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龙
(张掖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结核病传染范围广、传染风险高,主要是因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所致,可导致骨关节、肺组织、泌尿系统受累[1]。骨关节结核在所有结核病患者中占5%~10%左右,是一种普遍多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2],尤其是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患者中大约占50%[3]。如果不及时有效诊治,可压迫脊髓神经,损伤椎管,降低患者劳动力,甚至残疾、死亡[4]。而布氏杆菌病是因为感染革兰氏阴性小球杆状菌所致[5],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畜共患,可导致多脏器损害,累及骨关节,引起椎体感染[6],特别是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其发病率在布氏杆菌病中占2% ~50%左右[7]。由于二者所致的骨质破坏、腰痛、高热、椎间隙狭窄等临床表现较为相似,误诊率较高,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多排螺旋CT 由于具有全容积扫描、高分辨率显像、多方位重建等功能,对解剖结构观察较为全面、显像清晰等优势而备受推崇,逐渐成为现代临床诊断脊柱感染的常用方法[8],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脊柱感染鉴别诊断,尚缺乏大量报道。本研究纳入24 例脊柱结核患者与26 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探讨了多排螺旋CT 在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中的影像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张掖市中医医院于2020 年8 月—2022 年8 月收治并确诊的脊柱结核患者24 例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26 例。脊柱结核患者中男14 例、女10 例,年龄24 ~53 岁,均龄(38.91±5.62)岁;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25 ~54 岁,均龄(39.15±5.76)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因为腰痛不适、乏力、体温升高、盗汗、活动受限等症状入院诊疗,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或布氏杆菌性脊柱炎;②患者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接受过脊柱手术治疗或接受过抗炎、抗感染、免疫治疗等;②存在CT 检查禁忌;③混合感染;④良恶性肿瘤患者;⑤合并其他脊柱病。
仪器采用美国GE 公司64 排128 层螺旋CT(型号Optima-680),首先给予脊柱(颈、胸、腰、骶椎)常规螺旋扫描,获取连续的椎体解剖图像,获得骨窗(窗宽1 500,窗位500)、软组织窗(窗宽350,窗位40)容积图像,扫描参数设定: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管电压120 kV,最大管电流380 mA,螺距0.984:1;图像传输至AW4.6 影像工作站,通过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三维成像、最大密度投影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最后将图像传至医生诊断工作站,确保图像显影清晰。
①统计多排螺旋CT 对脊柱结核检出率、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检出率;②观察对比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受累椎体分布(颈椎、腰椎、胸椎、骶椎)、椎体骨质破坏位置(前侧、后侧、前后两侧)、椎间隙狭窄程度(狭窄程度<椎间盘高度1/3 为轻微狭窄、狭窄程度≥椎间盘高度1/3 为中重度狭窄)、椎间盘有无毁损、椎体有无塌陷、脊柱后凸是否畸形、椎体周围组织脓肿(仅累及椎体为局部脓肿、累及椎体同时又累及其他组织则为蔓延性脓肿)、骨膜有无改变等特征。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多排螺旋CT 检查脊柱结核的检出率为91.67%,检查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检出率为96.15%,总检出率为94.00%,与临床病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排螺旋CT 对脊柱结核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检出率[n(%)]
脊柱结核患者椎间隙轻中重度狭窄、椎间盘毁损、椎体塌陷、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周围组织脓肿等脊柱侵犯临床特征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侵犯临床特征比较[n(%)]
脊柱结核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图像见图1、图2。
图1 脊柱结核
图2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脊柱感染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尤其是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若诊治不及时,将会累及神经系统,导致椎体变形,甚至瘫痪,极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9]。因此,实施有效鉴别诊断,为现代临床针对性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显得极为重要。但多年实践发现,仅靠血培养、疾病症状表现难以鉴别、区分二者,容易引起较高的误诊率,耽误患者治疗[10]。多排螺旋CT 技术由于伪影少、成像清晰、高分辨率、检查迅速等优势而在现代临床诊断多种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1],但是在原发性脊柱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缺少相关报道。本研究纳入24 例脊柱结核患者与26 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多排螺旋CT 对脊柱结核及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总检出率高达94.00%,其中脊柱结核检出率为91.67%,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检出率为96.15%,二者椎间隙狭窄程度、椎间盘毁损、椎体塌陷、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周围组织脓肿等临床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原发性脊柱感染极易累及胸、腰椎,其中脊柱结核腰椎感染70.83%、胸椎感染25.00%,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腰椎感染76.92%、胸椎感染15.38%。由此可见,二者胸椎感染差异较为明显,临床给予鉴别过程中需引起重视。脊柱结核患者的椎间隙狭窄、塌陷程度相对较为严重,椎间盘毁损、脊柱后凸畸形、骨质破坏以及塌陷更为明显且椎旁周围组织更容易发生脓肿[12]。究其原因: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骨质受损相对较轻,是因为感染从椎体前缘开始,其椎体结构在初期表现相对正常,仅有轻微血肿征象;而脊柱结核骨质严重受损,可见椎体解剖结构异常改变、塌陷、后凸畸形。通过CT 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容积再现等先进技术,可直观立体地清晰显示出病灶部位的结构细微变化、形态变化、骨关节结构与空间关系,还可以清晰显示椎体受累部位的骨质破坏程度,从而辅助临床有效诊断[1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体受累时,炎性渗出,椎间盘受损相对较轻,故椎间盘狭窄不明显;而脊柱结核患者的椎间盘狭窄较重,可能是因为椎间盘严重被破坏,以致局部血供障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椎旁发生脓肿的风险相对较低,其形态杂乱,仅限于受累椎体的局限性脓肿,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边界相对清晰;而脊柱结核患者椎旁脓肿不仅局限于受累椎体,而且还容易累及多节段椎旁组织、前后两侧椎体,分界相对清晰,脓肿体积大小不一,受损的椎体周围清晰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影。
MSCT 扫描范围广泛,可获得病灶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等不同平面的图像,并通过多种图像重建技术,对病灶进行任意平面的重建,以获取清晰可见的三维立体图像,辅助临床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其中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明确椎体有无塌陷;容积再现技术可以明确骨关节解剖结构,观察患者椎间盘是否破坏;多平面重建能够明确椎体骨质破坏状况。与常规CT 扫描相比,多排螺旋CT 可通过螺旋扫描技术对病灶进行单向连续扫描,不仅可以获取有效范围内的全容积图像信息,避免遗漏,而且还能进一步缩短检查时间(最短检查时间可以缩短至4 s),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且辐射剂量相对更低,安全性高,能够较好地满足放射防护要求,保障患者有序完成各种诊疗[14]。需提及的是,本研究未重复CT 扫描,未能长期随访,未行增强CT 扫描,其结论参考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临床研究中,有必要纳入更多样本量进行多中心试验,提高诊断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 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鉴别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辅助临床准确诊断及治疗,可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