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萍,邓佳,余玉秀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直肠癌发病早期无显著特征,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腹痛等症状,如不尽早治疗,患者将发生淋巴结转移,危害其生命安全[1]。直肠癌根治术能有效切除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术后肠造口会将患者的肠管固定于腹部、改变其排便方式,易引发患者心理障碍,依从性较差;且一旦造口护理不当,将诱发肠造口回缩、狭窄或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需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不利于患者康复[2-3]。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该类患者的自护能力对于加快其康复至关重要。常规护理无法有效促进该类患者不良行为改变,护理效果一般。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是依据患者的行为状态剖析其心理诉求,进而制定与之符合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纠正不良行为,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慢性病护理[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直肠癌造口患者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直肠癌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31~73 岁,平均(52.31±4.54)岁;TNM 分期:Ⅰ期23 例,Ⅱ期10 例,Ⅲ期7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32~74 岁,平均(52.42±4.55)岁;TNM 分期:Ⅰ期22 例,Ⅱ期10 例,Ⅲ期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直肠癌诊断标准[5];均接受肠造口手术;预计生存期>6 个月;患者可正常沟通,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有肠道手术史;存在精神疾病。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于术前告知患者肠造口术的目的、意义等,安慰患者不要过度紧张、焦虑;术后观察患者的造口情况,告知患者造口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学会更换造口袋、自我清洁等,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维护造口的重要性,提醒其定期回院复查,并给予患者饮食、运动、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1)成立护理小组。由1 名护士长和4 名资深护士组成,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负责带领护士学习行为转变理论知识及护理应用,护士负责将行为转变理论用于临床护理中,落实各项护理措施。(2)前意向阶段。患者入组至术后3 d 内,护理人员需以健康手册、专家座谈会、视频讲解等方式向直肠癌造口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直肠癌病因、肠造口方式及意义、术后生活的变化及应对措施等;通过一对一心理护理、集中授课、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加深直肠癌造口患者对该术式的了解,并用自我效能激励法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3)意向阶段。术后3 d 至1 周,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通过一对一交流的方式促使患者意识到不良行为对于肠造口术后恢复的影响,解决患者疑问,鼓励患者坚持改变过往不良行为习惯。(4)准备期。术后1 周至1 个月,护理人员需依据直肠癌造口患者的病情与其共同制定针对性健康行为计划,并鼓励患者坚持书写健康日记,促使计划完成。(5)行动期。术后1~4 个月,患者按照制定的健康行为计划进行不良行为改变及自我管理,期间护理人员不断肯定患者的健康行为,并鼓励患者坚持按计划执行,纠正其不当行为。(6)维持期。患者于此时已完全掌握相关健康行为,并维持健康行为习惯至术后5~6 个月。护理人员需通过医院网络平台、直肠癌造口患者微信群监督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定期于网络平台或微信群内发送肠造口相关自我护理知识,督促患者定期上传自我管理情况,并叮嘱患者家属监督患者行为,以促使其保持健康行为状态。
(1)健康行为:分别于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 Ⅱ)[6]评估患者健康行为,共52 项条目,分为人际关系(9 项)、体育运动(9 项)、压力管理(8 项)、营养(9 项)、健康责任(9 项)、精神成长(8 项),每项1~4 分,总分208 分,评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水平越高。(2)自护能力:分别于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7]评估患者的自护能力,共43 个条目,分为自我概念(8 项)、自护技能(12 项)、健康知识水平(17 项)、自护责任感(6 项),每项0~4 分,总分172 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护能力越强。(3)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SF-36)[8]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精力、躯体疼痛、躯体健康等8 个维度,每项0~100 分,各维度的平均分为总分,总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4)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肠造口狭窄或回缩、感染、皮炎发生率。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HPLP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 个月后,两组HPLP Ⅱ评分比护理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PLP Ⅱ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HPLP Ⅱ评分比较(分,±s)
注:HPLP Ⅱ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6 个月tP观察组40 120.15±12.02 183.59±18.37 63.186 <0.001对照组40 120.68±12.07 149.58±14.98 62.811 <0.001 t 0.197 9.075 P 0.845<0.001
护理前,两组ES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 个月后,两组ESCA 评分比护理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ESCA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ESCA 评分比较(分,±s)
注:ESCA 为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6 个月tP观察组4097.15±9.72 140.03±14.01 63.216 <0.001对照组4096.89±9.68 128.39±12.87 62.453 <0.001 t 0.120 3.870 P 0.905<0.001
护理前,两组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 个月后,两组SF-36 评分比护理前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F-36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SF-36 评分比较(分,±s)
注:SF-36 为健康状况调查简表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6 个月tP观察组4043.52±4.3563.24±6.33 62.990 <0.001对照组4044.03±4.4052.98±5.34 60.218 <0.001 t 0.521 7.836 P 0.604<0.00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肠造口虽可代替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原肛门恢复排便功能,但术后排便方式的改变会引发患者心理障碍,导致其产生抑郁、悲观情绪,进而消极应对康复护理,影响其康复进度[9]。常规护理虽能为该类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造口护理等干预措施,但护理措施较简单,对患者不良行为的影响有限,故需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
行为转变理论可将传统一次性行为事件的干预转变为分阶段干预,不同行为阶段对目标行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10]。本研究显示,护理6 个月后,观察组HPLP Ⅱ、ESCA、SF-36 评分比对照组高,并发症比对照组少,说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健康行为与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分析原因在于,前意向阶段,大部分直肠癌患者仅意识到需要手术切除病灶,但未意识到手术及肠造口对于术后排便、日常行为的影响,以及保持健康行为对于术后康复的影响。此时,护理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对该类患者进行宣教和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促使其意识到保持健康行为对于病情控制的重要性。意向阶段,此时多数患者已意识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但无法坚持。而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可解决患者疑问,促使患者保持健康行为信念[11-12]。准备期的直肠癌患者已经开始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此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健康行为计划有利于激励患者按照计划进行自我护理,利于提高其自护行为。行动期,护理人员不断肯定患者的行为,鼓励其按照健康行为计划进行自我护理,能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与自护能力。而维持期间,护理人员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督促患者坚持健康行为,可有效预防并发症[13]。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