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平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素养之探析
刘会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应更加关注学生健康素养之促进。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如何发挥其强身健体、培养健全人格既是高校体育工作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首要任务,又是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分析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健康素养:(1)通过团队性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2)强化体医融合,丰富学生健康知识结构;(3)加强体育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4)开展校园体育竞赛,增强体育专业技能;(5)建立体育健康信息学习平台,宣传体育健康常识。
新冠疫情;健康素养;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健康素养促进
新冠疫情对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健康素养的培养与促进已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内容。健康主要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为个体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而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提升未来国之栋梁的健康素养方面责无旁贷,在疫情背景下,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同样也需重视健康素养培养。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中制定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1];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这都充分表明,发挥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体育健康教育功能对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养成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判断,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3]。健康素养主要包括: 应急救护知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心理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健康意识与方法等方面。健康素养的提升应当从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两方进行促进。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的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当前大学生的健康常识的习得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与盲区,健康意识相对缺乏,电子产品依赖致使体育运动活参与度不高,甚而,电子产品的辐射也对学生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重要阻碍因素之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对学生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从事体育锻炼的动机,对网购与外卖依赖性较大,久而久之影响了其本身的体育习惯与爱好,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降低学生记忆力,以及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与机能水平。因此,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与促进首先需要以改善健康常识的习得为着力点,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案。
此外,学生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管理导致其身体健康存在一些隐患,如果不能通过体育锻炼与健康常识的传授进行积极干预,而这些隐患在学生体内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极有可能对学生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缺乏专业性的引导与教育,健康意识更难以形成与强化甚而会导致学生健康观念发生畸形化发展,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样会造成深远影响,当前高校学生存在情绪掌控力低、环境适应能力弱等现状,生活中的较小的波折会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从而影响生理与心理健康。
社会的发展、感情的培养与维系需要良好的交流沟通,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主要通过网络与智能手机。虽然交流方式更加便捷、交流平台更加多元化,但其管理体系仍不完善,网络事件的偏激言论与舆论导向会对大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诱导作用。由于缺少相互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极易引发情感冷漠等心理疾病,面对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所面临的危机,大健康发展理念要求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不乐观。一方面,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自尊心较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较弱,无法理性面对自身的不足,易陷入情感偏执,在影响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前提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互动交流。另一方面,社会事件所引发的网上评论也对学生思想成长有强烈的导向引导作用,在此环境下,导致部分学生容易被网上舆论所误导,陷入心理发展困境。对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当融入心理卫生教育,构建科学的健康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全方位的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疫情背景下,大健康这一理念愈发得到重视,其不仅代表着人类发展理念的进步,同样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涵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与此相对应,高校应当以此为立足点,加强健康知识传播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而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当充分注重体育教学的功能,体育教学作为学生提升身体健康、促进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以个体的身体健康为发展目标,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发挥校园体育工作的功效,促进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健康意识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部分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健康意识,生活习惯极不规律,健康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只有加强健康意识的传授与培养,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康素养意识的培养应当从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同时进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并提升其对社会舆论的辨别能力,并注重饮食健康等。
增强学生体质应当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体质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是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基本。当今社会,学生自控能力水平不一,经过高考的高强度与高压力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懒惰心理,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缺乏与外界交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够,平日运动量减少,导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而高校作为学生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应当在校园体育活动、体育知识传授、卫生知识教学等方面有所加强。
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4]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体育技能难以得到提升。在体育技能的习得方面,体育技能教学存有一定难度,正因如此,高校应当抓住时代机遇,强化学生体育技能培养,明确在校期间必须掌握1-2项体育技能。只有强化体育运动技能,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方法,培养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爱好与兴趣,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在健康锻炼中的作用。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同样,心理健康教育对身体健康也有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关系紧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引导学生建立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开始,改变学生的人际交流方式,教师应当多加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避免学生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打击能力低,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选取层次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水平。
