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清
(莆田市城厢区医院内科,福建 莆田 351100)
脑卒中是一种病情进展迅速的脑血管疾病,部分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虽可幸存,但仍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研究发现,放任脑卒中后遗症持续发展不仅会危害个人健康,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或产生社交抵触情绪[1]。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应结合护理干预以减少社交抵触情绪或其他不良情绪的产生,促进康复训练有序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虽有利于脑卒中后遗症的转归,但疏于考虑个人不良情绪对训练成效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发现,可运用全方位支持护理构建一个完整的护理系统,为干预对象提供宣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协助其调整心理状态[2]。为印证上述观点,通过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莆田市城厢区医院内科接受治护的6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全方位支持护理与常规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对比分析。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莆田市城厢区医院接受康复护理治疗的64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满足《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存在失语、偏瘫等后遗症。②渡过急性期,进入康复期。排除标准:①因认知障碍、外伤等其他原因所致后遗症。②合并四肢瘫痪、心肺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可能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疾病。③临床或随访资料不全。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莆田市城厢区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落实。
1.2 分组及护理方法 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合理制订饮食计划并控制食量,避免过饱/过饥。康复训练针对不同类型的后遗症,具体如下。①上肢训练:a.床旁关节被动训练。20 min/d,每周训练5 d,包括肩关节及肘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训练,腕关节及指关节屈伸-环形被动运动训练。b.关节主动训练。30 min/d,每周训练5 d,包括踏板、双手Bobath、患肢手腕背伸等训练。②下肢训练:20 min/d,每周训练6 d,视患肢恢复情况、体能等选择以下其中几项运动开展。a.增强核心稳定性。下肢训练需以增强核心稳定性为目标开展,包括桥式运动、双腿Bobath、躯干侧屈等训练。b.增强主动控制力。取仰卧位,屈膝,保持健侧下肢稳定,开展主动内收、外旋、内旋、外展训练。c.膝关节功能训练。包括屈膝定位收缩、启动控制、双腿/单腿直立屈伸、双腿/单腿直立运动控制等。③吞咽功能训练:20 min/d,可每日进行。鼓励患者在空闲时间可做鼓腮动作、用餐时可做用力咀嚼动作,以增强舌肌力量。期间可开展颊肌训练,按照深吸气-屏气-缓慢呼气的顺序开展训练,促使呼吸频率与颊肌运动频率相匹配。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应用全方位支持护理。①知信行干预:a.建立正确认知。开展康复训练期间全程记录体能数据以体现改善情况。以一对一面谈的形式开展脑卒中知识宣教,纠正个人对脑卒中后遗症的错误观念。定期举办病友交流活动,供患者及家属学习康复训练经验。此外,还可录制或搜索一些科普视频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b.培养坚定信念。明确导致患者出现消极态度的原因,通过对比不同阶段肢体功能、身体状况数据使其感受到自身情况的好转。c.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制订健康行为目标,使患者按照每日目标来开展训练,调节饮食习惯,保持良好作息。②给予家庭支持:a.提供良性反馈。嘱咐家庭成员努力传递“家庭成员是你的后盾”等积极的想法。b.提供情感支持。家庭成员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的想法,抑或是从行为举止中看出其是否具有愧疚心理,使其认识到目前给予的照顾是为了加快其康复的速度。c.吸取经验。由医院牵头组织家庭联谊活动,家属互相吸取康复期间心理疏导经验,互相鼓励对方。③针对具体心理问题加强情感支持:家属、院内护理人员等均可根据患者现存的心理问题,针对性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对认为后遗症无法好转、内心敏感者积极提供正面反馈和鼓励。④保证护理流程连贯性:干预对象或其家属运用互联网平台与医护人员保持稳定的联系,即便在社区、家庭干预阶段也可获取科学的脑卒中后遗症知识。医护人员运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追踪干预对象后遗症转归情况以及个人心理状况,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监督其在院外完成规律的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和Fugl-Meyer运动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SS-QOL包括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思维等12个维度,共49道题目,各题目分值范围为1~5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4]。FMA量表分为上肢部分(分值范围0~66分)及下肢部分(分值范围0~34分),FMA总分为上下肢分数之和,分数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若理论频数<5则组间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若理论频数≥5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18例男性及14例女性;年龄为49~74(58.69±6.18)岁;脑卒中类型:26例缺血性卒中,6例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后遗症类型:28例偏瘫,2例失语,2例认知功能障碍。观察组,20例男性及12例女性;年龄为46~74(59.07±7.14)岁;脑卒中类型:25例缺血性卒中,7例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后遗症类型:29例偏瘫,1例失语,2例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性别、年龄、卒中类型、脑卒中后遗症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SS-QOL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分)
2.3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总分、上肢部分及下肢部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FMA总分、上肢部分及下肢部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FMA总分、上肢部分及下肢部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脑卒中后遗症是指脑卒中后遗留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包括偏瘫、吞咽功能障碍,上述后遗症不仅会导致个人生活质量逐渐下降,长期保持不便的生活状态还可能打压其康复信心,导致其对康复训练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病症的缓解及生活质量的改善[6]。为增强其康复信心、加快其后遗症康复进程,临床常对此类患病人群实施康复护理,虽可促进个人身体状况的好转,但对于心理状况的改善作用不够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护理相比,加入全方位支持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较显著,与陆冬云[7]研究结果相近。提示全方位支持护理对提升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全方位支持护理除针对脑卒中后遗症这一疾病开展针对性干预外,还将患者个人的心理状况、社会支持情况等纳入考量范围内,旨在促进护理措施与干预对象各方面需求相契合,利用多方面的情感、技术支持来促进康复护理的正常开展,加快干预对象生活质量的提升[8]。脑卒中后遗症的种类较多,应用全方位支持护理,可根据具体病症种类,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协助,以保证护理措施为个人康复训练的开展提供支持。本研究结果可见,接受全方位支持护理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康复护理患者,提示全方位支持护理的实施可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偏瘫对人体最直接的影响是躯干核心稳定性下降,本次针对上肢、下肢功能开展核心控制训练以及主被动肌肉训练,可通过关节屈伸、旋转等训练来增强核心肌群力量[9]。在肢体康复训练增强核心肌力、提高个体核心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联合全方位支持护理,可促使患者收获多方面的情感及理论支持。借助理论支持全面认识肢体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作用,利用亲属提供的情感支持收获良性反馈,患者可感受到肢体康复训练的有效性,遵循科学理论正确锻炼偏瘫侧肌肉,增强躯干稳定性,改善肢体功能。除偏瘫外,全方位支持护理还能够考量吞咽功能障碍等其他类型后遗症患者功能康复需求,对其开展吞咽功能训练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与吞咽感觉神经的联系,使其恢复吞咽能力[10]。研究指出,充分的家庭支持可促进患者以积极态度看待疾病。借助来自医护人员、家庭、病友的支持,减轻不同类型后遗症患者内心的负担,参考医护人员提供的科学知识,可基于正确的方法、保持积极的态度开展训练,减轻后遗症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1]。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护理中应用全方位支持护理,可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将科学的训练方案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促使良好心态对康复训练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对个人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