未能建立合理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相较于高等教育,中小学对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充足。
图谱中共有185个节点,但仅有25条连接,连接密度约为0.003。这极稀疏的连接基本上发生于高校内部,说明这些研究成果都是由单一组织的学者进行的,研究主体之间的互动较少,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之间未构成稳固的针对“五育”并举科学研究的协作网络系统,相关研究尚处在割裂态势,这不利于“五育”并举研究内容的扩展与深入。“五育”并举研究成果必须跨越地域进行协作,各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必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生内部必须进行更加紧密的协作。
2.3 中小学“五育”并举研究热点透析
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在“五育”并举的重要文献中关键词出现次数大于等于10的高频词的中介中心特征,如表1所示。其中“五育”并举出现的频次最高,共出现在143篇文章中。“‘五育融合”(67)、“劳动教育”(45)、“立德树人”(31)、“全面发展”(27)紧随其后。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更能够反映该文章在所涉及方面的重要程度,从表1可以发现“‘五育并举”(0.61)、“‘五育融合”(0.31)、“劳动教育”(0.18)、“立德树人”(0.15)、“全面发展”(0.10)等几个关键词是“五育”并举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数据整理研究,以及查阅大量资料并深入分析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具体内容发现:“‘五育并举,单独推进”“以综合实践活动落实‘五育融合”“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教育协同发展”“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等关键词多次出现并被深入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五育”并举领域研究的热点。
笔者针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二次文献整理,分析出四大热点领域,以下进行重点评述。
热点领域一:“五育”并举,单独推进
五育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五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严重失衡,出现所谓“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象。学生应当坚持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全方位发展,避免发展不充分或者畸形,以期“在发展中走向全面”[9]。
德育、智育、美育主要推动心智的发育发展,属于精神发展与丰富陶冶的层面;而体育运动则更多提供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与基础,属于身心和谐发展的层面;劳动教育提供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劳动意识与能力,属于培育人类创新实践才能的教育层次。其中德育是五育的关键,决定着育人方向,智育是五育的前提与基石,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桥梁及各育的内在力量,而劳动教育则是人类真正达到真、善、美内在统一的现实路径[10]。
在此热点领域,教育学者更多的是讨论“五育”并举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学校实践过程中,各育更多的还是单独推进。
热点领域二:以综合实践活动落实“五育”融合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在重视“五育”并举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五育”融合的重要性。两者相比较,前者是底线,是必须做到的;后者是境界,是应当努力追求的。“五育”融合教育更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路径,是对“五育”并举的超越。
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因为过度注重学习的形式,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情感价值的关怀与培养,使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没有真正发生。构建“五育”融合育人的教育体系,在更为抽象和宏观的层面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高水平、全方位、具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青少年人才。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已成为学校推进“‘五育并存、整合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五育主题、内容、要求的改变,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项目开展等领域也发生着改变。
在实际情景下,运用项目学习等方法开展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将彻底突破传统专业逻辑与领域边界,让五育发生在真实情景下,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活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综合培养学习者在处理实际情景中特定问题的能力,以期更好地发挥“五育”融合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在教育上学校注重综合教育,一方面,注重教学的综合性,积极创新发展跨学科课程研究;另一方面,在课程中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重加强课程探究、主题教育项目设计、大单元综合教学、研究型学习等综合性的教学活动[11]。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五育”融合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热点领域三: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教育协同发展
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的方针,在设计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五育不能孤立,应该联系在一起[12]。但也曾经有观点认为劳动教育再重要,也不应同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相提并论,因此,劳动教育理论必须融进其他四育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德育让学生认同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过智育让学生掌握社会劳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本领;通过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心态、强健的身体素质;通过美育铸就提炼劳动精神[13]。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教育体系,部分教育专家也认为劳动教育的综合特点决定了它不宜完全附属于其他四育,而应置于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行的基本教育领域,同时对其他四育起着促进作用,在包容、交叉、渗透、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五育之间的动态联系与互动[14]。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全方位融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推动广大学生树立端正的三观[15]。由此可见,随着新世纪劳动教育的不断完善,愈发彰显出新时代“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理念,实现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聪明的才智、强健的身体、赏美的能力、创新的精神等目標。纵观整个教育历史的发展,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在新时期呈现出了并举和融合的态势。
热点领域四: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始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注重“素质教育与生产劳作和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的全方位发展应是包含德智体美劳在内的整体蓬勃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五育并举”[16]。
“五育”并举为高质量育人机制构建奠定了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反映了人类教育的实质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五育”并举原则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方位发展基础理论在中国的革新与蓬勃发展。“五育”并举为高质量服务育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通过五育,教导与人为善、求真务实、强健体魄、鉴别美丑、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精神,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
2.4 中小学“五育”并举研究的前沿演进及可视化分析
对关键词突现图谱进行研究,选取与前节中关键字情况一致的系统数据,得出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进一步发现关键词热度的持续时间、目前研究重点并对未来研究走向进行预测。图中“Year”代表关键词出现年份,笔者设置的数据时间范围为“2001—2021”,因此关键词均从2001年开始出现。“Strength”代表关键词突现程度;“Begin”代表关键词突现起始日期,即关键词从该年变成了研究重点;“End”则代表关键词热门逐渐终结的日期。
图中细纹线代表关键词产生和延续研发的日期,而粗纹线则代表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并持续发展的日期。
从图中可发现,“素质教育”作为五育研究的相关研究热点从2001年开始便受到广泛关注,解读蔡元培先生关于五育的理解、教育思想的转变、健全人格的培养等研究在2003年之后逐渐成为热点,“五育”并举影响下的学校文化构建、学校课程建设、学科核心素养等研究在2019年成为研究热点,并且持续至今。
前沿主题一:学校文化与“五育”并举
创新、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各个学校的追求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全方位发展“五育”并举的特色学校文化,多数学校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引导,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把中国经典文学、美术等渗透学校教育活动之中,为学生全方位发展奠基,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
