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远 武琳娜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研究:价值、矛盾与策略
郭思远1武琳娜2
(1.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构建体育特色小镇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性目标如融合发展、城乡结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进一步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载体,如其能够将原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满足现阶段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带动相邻产业发展等。但在现阶段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和构建过程中,部分实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仍然存在一定背离,并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体现为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如人才资源的缺乏、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问题、管理主体方面的困境。基于此,应当依托乡村振兴的基础性趋势,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重构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多元化主体等,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并助力体育产业事业进一步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
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体育特色小镇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而是体育领域和其他社会产业发展至今而必然产生的结果[1]。具体来说,其一,经济总量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的发展促使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购买力总量上升,为体育和娱乐等领域的消费力提供了支持。其二,全民健身的理念普及和终身运动的观念转变,使得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开始向健身运动和体育活动等方面转型。其三,融合化的思想促使着体育产业发生战略性转型,即将体育产业与相邻产业进行融合和衔接,比如现阶段人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对于体育与娱乐、旅游、教育等方面进行融合具有一定的需求;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乡村和城镇之间的融合也促使了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2]。其四,国家政策对其提供了扶持。近年来,国家体育领域促进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的相应政策性文件、乡村振兴等方面战略性部署等,为体育旅游、体育特色小镇等方面的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优势和机遇。如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7年5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但是,现阶段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矛盾,且该矛盾在操作层面尚未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且没有相应的对策予以回应。对此,本文拟通过对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的具体价值内核、现实矛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最终提出具有适用性的、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对策体系。
从总体上看,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影响最大的政策与战略,即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村等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提高了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并将其与体育特色小镇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将城市与乡村资源进行了整合,进一步发挥了地区资源的优势。再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产业的融合,即体育、公共服务、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整合与优化。
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能够将原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提高社会和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并在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优化配置[3]。在传统背景下,乡村的很多资源存在闲置情形。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有助于在乡村振兴等政策背景下,充分带动乡村和基层、甚至是边远地区的区域资源、自然资源和设施资源,将其与城市区域进行整合,实现地区之间的壁垒破除,使得上述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流动。这一流动可能是资源的流动,同时也可以是用户和流量的流动[4]。
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能够满足现阶段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求作为市场主要端口与要素之一,是凸显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实现经济运转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数字体育的融合发展以及经济总量的提升使得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深度化和融合化的趋势,传统物质性需求开始向着多元融合的角度转型,在体育领域,其体现在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教育和体育与娱乐等方面的融合性需求。体育特色小镇具有乡村等区域特征,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并且在体育、旅游、娱乐等方面能够实现多元化供给,并基于此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和深层次需求,进而完善市场供需结构,提高市场运行和经济运行效率、质量。
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能够推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背景中,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单一化,与相邻产业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衔接,并且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封闭性。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具有较低的国际竞争力,并且种类较为单一,尤其在体育服务业方面并不具备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据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和文件对于培育中国特色及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体育服务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为重点、门类齐全以及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等方面的要求,开始形成我国体育产业进一步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特色小镇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回应,尤其是对于体育服务产业而言,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能够实现体育服务产业的质量提升和内容创新,完善传统体育产业的布局和功能、格局和结构。
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带动相邻产业的发展。以房地产为例,自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开启了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与建设开端,如2017年《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等投资主体争相布局体育特色小镇,并开启了“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房地产”的新型热潮,如恒大欧洲足球小镇、万科松花湖冰雪小镇、碧桂园运动小镇等。这些体育特色小镇的投资与开发提高了房地产等行业内部的经济总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地产等行业的活力和运转效率。
总的来说,体育特色小镇不仅本身属于融合性产业内容,同时其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在内部能够实现产业的融合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在外部形成整体层面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经济发展具有宏观的促进作用和功能价值。
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在现阶段虽然处于上升期,但其正面临着上限的壁垒。从表现形态上看,体育特色小镇的困境之一是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不足问题。如上文所述,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需要体育、经济、娱乐、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和协同,在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时,需要各类专业性人才资源的配合,如精通体育运动理论理念、经济管理、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价值释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十分重要的目标内容之一。
在现实中,这一人才资源的缺乏使得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存在着各方面的断层情形。比如,部分体育特色小镇单纯地体现出某一方面的优势,而对于地区性优势等较为隐蔽的功能价值很难得以实现。以部分房地产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投资构建为例,仅仅是将体育特色小镇作为其营销的某一方面资源和品牌打造手段,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性、体育旅游本质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与资源挖掘[5]。
