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路向研究

2023-10-26 03:42张子荷
西部学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张子荷

(西安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00)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协调民族关系和巩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在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对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性、历史性、战略性的有机融合,更是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特征

(一)民族意识较强

受生长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的敏感度往往较高,他们对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维护意识。民族归属感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境界,也是一种具体行动。据调研显示,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本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价值边界感更为明显,尤其在对于本民族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的认同等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民族的视角看待问题和体验人生,从而形成独特的带有“文化痕迹”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任何误解和侵犯本民族习惯及价值的言行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和抵制,这也很容易导致他们与其他民族学生产生矛盾、误解和分歧。

(二)家庭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经济事业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心理上的失衡。有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感知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事业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容易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因此,由于地处偏远、文化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落差感,间接地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进而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和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境和挑战。

(三)人际交往较为局限

在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学生更习惯于和本民族同学交流交往,这除了有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天然的情感因素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同学间存在着语言、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在与其他民族同学互相交流时易出现障碍或分歧,因而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独自行动,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此外,受地域环境、历史条件、民族习俗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容易与本民族同学产生亲切感和情感共鸣,容易出现“抱团”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班级中的融入感和集体参与感不强,对集体缺少归属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集体意识的凝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现实遵照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必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赋予了统一战线重要使命,为做好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引导个体对党和国家在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上形成高度认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关键分子”。在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抓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利于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从而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青春力量。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思想基础、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分子,是助推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更是凝聚多方力量、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要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为指导,在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着力引领少数民族学生与党和国家在思想、目标、行动上保持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三)是适应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需求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高校在开展统战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只关注广大学生的诉求和发展特点的普遍规律,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开展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重要“窗口”,是助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人才保障。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经过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有着正确的思想认识,能够辨明方向、坚定信念,对其他少数民族群体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自幼生长于民族地区,对民族地区的思想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具有同理心,因而能够在政治立场、思维方式、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这一优势,引领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科学理论去认识事物、观察社会和解决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2],进而建立共识,推进民族团结和凝聚。

三、“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路径指向

(一)发挥融合效用,画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心圆

新时代的高校统战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范畴和领域上有其交界,因而要善于打造同心圆、发挥工作的跨界融合效用。少数民族学生因其特有的民族特点,可以被考虑在交叉的工作范畴中[3]。在新的时代形势下,要坚持统战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凝聚起更强大的共同奋斗力量。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大局意识。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被称为“重要法宝”,就是因为能够助力完成凝心聚力的重要任务,凸显与其他战线方式方法不同的优势水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统战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和领域进行更新,适时地根据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统战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适应新条件下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同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领少数民族学生真正认识、理解、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前景,在事关道路、制度、理论、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夯实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另一方面,用“大统战”的思维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而在实践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思想状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地开展好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感受到“大统战”思维的时代魅力。

(二)凝聚价值共识,利用“和合”思想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中国智慧。殷周时期,“和”与“合”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单独成字,而“和合”二字合用,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中的“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一句,意指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进而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纵观中华文化整体发展脉络,和合理念一直贯穿其中,融合于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和合”理念既是人们内心的德行追求,又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4]这一论断精准阐释了“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观念和一体化实践,而我国的“大一统”思想就源自“和合”理念,是“和合共生”理念的学理性逻辑演绎的产物。基于此,做好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和利用好“和合”思想,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求同存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要注重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整体高度,以“和合”思想为指引来凝聚价值共识,从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宏观视野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民族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识和感情,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三)坚持“精准滴灌”,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思想状况,因此要在调查和研判的基础上既了解学生的普遍共性,又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总结经验、归纳共通性的基础上考虑差异、分析特点,做到“精准滴灌”。一方面,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作为“关键少数”的朋辈效应。同辈群体在个体的社会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与党性修养,可以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而熟悉的人际网络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在该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可信度,使其便于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5]。另一方面,要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最大公约数”思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增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关怀,努力消除其心理和文化隔阂,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注重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平台,改进传统工作方式,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高校还要强化理论培养,开展民族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锻造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解、把握、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水平。

(四)立足教学主线,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好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树立“大统战”“大格局”意识,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努力用少数民族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掌握教学内容,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当加强对民族相关政策、法规和理论的研究,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和民族发展实际,根据国家发展形势和民族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重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向少数民族学生讲授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最新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全方位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法治素养。在教学方式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班级辩论、头脑风暴、主题演讲、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在实践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进而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内在认同和情感归属,铸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做好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情感和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