器[18]。强调“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性,强调课堂育才、社会文化育才、社会活动育才、管理育才、协调育才,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19]。
前沿主题二:基于“五育”并举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建设工作是新时期教育发展中亟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建设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首先要保证不可有缺项,各育课程均要开设;其次,当五育课程开设齐全就要进一步做到不可有弱项,保证各育质量;最后还要保证各育课程相互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全面发展。把“五育”并举教育思想贯穿国家、地方、校本等各级课程,经过对这些课程的补充完善、转换改进或专项建设“五育”并举校本课程,逐步建立完善和谐统一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程体系。部分教育专家学者指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平衡和全面发展相统、连贯与阶段性相统一、分科性和综合性相统一、课程的改革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前沿主题三:“五育”并举与学科核心素养
“五育”并举、融合教学是学校实施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需求,而学科核心素养则相异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因为核心素养是基于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每一种课程中所要实现的全方位发展素养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全方位健康发展在某些学科中的整体综合表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和才能,来满足其自身的终身发展、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想要顺应全球教育变革趋势,增强中国教育全球竞争力,更好地立德树人,需要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都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和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关于“五育”并举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五育”并举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20]。
3 研究总结与反思
3.1 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发展
过去人们认为五育缺一不可,但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更需要关注五育的动态融合发展,“‘五育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假设,是对“五育”并举实践的动态发展诠释与深入发挥[21]。它暴露出长期以来唯重智育,而轻视其他四育,以致各育之间互相割裂的现象。它能够重构教学生态,使教学回到原点、切实提高育人质量、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22]。坚持“五育”融合需要合理且完整地进行学科设置与课程安排,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落实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
未来在课程开发以及活动开发过程中,要构建综合育人意识、融合开发、社会协同等机制。
3.2 建立基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现在对五育的评价体系大多是从一个视角进行评价,在道德增值评价上,一般是通过教师、父母等评估主体,对学生的品德情感、道德意识等方面进行客观考查与记录。在智育增值评价上,通常是把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业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估依据,同时也重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在体育增值评价上,通常是针对学生的运动道德、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并同时关注学生在体格外形、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在美术增值评价上,则通常是评估学生在学习手工、舞蹈、戏曲等学校美术课程、活动过程中的审美理解力、艺术体验能力和创造力等。在劳动教育增值評价上,建立不同阶段学生在其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系统化清单制度,通过清单的实现状况来评估学生的社会劳动情感、劳动认知意识、劳动心态、劳动兴趣、劳动技术等层面[23]。
如今课后服务活动设计在向综合化发展,建立了横向纵向活动体系,与其同时,相应的评价机制应该跟上,建立关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整体化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进行更科学的评价,提升课后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
3.3 探究广义化STEAM活动作为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手段
STEAM教学意在通过把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五门专业领域的碎片化知识整合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锻炼学习者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处理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从21世纪开始,国家开始大量培训STEAM師资,并逐渐把STEAM课程作为一种发展策略进行推进。相关分析人士认为,STEAM教育作为美国经济能力的关键助推器,在提升国民素质、激励创新等领域均具有重大价值。
近些年来,中国也不乏本土化的探索。例如,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方向的学科融合课程(C-STEAM)。然而,相关项目实质上依旧是STEAM教学的架构,没有做到真正的本土化。所以,“五育”融合课程的出现恰好是对STEAM课程本地化需求的直接反映。“五育”融合课程是一个顺应本地化STEAM课程开发需要并实现全面育人的模式。未来如何设计出优秀的“五育”融合STEAM模型、案例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究[24]。
4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人民教育,2019(Z3):7-11.
[3]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4] 马帅,周翠萍,郭月红.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甘肃教育,2022(5):48-56.
[5] 崔军.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启迪[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24-27.
[6] 杨叔子,余东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纪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十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09(6):1-8.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J].人民教育,2019(5):11-13.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人民教育,2019(Z2):10-13.
[9] 孟万金,姚茹,苗小燕,等.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12):40-45.
[10] 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J].中国社会科学,1991(6):159-166.
[11] 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 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
[12] 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 [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0-64.
[13] 瞿葆奎.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 答黄济教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3):1-8.
[14] 吴遵民.“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 教融合”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3-9.
[15] 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 学管理,2020(4):5-8.
[16] 冯建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 中国答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4):1-10.
[17] 王胜本,李鹤飞,刘旭东.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服务育人 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50-52.
[18] 梁正雄.传统文化引领下从构建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建 设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2.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 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 2019(15):4.
[20] 曾丽红,黄海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21(3):34-36.
[21] 宁本涛,杨柳.以“五育融合”之力撬动基础教育高 质量发展:来自第二届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的 观点[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6.
[22] 李政涛. “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 人民教育,2020(20):13-15.
[23] 谢小蓉,张辉蓉. 五育并举视域下学生增值评价的发 展困境与破解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32- 38.
[24] 钟柏昌,刘晓凡.论“五育融合教育”[J].中国电化 教育,2022(01):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