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尧森,戴 慧(通信作者)
(1 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100)
(2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腔隙性脑梗死在老年人中发生比例较高,在缺血性脑卒中中所占比例较高,为小穿通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远端区域的脑组织小体积缺血及坏死,甚至中心区域软化及液化改变,在影像学上呈现为直径约0.2 ~20 mm 之间的病灶。通常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发病较为隐匿,且缺乏特异性症状,但相应部位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或某处关键脑组织发生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可以出现运动、感觉、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偏瘫等。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其患者颅内主要受累动脉可发现玻璃样变或钙化,且钙化程度随病程延长而不断发展,最终演变成管腔狭窄或闭塞[1-2]。头颅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是目前临床评估颅内动脉钙化、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影像学手段,能明确呈现颅内动脉通过路径及状态、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钙化数量及程度[3-4]。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颅内动脉钙化和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选取2022 年1 月—12 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8 例,其中男性87 例,女性41 例;年龄43 ~78 岁,平均(62.23±14.09) 岁。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A、MRI 等检查确诊;② 临床资料齐备;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有脑出血或片状脑梗死者;②合并颅内肿瘤或既往颅脑外伤史;③合并脑转移灶;④CTA、MRI 图像伪影过重,无法判断者;⑤不能确切辨认自身行为的患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准则。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腔隙性脑梗死数、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
1.2.2 CTA 检查 采用GE 公司CT(型号Revolution)和西门子双源螺旋CT 机进行检查,扫描范围自颅顶至第3 颈椎,采用横轴位平扫,设置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00 mA,层厚0.9 mm,矩阵256×256,扫描时间3.3 s。之后经患者肘前静脉注入碘海醇对比剂,利用造影智能跟踪法对主动脉弓下降主动脉进行动态监测,扫描阈值为110 HU,获取图像后上传至软件分析系统,阅片采用独立双盲法,由影像科1 名住院医师及1 名主任医师进行判断,钙化评分标准如下:将颅内动脉未出现钙化设定为0 分,颅内单根动脉钙化横切面积<血管横切面积50%设定为1 分和颅内单根动脉钙化横切面积≥血管横切面积50%设定为2 分;钙化总分为颅内11 根较大动脉(大脑前动脉两根、中动脉两根、后动脉两根、椎动脉两根、基底动脉一根、颈内动脉颅内段两根)钙化分数相加之和,总评分区间0 ~22 分。分组情况,总评分为0 分为无钙化组(25 例)、总评分1 ~3 分为轻、中度钙化组(73 例)和总评分≥4 分为重度钙化组(40 例)。
1.2.3 MRI 检查 采用西门子公司3.0T 磁共振成像仪(型号Skyra)及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3.0T 磁共振成像仪(型号Ingenia),8 通道相控阵线圈,行轴位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动态图像导入PACS 系统,阅片采用独立双盲法,由影像科1 名住院医师及1 名主任医师进行判断,评估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及脑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等特征,其中脑白质高信号使用T2WI、FLAIR 图像上分为0 ~3 级;腔隙性脑梗死为T2WI、FLAIR 图像上2 ~15 mm 的卵圆形或类圆形的高信号病灶或FLAIR 图像上中心低信号周围高信号;脑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为T2WI 上<3 mm 的点状高信号病灶,FLAIR 图像上低信号,按照数量多少划分0 ~4 级。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颅内动脉钙化评分与不同MRI 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颅内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度钙化组及轻、中度钙化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数>6 个比例高于无钙化组,年龄大于无钙化组,重度钙化组Hcy 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性别、合并冠心病、吸烟史、TC、TG、LDL-C、HDL-C 及UA 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钙化评分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MRI 脑白质高信号为3 级患者颅内动脉钙化评分高于1 ~2 级及0 级患者(P<0.05);不同血管周围间隙患者颅内动脉钙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MRI 影像学特征患者颅内动脉钙化评分比较(± s,分)
MRI 指标例数颅内动脉钙化评分FP脑白质高信号40.433 <0.001 0 级370.89±0.99 1 ~2 级652.69±1.71 3 级264.31±1.54
表2(续)
表2 不同MRI 影像学特征患者颅内动脉钙化评分比较(± s,分)
MRI 指标例数颅内动脉钙化评分FP血管周围间隙0.0720.931 0 级62.33±1.63 1 ~2 级1082.53±1.97 3 ~4 级142.36±1.67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动脉钙化评分与MRI 特征脑白质高信号正相关(r=0.697,P<0.05)。颅内动脉钙化评分与血管周围间隙无明显相关性(r=- 0.027,P>0.05)。
以是否出现颅内动脉钙化为因变量,以表1 中高血压、糖尿病等5 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及表2 中脑白质高信号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数、年龄及血清Hcy 是影响发生颅内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发生颅内动脉钙化的多因素分析
颅内血管钙化现在被认为是血管细胞的一种活跃的成骨过程,大致分为成骨分化、基质成熟以及矿化三个阶段。机制比较复杂,包括重要的遗传因素、系统和局部的微环境信号变化,分子调节因子及信号通路等。随病情进展可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5]。本研究通过分析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重度钙化组及轻、中度钙化组腔隙性脑梗死数多于无钙化组(P<0.05),MRI 脑白质高信号为3级患者颅内动脉钙化评分高于1~2级及0级患者;进一步经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动脉钙化评分与MRI 指标脑白质高信号呈正相关(P<0.05)。说明腔隙性脑梗死是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伴发脑实质病理改变,可能颅内动脉钙化狭窄后导致脑血流长期相对灌注不足,血流通过狭窄处形成湍流,导致微血栓形成,脑深部穿支小动脉闭塞等[6]。
肖冬平等[7]研究表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可增加颅内动脉钙化的发生风险,持续高血糖状态下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刺激以及血管局部内分泌紊乱,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管钙化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也证实了合并糖尿病史是颅内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时更易伴发颅内动脉钙化[8-9]。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梗死灶数量的增加,脑梗死程度越高,脑穿支小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程度数量增多,血管壁僵硬度越高,伴发颅内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增高。李文安等[10]研究表明,伴随血清Hcy 数值增大,脑动脉粥样钙化率呈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高Hcy 是进展性脑动脉钙化[OR=1.45,95%CI(1.02 ~2.05),P=0.03]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本研究论点。考虑原因主要是,过量Hcy 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增加及单核细胞增加,刺激平滑肌细胞钙化,进而加重脑血管变性及促进进展性颅内动脉钙化。
综上所述,随着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数量增多颅内动脉钙化则更多更重,颅内动脉钙化程度与MRI 指标脑白质高信号密切相关,且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数、年龄及血清Hcy 是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检测与干预,这有利于增强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减少颅内动脉钙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