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建
(宁德市古田县总医院消化内科,福建 宁德 352200)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出血。本病有多种病因,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如呕血、黑便、发热、失血性外周循环衰竭等,部分患者可见原发病史相关症状,经血常规检查可见部分指标异常表现,内镜检查则能够探明血源。临床诊治期间,需根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症状进行急救处理,包括吸出积血、吸氧、评估出血情况、预防肺炎与窒息等。确定出血点与出血量,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是规范救治的必要前提,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出发点,及时行输血、补液与对症用药,可确保患者获得良好预后[1]。对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考虑胃酸的影响以及血凝块的稳定性,通常给予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此类药品具有促进止血、避免血块过快溶解等作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用药可取得较满意的止血效果,且在控制再出血风险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右旋雷贝拉唑钠是新一代PPI,能够抑制H+-K+-ATP酶活性,迅速、长效抑制胃酸分泌,且相关研究证实,健康受试者用药后的安全性良好[2]。既往动物试验表明,右旋雷贝拉唑钠对消化性溃疡有显著治疗作用[3]。本研究对右旋雷贝拉唑钠的用药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率的影响,并评估用药的安全性。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古田县总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因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典型症状入院,发病至入院间隔≤3 d;入院时有呕血、黑便等表现;行胃镜检查并确诊;无相关药品禁忌证,用药期间依从性好;可正常交流,并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者;非消化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近3 d服用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药品,或用药史不详者。本研究已通过古田县总医院伦理审批。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泮托拉唑(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静脉滴注,每次40 mg 每日2次,溶于0.9%氯化钠100 mL,60 min滴完。观察组:右旋雷贝拉唑钠(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静脉滴注,每次20 mg 每日2次,溶于0.9%氯化钠100 mL,30 min滴完。
1.3 观察指标 动态检测出血情况:记录24 h、48 h止血效果,并计算止血率。止血的评定标准为: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症状消失;完善临床检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均正常,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等指标基本稳定;大便潜血转阴;胃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疗效评估:根据止血时间、止血率与体征变化,评估整体疗效,计算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见表1。不良反应: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降低、三酰甘油升高等。
表1 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入院时间、溃疡部位及溃疡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止血效果 观察组24 h内止血率高于对照组(62.9% vs.37.1%,P=0.031)。两组48 h止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 vs.88.6%,P=0.690)。
2.3 整体疗效 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6例。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 vs.82.9%,P=0.046)。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三酰甘油水平升高3例、白细胞水平降低5例、其他1例,对照组三酰甘油水平升高2例、白细胞水平降低3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 vs.25.7%,P=0.382)。
药物止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抢救常用方法,目前主流的选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奥美拉唑、血管加压素等,需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以及严重程度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应尽快给予压迫止血,以综合治疗方案确保整体疗效。但在临床实践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以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为例,在患者用药治疗期间,高胃酸可能导致凝血块过早溶解,并对止血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为降低再出血风险,通常需采取抑酸治疗,而PPI是一类能够快速调节胃酸水平的药物,继而有效规避凝血块过早溶解、再出血风险增加等问题。临床实践发现,对出血情况不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PPI足量治疗后,内镜治疗的难度明显下降[4]。明确各类PPI药品治疗的适应证,以及用药效果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等制订联合用药方案,通过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短期内实现止血,并控制相关临床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抢救的难点之一。
雷贝拉唑属于新一代PPI,有效解决了泮托拉唑等第一代药品进餐与用药时机影响疗效、药物起效较慢、消化性溃疡愈合作用难以预测等问题[5]。熊颖等[6]表明,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但前者在清除Hp方面的效果最佳,考虑雷贝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因治疗有积极作用;摇豪谧等[7]对杭州地区Hp感染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清除Hp效果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纳入研究的感染者以中快代谢型CYP2C19为主,用药后Hp根除率与基因型之间不存在明显关联。基于上述分析考虑,雷贝拉唑可用于治疗Hp感染导致的消化性溃疡,根据患者的病症与临床实际选择联合用药方案,可兼顾对症、对因治疗,有效消除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因,并促进症状改善。此外,雷贝拉唑与其他对症用药方案相结合,可改善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控制伴有出血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液pH值,并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8]。
右旋雷贝拉唑钠是雷贝拉唑旋光异构体的右旋体,主要用于需行急诊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临床试验,与常规口服制剂相比,右旋雷贝拉唑钠给药后能够迅速发挥抑酸作用,长久、持续影响体内胃酸的分泌。现阶段关于右旋雷贝拉唑钠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报道偏少,参考邵华荣等[9]经动物试验获取的结论,其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迅速。由此考虑,右旋雷贝拉唑钠理论上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治疗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将其用于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望改善其整体预后。
本研究对右旋雷贝拉唑钠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采用止血疗效与不良反应为观察指标,疗效评价纳入了止血时间、止血率等因素,以综合反映药品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24 h止血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考虑右旋雷贝拉唑在促进止血以及改善整体病症方面均有优势。根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治疗的基本需求,在用药后短期内实现止血是一项重要目标,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收益与风险,采取最佳给药方案,提升24 h止血率,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考虑现阶段关于右旋雷贝拉唑钠临床应用的报道偏少,各类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风险尚未明确,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发现,不良反应类型以白细胞降低、三酰甘油升高为主,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右旋雷贝拉唑钠不会显著增加风险。因此,在明确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后,若经综合评估需给予足量PPI治疗,可优先考虑右旋雷贝拉唑,用药期间密切关注24 h、48 h内止血情况及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必要时可通过联合用药方式,提升整体疗效。从单独应用泮托拉唑的疗效看,本研究中对照组的止血率与既往报道[10]的数据无较大差异,考虑泮托拉唑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症状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联合用药方面,雷贝拉唑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较多,经相关试验证明,与奥美拉挫等PPI相比,前者用药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的风险较低,体内代谢过程较安全,故联合治疗的可行度高。
右旋雷贝拉唑钠对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稳定疗效,在排除禁忌证且经综合评估需行PPI治疗后,可优先选用右旋雷贝拉唑钠。但从临床推广角度考虑,仍然有若干问题需要解决,如右旋雷贝拉唑钠是否可通过与其他常规药物联用进一步改善效果,患者用药后如何准确监测疗效,同时有必要完善相关药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一步明确该药品对患者病情控制的作用及安全性。此外,后续研究应注重药品药效学特征研究,探索中国人群适宜的用药剂量范围,给药后抑酸作用的持续时间,以及用药剂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在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用药治疗期间,泮托拉唑的疗效具有局限性,单一用药情况下可能面临起效缓慢、消化性溃疡疗效不确定等问题;与之相比,右旋雷贝拉唑能够对患者的出血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提升整体止血效果,改善预后。但本研究的结果来源于对单中心、少样本的统计,文中涉及结论是否普遍适用,以及右旋雷贝拉唑改善消化性溃疡病症的具体效果未做深入分析,后续有必要做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