由于各个学校在教学条件保障、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对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育,高校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驱力不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够。目前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仍以学分制强制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虽然为了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体育课程已经成为通识课程体系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但课外时间从事体育课程选修的内容过于单一,其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仍然缺乏动力,导致高校校园体育活力不高,这就需要国家从各个层面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对配套的保障体系与执行进行监督。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球类、健美操等,各个学校的建设基础、师资条件参差不齐,导致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较为单调,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育。在疫情发生的背景下,健康理念已然发生了重大改变,体育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更重要的是能通过体育教育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为自身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师资力量缺乏是导致学生体育健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仍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例如在进行羽毛球运动的教学指导时,教师大多注重的是项目本身的技术教学,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发球、接球与移动步法。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之间运动过程中的配合意识的指导,导致团队意识教育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完成。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元素和健康素养教育也难以渗透到体育课程中,教学课时的限制也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专业化的水准。部分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仍以个体教育为主,例如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更多的注重学生个人水平的提高,而对整体的配合与团队意识教育过程重视不够。
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大多还是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教学过程与内容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技能学习与健康素养培养过程中的获得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使用上缺乏主动权,这一现象根源为学校和老师缺乏对学生具体状况的分析,个性化运动难以介入体育教学体系,导致部分参与度不高的体育项目更难发展,如滑板、游泳、体操等等。虽然,部分高校会在课程教学之外的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中进行补充,但是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体化需求,缺乏对学生的个体生命关怀,缺乏运动环境的创设,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当前高校学生缺乏日常交流产生心理亚健康这一问题日益严重,疫情严重所在城市的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会进行全封闭和半封闭式管理,体育课程应注重团队运动的运用。针对原有运动内容,可改变教学方式与策略,如在进行体育考核时,可以小组为评分单位,即学生分数以小组平均分为主,建立互帮互助体育小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可以剔除最低分进行处理,即得分最低的小组成员直接判为不及格。在此基础上,可在足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集体性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可引进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如棒垒球,在竞争过程中,教师可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提升学生抗击打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通过团体体育活动,学生能远离电子产品,在交流时能较为主动,生活感知力也将得到提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5]。可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推进,体医融合已由战略规划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学校可建立体育与卫生的联系,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促进体育专业化发展。疫情背景下,社会健康服务事业必须得到重点发展,高校可充分顺应时代优势,将卫生健康知识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医互相启发,互相引导,重新认识健康,重新认识疾病,强调体、医双方发挥各自技术优势,避免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运动技能,或者要求体育专业必须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的尴尬局面,把医生的治病诊疗技术和运动指导师的运动技能整合,双方扬长避短,各自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亲密协作。从而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在以实践出真知教学引导的前提下,高校可加强体育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因此,学校可开展一系列课余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如可开展以体育、健康与专业技能三者为主题的知识竞赛。疫情背景下,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仅凭有限的体育必修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学校可邀请医学、体育等专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活动,在疫情背景下可以网络会议的方式宣传体育文化与知识。当前网课的教学形式在高校教育中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可利用各类网课资源,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例如,可引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例如五禽戏、太极拳等,五禽戏作为传统健身方式,无需复杂的健身器械,其运动难度较低,可操作性强,与此为介入点,宣传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还可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以正确的运动方式加强体育锻炼。与此同时,通过开展校园体育竞赛,也可提升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在体育竞赛准备前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从而可奠定健康素养教育渗透高校体育课程的基础。
现代化教学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为加强高校体育与健康素养培养的融合,可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平台,创建独立的体育与健康的平台,拓展体育教学空间,也可通过信息平台向学生宣传体育与健康常识。尤其针对高校学生普遍晚睡、过得依赖电子产品及饮食不规律这三个问题。相关人员研究成果显示,人类每日正常的睡眠时间应在7—8 小时之间,在饮食上应当确保规律的早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而高校学生由于缺乏获取健康知识的指导,比如采取节食的方式控制体重,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健康。疫情期间,在出行受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上各种信息资源宣传和学习体育健康知识。
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可以体育课程教育为载体进行。同时,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体育竞赛等活动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医融合的推进,丰富学生卫生健康知识结构。并通过创建体育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获取健康信息提供科学专业的信息端口,从而可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健康素养。
[1]国家卫建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5/content_548302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7/content_5506777.htm.
[3]郭静,王秀彬.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85-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Analysis 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b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pidemic
LIU Huipi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angzhou 213164,Jiangsu, China)
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部分成果(2020SJA1295);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培育平台建设成果;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改革重点项目(2019年)资助。
刘会平(1976—),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