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中运动医学医师团队的培养机制及展望

2023-10-26 09:28王智斌王志彬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动队兴奋剂体育院校

丁 杰 王智斌 朱 磊 陈 根 桂 超 王志彬 王 峥 李 伟

国家队中运动医学医师团队的培养机制及展望

丁 杰1王智斌2朱 磊2陈 根1桂 超1王志彬1王 峥1李 伟1

(1.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2.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宁 273100)

我国国家队中医疗团队教育背景参差不齐,文章针对运动医学教育背景中发现的一些存在问题,就高校、教材、实习基地、教师知识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医疗团队的主要成员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背景,以及建立高水平专业的措施。

运动医学;医师;国家队;培养机制

我国运动医学作为一门学科设置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起步较晚,并且各个高校的教育方式也是参差不齐。笔者团队在各个国家队的医疗服务经历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发现了其中存在部分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今后的运动队中运动医学医师团队的培养与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当前国家队医师团队存在的问题

在刚结束的2020东京奥运会,笔者作为医疗保障营中的一员,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以及在之前的二十余年中的医疗保障服务中,发现了国家队医疗团队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问题[1],如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医师团队建设的连续性较差;运营模式不清晰,等等。有的队伍甚至没有队医,仅仅配备几个物理治疗师作为队医,这对运动伤病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很大影响,运动队中医师团队的作用很大,在发现伤病、处理伤病中起着重要作用[2]。

基于上述几个问题,本文在运动医学医生的培养以及运动队中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今后为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发展提供保证,从而更好的为运动队服务,发挥最大成效。

2 运动医学专业医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

运动医学是一个医学与体育学交叉的学科,主要在部分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设置此专业,但是二者的培养机制和形式完全不同,体育院校侧重于运动疗法,而医学院校更侧重于损伤后的治疗。因此就出现了由于学科设置导致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随着专业及就业的需要。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逐步增加了体育理论课程的教授[3],这为今后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由于当前尚无运动医学本科专业设置,均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所学专业,这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学位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多为运动生理生化监测、运动损伤的基础研究等方面;而医学院校更侧重于运动损伤后的治疗、康复等方面。这对于今后研究生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狭隘性。乔玉成[4]等提出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要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最大优化运动医学教育程度,更好的为体育事业做贡献,这样也就顺应了当前“体医融合”的理念,体育与医学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5]。

2.2 教材

高校中运动医学专业设置限制了教材的发展,当前的相关教材多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院校专用教材,医学院校的有关运动医学的教材很少,本科教材则更少,这就限制了学科发展。

运动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运动损伤、运动康复、运动营养、医务监督等主干学科。运动医学的主干学科的发展,需要专业人士、专业教材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就此建立了运动损伤与康复重点实验室、医务监督重点实验室、运动营养重点实验室(三者隶属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和运动心理重点实验室(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近几年这几个重点实验室在专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参与出版了一系列专业教材、图书,如运动创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年)等。这为今后运动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反兴奋剂相关课程也成为运动医学的热点,是运动医学的重要分支,国家体育总局设有反兴奋剂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建成了国家兴奋剂监测上海实验室,这为反兴奋剂工作以及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3 实习基地

当前各个高校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医学院校(包括综合院校的医学部)的实习基地主要是各个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体育院校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校医院和各个省市体育局下属体育医院、体育科学研究所等。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运动医学科主要面对的是运动损伤需要手术、保守治疗的患者;康复医学科主要面对的是运动医学术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些学生一般都有医师资格,今后毕业后的就业单位一般就是医院或者其他与医疗有关的部门。体育院校实习基地大多为体育相关的单位,他们面对的是运动员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损伤后的康复评估、治疗;生理生化、营养监测等等,其就业单位也多为运动员服务的相关部门,如体育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等。

上述两种形式的实习基地,也就造成了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知识水平的差异,这也是造成毕业生专业知识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教师知识背景差异

现在运动医学专业院校不同,其教师专业也大不相同,体育院校的教师多为体育院校毕业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师,医学院校的教师多为临床医生,这就是授课、实习指导方向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医师侧重于伤病后的临床治疗,对损伤动作、受伤机制的理解与运动项目的切合程度并不紧密;体育院校的教师恰恰相反,对损伤机制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但是其对治疗方式的理解与临床医师就有很大的差异。

为解决这一现状,各个院校也在进行交叉学科教师的引进[6],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了体育院校,医学院校也引进了体育院校的专业医生进行康复、生物力学等专业知识的讲授,但还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度。

3 运动医学医师团队职责与专业背景教育

运动医学医师团队在运动队中的任务主要包括伤病的诊治、营养品摄入、反兴奋剂工作、生理生化监测等等,在其团队建设以及管理中就要按照上述内容进行工作分配,明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其他工作中也是要互相帮助。

3.1 医疗主管负责制

运动队中的医疗负责人必须有医疗资质,尤其是对抗项目,如橄榄球、足球、冰球等对抗性很强的项目,最好有神经科、骨科等医学背景,能够及时发现运动中出现的急性损伤,如脑震荡、肌腱韧带损伤、骨折等,这对减少由运动损伤减少运动寿命有很重要的作用。