究其根源,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属于新的产业内容,传统产业单一性的情形使得人才的培育机制存在着封闭性的特征。在人才培育和输送过程中,唯经济论等传统理念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构建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境。
体育特色小镇依托于地区性和区域性特征和价值,在其内部蕴含着地区特有的资源,这也是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相契合的主要方面之一。而在现阶段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的状况中,很多隐含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部分体育特色小镇仅仅是构建起了一个新型的体育旅游IP,而对于其本质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6]。另一方面,部分体育特色小镇又存在着过度开发的问题,其存在着可持续性方面的矛盾,而且与生态文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基本理念相背离。
究其原因,仍然是融合性发展理念不足所引发了资源开发方面的困境与矛盾。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是基于融合的理念建立起来的,但在实践层面较少有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完全兼顾了所有方面的价值与保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部分主体重量而不重质,部分主体在全域资源开发理念的指导下又可能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
总的来说,体育特色小镇的融合性价值事实上从反面体现出其构建的困难性,要充分挖掘其生态价值、地域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体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又兼顾不同方面利益的平衡发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具有极高的难度与复杂程度。
现阶段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存在一定的政府压力问题,在现实中,其体现为政府过度负债、管理体系混乱以及权责不明等问题。自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起,我国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总体工程就开始了。近几年来,国家进一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对体育特色小镇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但是,在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建设问题,还包括了总体的战略规划问题。比如,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指出要对已经公布的96个体育特色小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严格控制特色小镇的数量和质量。这种总体层面的结构性要求,提高了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的困难性。也就是说,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困难,是具有两方面意蕴的[7]。
并且在现阶段,上述两方面困难和压力都积压在政府方面。当下政府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相关文件要求的回应者,在各级行政管理部分层面分割了较大的管理资源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并且现阶段政府与社会化、市场化的主体之间合作程度并不高。基于此,政府在构建体育特色小镇整体方面具有着财政、管理、体制、布局与结构方面的多重压力。单凭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而言无法完全释放上述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的全部价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定位模糊。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并不能单纯地归属于任何单一的产业范畴内和行业范畴内。基于此,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的多元化产业性质使得政府很难将其划归于传统行业产业的结构中,难以形成衔接与整合。另一方面是合作性不高,作为体育产业之一,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理论上需要发挥市场方面和产业方面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管理功能,但在现阶段往往是依托于政府的资源以及财政方面进行总体的构建支持,社会化和市场化主体、资源的功能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体育特色小镇的构建体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市场结构变化的统一趋势,即不同行业、领域甚至于学科的理论、实践经验与知识技艺之间的融合发展。在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层面的发展效率与质量,必须依托于复合型人才的支持。复合型人才,在融合型社会中属于最为中坚的支撑力量[8]。基于此理论需求,同时为了解决我国当下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的人才缺失和融合断层等问题,我国应当在人才培育机制方面进行复合性和融合性的创新与改良。
具体而言,我国首先应当在城乡等多领域吸取新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阶段的人才资源需要;其次应当在传统人才培育机制中加入融合性课程,如在高校体育学院的培育机制和课程设置体系中加入娱乐、旅游、经济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专门开设融合性课程,使得学生等后备人才资源在培育过程中能够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技艺,形成融合性理论体系;再次,我国应当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加强相关领域的实践操作。在体育特色小镇构建领域,可以选取高校体育科学、旅游科学、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科学、经济学相关优秀人才前往构建实地进行考察、学习与经验交流,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实践经验,使其能够在现实操作层面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构建需求,并最终形成能够应对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代表了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的具体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代表了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要求的回应与满足程度。但是如上文所述,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特色小镇尚存在资源浪费、生态保护问题严重等矛盾,其本质上是融合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不足所引发的评价体系缺失。
在现实中,应当创新传统的唯经济论、唯流量论以及唯品牌论的理论内容,并在传统的构建评价体系中加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绿色GDP”指标等,在已有的经济性指标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指标;同时,应当适当提高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指标权重,使其在总体的加权平均评价体系中占据更高地位。
基于上述政府在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的压力与效率问题,我国应当在实践中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市场化主体,实现政府与私主体之间的公私合作模式。具体来说,可采取政府+市场化(社会化主体)的新型模式;另外,对于我国现阶段已经存在的体育特色小镇构建PPP模式而言,应当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转变“政府主导”的基础模式,而转向“市场主导”的模式[9]。因为市场作为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系统,能够提高体育特色小镇构建的质量和效率。
并且,现实中还可以借助分享经济的基础性思维,进一步降低政府在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和效率问题[10]。比如构建多元化平台让体育小镇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自由地流动起来、建设和开发体育大数据、建立社交网络评价机制以提高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针对性与质量性等。
[1]郭琴.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二元模式的路径探索[J].体育科学2018,39(2):89-94.
[2]沈克印,杨毅然.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56-62.
[3]张月蕾,张宝雷,杜辉,徐成立.“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41-45.
[4]季朝新,王一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逻辑起点、概念模型和功能定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8(2):88-92.
[5]范斌.基于根植性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1):84-89.
[6]蒋清,敬艳.全域旅游视域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J].开放导报,2017(5):92-95.
[7]张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8,38(1):18-26+41.
[8]王志文,沈克印.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77-81.
[9]何春刚.体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推进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23-27.
[10]张潇潇.互联网+视域下的“体育小镇”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18-22.
[11]叶小瑜.江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问题与优化治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3):31-3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Town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Value, Contradiction and Strategy
GUO Siyuan ,etal.
(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yuan030008, Shanxi, China)
202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0301086.
郭思远(199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力学。
武琳娜(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休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