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金华
“悦动课程”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聚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个素养维度,设计了“心动修身课程、行动探究课程、思动思维课程劳动实践课程、身动健体课程和美动艺术课程”等,形成了“1+N”特色课程模式。“1+N”课程旨在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1”指学科课程群,其课程类别、科目、教学时间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设置,由学校课程管理中心组织落实;“N”指选修活动课程群,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教研组开发,由学校课程管理中心、学生成长中心统筹组织实施。
一、“1+N”心动修身课程,涵养人文底蕴
“1+N”心动修身课程中,“1”课程由历史、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生命安全等学科课程组成,“N”课程由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廉洁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节日课程、典礼课程、暮省课程、班会活动、毕业课程等根据“1”课程设计的学科拓展课程组成。
在“1”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历史学科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展演课程令人印象深刻。历史教研组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让教师引导八年级学生通读历史教材,师生共同确定历史学科展演的板块和主要内容,如“甲午中日战争——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中华少年”“我眼中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党旗高高飘起”“我们的英雄,我们的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各班根据板块内容创设舞台剧、合唱、朗誦等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从内容编写、串词、彩排到年级展演,全体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正式展演时,课程管理中心安排半天时间,用于课程的落实和评价反馈。类似的课程还有语文学科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校本课程(唐诗宋词拓展学习)、英语学科的情景戏剧表演课程等。这些课程紧密联系课堂知识,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在“N”课程中,“一生相伴”毕业课程通过师生合影、节目表演、故事分享、真情告白等环节落实。这样的课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增进了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情感。
二、“1+N”行动探究课程,发扬科学精神
“1+N”行动探究课程中,“1”课程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等学科课程组成,“N”课程由无线电定向测试课程、“北斗乐跑”课程、创客课程以及科技节、各类科技社团活动等组成。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体验科学家探究的经历,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研组开发了适合学生的行动探究课程,让科技走进课堂、融入生活。以物理教研组开发的“生动课堂,跨界物理”校本课程为例,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收集了学生和教师提供的科学素材,整合了湖北省科技馆、湖北省教科院提供的社会场馆资源,形成了涵盖文本、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的校本课程资源库。在“点亮科技梦,逐光向未来”物理节活动中,全体学生聚焦“生活与科技”主题,根据校本教材内容和实验活动任务单,从生活中选择实验器材,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经过班级人人展示,海选出有代表性的物理科技实验。学校每学期利用半天时间集中展示,在操场上摆放30个实验“小摊位”,让学生面向全体师生现场演示有代表性的实验。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打卡”体验,并与实验设计者互动交流。其中,涉及热学知识的“火云掌”“旋转木马”等实验和涉及力学知识的“水循环永动机”“龙吸水”“一飞冲天”等实验成为历届物理节的广受欢迎的案例。
三、“1+N”思动思维课程,掌握学习方法
“1+N”思动思维课程中,“1”课程主要由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组成,“N”课程包括晨读、晚读课程,数学实验课程,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思动思维课程旨在通过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模型,形成推理能力,学会创新、质疑。初中生在解决几何综合问题时,往往不能将问题中的条件与所学的定理、性质、规律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展开合理的几何联想,不能快速找到推理的方向。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数学课题组在系统研究武汉市中考数学卷几何综合试题的基础上,开发了“基本图形分解法突破几何综合题”数学思动思维课程,引导学生从认识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元素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开始,借助旋转、“8字形”三角形、倍长中线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在直角三角形中求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和相似比一定的相似三角形性质等,进行猜想、推理、归纳等,将几何原理用规范、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该课程引导学生勇于探究、批判质疑,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突破了文字、图形、符号转换难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图形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了网状知识结构。
四、“1+N”劳动实践课程,强化责任担当
“1+N”劳动实践课程中,“1”课程包括劳动课程及各学科课程中涉及社会实践的内容,“N”课程由学校“众园”劳动实践课程、劳动者经历体验课程、劳动创造价值课程等组成。
为有效实施劳动实践课程,学校积极探索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的课程实施形式。如八年级“舌尖上的微生物——米酒制作”劳动实践项目中,教师先以“‘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蝉翼甜如蜜的酒,你喝过吗?它就是‘甜米酒”导入,然后引导学生用糯米、酒曲、酵母粉、纯净水等,按照“七步美酒制作法”完成米酒的制作。
“舌尖上的微生物”系列劳动课程围绕“微生物美食”提炼了10个主题,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历史到菌类的观察和平菇的种植,从米酒等发酵食品的制作到食品的储存,既有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既有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又强化了劳动实践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了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了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懂得了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美丽的道理。
此外,“1+N”身动健体课程中的“1”课程包括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N”课程由研学实践、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课程组成。学校通过创新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
“1+N”美动艺术课程中的“1”课程由音乐、美术学科课程组成,“N”课程由“我绘我心”绘画课程、“二初之声”合唱课程、舞蹈课程等组成。美动艺术课程通过美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品质。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