医疗负责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协调针灸推拿医师、物理治疗师和其他科研辅助人员的工作安排,制订一系列伤病预防、应急、治疗方案;尤其是重点运动员的伤病治疗计划,定期汇总上报主教练和领队,增加团队间的沟通。笔者近几年负责国家女子橄榄球队的医疗服务,在这几个方面中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7],为今后队伍的医疗保障提供了前期基础,并已经在其他队伍中使用。

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出现,医疗负责人还要负责队伍中传染病宣教、预防工作,防止出现传染病的聚集发生,影响训练、比赛[8]。

3.2 推拿、针灸医师辅助医疗主管

针灸、推拿医师是医疗工作中最重要的角色,每天训练后的放松治疗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一般均需要有中医资质或者针灸推拿背景的中医师担任。中医医师和西医医师的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中西医结合特点,为体育强国服务[9]。

3.3 物理治疗师

物理治疗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为运动康复或者康复治疗专业[10],在很多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均有本专业的设置,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针灸、推拿医师对运动员进行放松治疗,另外的工作就是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物理治疗(短波、超声、微波等治疗)和训练后的拉伸、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3.4 生理生化监测及营养师的职责

生理生化监测的科研人员以及营养师需要有医学或者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背景,主要工作是监测运动员训练后的血液、尿液指标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以及训练中、训练后的营养补给。医生主要来配合营养师的工作,从而最快、最安全的缓解运动后的疲劳以及营养流失。需要注意的是营养品的摄入严格遵守反兴奋剂的规范,严防兴奋剂的摄入。

3.5 反兴奋剂工作的重要性

反兴奋剂工作是医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兴奋剂摄入的主要途径就是药品、营养品、化妆品等,医生和营养师要严格把握住反兴奋剂工作。若出现兴奋剂摄入问题,对整个队伍的工作都是致命的。

4 建立运动医学较高水平专业的措施

4.1 从运动队的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队中医疗团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伤病以及兴奋剂问题,在高校师资培养终究需要注重专业教师的引进,将体育学、医学专业医师作为培养的重要方面。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教师引导下进行运动队的医疗服务,早期进入运动队医疗服务模式,为今后进入运动队打好基础。

4.2 重注培养模式,发挥运动医学专业特色

运动医学是体育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当前的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体育学与医学相分离的现象,在今后高校的专业教育时,需要体育学与医学教师的配合,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运动医学的最新知识。另外要注重运动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像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这对运动队的医疗服务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增加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达到此目的,如微课[11]、PBL方式[12]、依托科普教育[13]等方式进行教学,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当前,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将运动医学的损伤治疗方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医学院校和相应附属医院的发展尤为突出,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运动医学科[14]、复旦大学华山医学的运动医学科[15],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16],等等。今后需要加强运动医学其他分支的发展,像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反兴奋剂以及生理生化监控等。

4.3 优化高校资源,建立运动医学特色课程

当前全国设置运动医学专业的高校有几十所,体育院校本科专业中的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专业、研究生专业中的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专业,医学院校中的运动医学专业几乎都是研究生专业,这在今后的学生培养中,就需要体育院校与当地医院的联合,医学院校与当地体育局的合作培养,最大程度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对以后的运动队服务也有很大的益处。

5 展望

运动医学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运动医学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减少因伤病而减少运动员运动寿命,运动医学医生势必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减少运动损伤、及时处理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1]丁杰,陈根,王志彬,等.我国女子橄榄球队复合型医疗团队工作模式与展望[J].中国体育教练员,2021,29(2):51-53.

[2]陈方灿,陈志宇,程谦,等.国家队体能康复服务保障工作现况调查[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23(2):16-20.

[3]保文莉,毛健宇,邱良武.运动医学在高等医科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4):361-363,352.

[4]乔玉成,周威.我国运动医学学科定位6个基本问题辨析[J].体育学刊,2020,27( 3) : 136 -144.

[5]常凤,李国平.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与医疗共生关系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9,39(6):13-21.

[6]赖秋媛,焦润艺,陈楚杰,等.“工匠精神”融入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27-30.

[7]丁杰,陈根,崔同庆,等.国家女子橄榄球医疗服务工作总结以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9):189-192.

[8]胡毓诗,廖远朋,孙君志,等.新冠肺炎疫情对运动医学学科的影响和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4):16-19,29.

[9]何本祥,胡毓诗,丁海丽,等.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助力体育强国建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6):17-20.

[10]柳华,王梅,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康复,2015,30( 4) : 42-46.

[11] 何川,王福科,李彦林,等.微课在运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1):55-57.

[12] 包家鹏,陈炜平.PBL教学法在运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2):11-13.

[13] 陈金伟,袁堂波,陈思春,等.依托运动医学科普教育促进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5):7-8.

[14] 杨渝平,黎敏,李青松,等.运动医学专业继续教育体系初步实施效果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3):264-267.

[15]陈世益,李国平,敖英芳,等.功能至上、早期康复与重返运动是骨科运动医学的灵魂[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0,39(5):339-340.

[16]周敬滨,马云,邹荣琪,等.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评价与伤病运动员重返赛场:基于第64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报告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48-52.

Training Mechanism and Prospect of Sports Medicine Physician Team in National Team

DING Jie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Beijing 100061, China)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建设模式的集成与示范作用(2020YFC2006705)。

丁杰(1983—),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运动医学与大众健身。

李伟(1974—),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猜你喜欢
运动队兴奋剂体育院校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高科技是否变成奥运的“兴奋剂”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