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教育方法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研究

2023-10-27 09:01:10张雪琴曹润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张雪琴 曹润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为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不够、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从方法论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全新育人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和创新方式方法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习近平劳动教育方法论;方法论策略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其中的方法论部分已成为劳动教育“如何教”的理论依据。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为破解这些现实困境提供了方法论策略。

一、习近平劳动教育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教育要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劳育之于五育中的其他四育的意义来看,崇高的政治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人品德等,都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和体悟;劳动实践和体验有益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为学生智力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某些时候是相通的,劳动在改变“身外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人的“自身自然”;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劳动价值观,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力,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可以说,在五育融合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其他四育的最佳载体。

(二)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不同阶层、领域、年龄的人民群眾提出不同劳动要求,他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努力作出新的更突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关注劳动模范、青年等群体的教育,强调“先进人物要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肩负起传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使命;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要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和攻坚克难精神,引导他们不贪图安逸享乐,用双手和汗水开辟人生前程;要引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转变,勤于创造、敢于奋斗,勇攀高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三)重视学校劳动教育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视学校劳动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育人教育体系,明确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确立学校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对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作出了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

(四)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告诫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自觉带头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弘扬劳动精神,增进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带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现实中,劳动教育还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不同高校的劳动教育可能归属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后勤处等不同部门管理,高校普遍对劳动教育“教什么”缺乏科学认识和深入思考。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没有专任教师,基本采取线上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少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线下劳动教育课,但课程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劳动教育场域“去生活化”现象严重。此外,很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没有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个别学校即使有体现,也是“软约束”多、“硬标准”少,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度不高

高校劳动教育与教学单位、学工、团委、后勤等部门密切相关,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育人目标。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劳动教育考评机制,相关部门缺乏协同、各行其是,其教育活动看起来都与劳动教育相关,但又都不是劳动教育。在当前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学校管理者习惯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活动等等同于或直接以其替代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内容缺乏逻辑性、方法缺乏系统性,在高校整体教育活动中被边缘化。

(三)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重技能轻德行、重劳心轻劳力、重科技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良倾向。《纲要》明确规定:高校应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课题组调查发现,样本中超过42%的高校尚未形成本土化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68.7%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72.1%的学生认为“劳动实践机会较少”。调查同时也显示,样本中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是清洁校园(85.6%)、志愿者服务(74.5%),而创新创业类实践较少(18.9%)。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论策略

(一)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五育融合的全新育人体系

高校要构建完整的劳动课程体系,配备专兼职劳动课教师,设置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全方位挖掘其在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价值,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充分融合。具体而言,在思政課和课程思政中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以劳树德”;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劳动育人体系,把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以劳增智”;把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以劳健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美育和劳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实现“以劳育美”。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开展劳动教育

《意见》明确指出,遵循教育规律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课程安排和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立足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代际特征,尤其要准确把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避免出现大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化的倾向。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突出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融合提升,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职业院校主要结合专业特点,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劳动实践,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三)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方式方法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时代性,高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等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将传统方法和创新方法结合起来。传统的劳动教育方法,包括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技能知识的讲解说明、动手操作练习、项目规划设计、劳动实践后的反思交流、树立榜样示范等;创新的劳动教育方法主要利用VR、AR、SR等技术创设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虚拟场景,打造智能化、仿真化的实践平台,拓展劳动教育空间,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实现劳动教育的精准化和个性化,真正实现“因人施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

责编:文 墨

基金资助: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劳动教育百年历程研究”(编号:2021JKZD34)

作者简介:张雪琴(1980— ),女,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曹润(1998— ),男,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