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艺璇
多年来,英国艺术家秦思源致力于收录老北京独特的声音。在他看来,这些声音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也反映出历史与时代的变迁。
秦思源
天上清脆的鸽哨声、地上悠扬的驼铃声、小商贩走街串巷叫卖的吆喝声等。多年来,英国艺术家秦思源致力于收录老北京独特的声音。秦思源说:“这些与文化、历史、城市变迁、个人记忆相关的社会声音经常会被人们轻易地忽略掉,可如果单独把这些声音提取出来去聆听,就会发现它们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也反映出历史与时代的变迁。”
秦思源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是一名中英混血儿,其外祖母是著名作家凌叔华,外祖父是文学评论家陈源,母亲是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记者陈小滢,父亲是英国汉学家秦乃瑞。他的名字“思源”则取自于成语“饮水思源”,有不忘故土、不忘本来之意。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秦思源和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北京给了秦思源太多灵感,每次来到北京,他总会有一些有趣且不平凡的经历。童年时期,他曾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从练武术到拍电影,再到做乐队、搞艺术,这些与英国生活轨迹完全不同的生活至今都令他难以忘怀。在他看来,北京的生活更加的悠闲和惬意。2002年,随着秦思源搬到北京定居,他的声音艺术家工作生涯也逐渐开启。
2005年,秦思源在策划一个中英艺术家跨界项目《都市发声(Sound and the City)》时,邀请了英国多位音乐家以及中国的艺术家参与,艺术家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探索、记录生活里的声音环境。这次项目让秦思源看到声音的许多可能性,也发现了声音与城市、百姓、社会的互动都很紧密。当时的某一天,秦思源在大栅栏和几位国外的实验音乐家喝茶,突然他们听到一个非常神奇的声音,这些音乐家们竖起耳朵寻找这个陌生的音源,秦思源指向天空盘旋的鸽子,向他们解释说是这些鸽子发出的声音。音乐家表示怀疑:难道中国的鸽子会呜呜地叫吗?秦思源告诉他们并不是鸽子用嘴叫,而是绑在鸽子尾巴上的哨发出的声音。这些外国音乐家特别兴奋,拼命往鸽子的方向跑,找到了鸽棚和鸽子主人。鸽子主人热情地向他们展示了鸽哨是如何绑在鸽子腿上的,让他们大开眼界。秦思源由此发现,记录下诸如鸽哨声等其他北京独有的声音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2013年,秦思源在史家胡同的老院子被改造为史家胡同博物馆,他在这里参与布展了老北京主题博物馆的展览。当再次听到2005年收录的一些声音时,秦思源的艺术创作热情再次被唤起了,“我纯粹是因为声音可以作为一个特别有丰富可能性的媒介,声音特别像嗅觉,它能唤醒一些个人情感、记忆,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体验”。
声音承载的记忆既有着个人情感,亦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史诗”。“譬如北京街头叫卖声,每种商品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再如理发店以特殊的乐器发出嗡嗡的声音……这些声音都非常美妙。”秦思源说道,“这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北京城市生活中最有活力的存在。”
为了录制鸽哨声,秦思源找了近两年。2018年,他结识了鸽哨制作名家张宝桐,兴致勃勃前去拜访,却发现张家身处闹市,根本无法录音。经张宝桐介绍,秦思源几经辗转,终于在位于河北张家口的张宝桐徒弟家中录下了清晰的鸽哨声。这一刻,秦思源欣喜不已。
声音艺术博物馆外景
老北京声活展览现场
秦思源把自己收集声音的过程发布在网上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原本纯粹自发记录的行为,也渐渐地被纳入记录北京文化的范畴里。
2023年,秦思源把老北京的声音从当初史家胡同那个6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带到如今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宋庄声音艺术博物馆中,将他和朋友一起收集的声音收藏于这里。
这是全国首个有关声音艺术的博物馆。在这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收录的声音,不仅见证了历史,更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一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老北京“声”活展区,展区包含了秦思源录制的鸽哨声等老北京声音,而用以展示的所有老北京声音都是实录,没有拟音。
秦思源表示,声音对北京文化的塑造有很大的贡献。“北京的文化与声音紧密相连,在声音方面极具敏锐性或是极有趣味性,我认为这个声音艺术展览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这些声音被北京的居民视为他们的文化遗产,通过保护这些独特而典型的声音,历史和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
谈及博物馆的发展,秦思源对未来充满期待。“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中国人更愿意带上家人去博物馆观展,欣赏各种文化艺术。作为一个位于北京的国际机构,我们希望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内容可以传播到中国的更多地方,甚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