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甲
传统饮食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许多共同性,传统饮食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和谐平衡的哲学思想,与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传统饮食强调节约、健康、家庭团聚等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促进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提高高校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观念、传统和行为方式,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地域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是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加工、制作、食用方式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总和。
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样性。不同地区、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拥有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习俗、餐桌礼仪、传统食物等。二是时代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变迁,新的餐饮方式、新的食材和新的烹调方法不断涌现。三是社交性。饮食文化与社交活动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人们满足营养需求的手段,也是人们交流情感、加强互动的重要方式。四是价值观的体现。饮食文化承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对于食物的选择、对待食物的态度、饮食观念等。
二、饮食文化的价值
1.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讲授与传统饮食文化有关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增强对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体验活动,如制作传统食物、举办传统节庆的美食展示等,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饮食交流活动,展示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饮食文化,促进学生对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饮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在饮食文化领域进行研究与创新,如开展传统食材的研究、探索传统饮食的现代创新,让学生感受到饮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2.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通过教授饮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如长辈就位后晚辈才可以吃饭、用餐时保持端庄、讲究餐桌礼仪等,再通过模拟和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举止和礼貌待人的习惯,让学生理解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念。饮食文化中强调共进餐、分享食物的习俗,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制作食物、共享餐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友爱精神,让学生明白通过团结合作可以创造美好生活。
3.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教授营养学知识、膳食指南以及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等,让学生了解合理膳食结构和营养平衡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在学校食堂或餐厅中提供健康的餐饮选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等,鼓励学生选择这些健康菜品,并提供有关营养信息的标识,帮助学生做出科学的选择。向学生传达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教授食品储存、加工和消费的正确方法,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引导他们选择安全的食品。教育学生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包括定时进餐、适量摄入、饮食多样化等,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食物种类,还可以教育学生了解合理膳食结构、养生之道以及与饮食相关的传统医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观念。组织学生参与健康饮食的实践体验活动,如蔬菜采摘、烹饪比赛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健康饮食的乐趣,并加深对健康饮食观念和习惯的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学生了解本土食材的价值和传统农业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选择本地食材,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减少食物运输的能源消耗。教育学生选择可持续的食物,如有机食品、本地食材、季节性水果和蔬菜等,帮助他们理解这些选择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例如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健康等。教授食物浪费问题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食物储存和保存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购买、正确储存并充分利用食物,鼓励学生参与减少食物浪费的活动,如分担餐食、剩余食物捐赠等。教育学生选择低碳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等,减少使用油炸和高能耗的烹饪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包装,倡导环保用餐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食品产业链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利用、土壤污染等,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1.融入饮食理念。展示中国传统美食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美食的热爱之情,并且提供各地方的特色菜品,让学生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学习和体验不同的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制作宣传海报,推出特色节约菜单,加强对浪费行为的宣传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推出健康饮食菜品,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搭配和饮食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健康饮食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爱心餐桌行动、捐赠剩余食物给慈善机构等,让学生明白食物资源的珍贵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举措有助于将饮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理解与认同。
2.弘扬传统文化。组织传统饮食文化节,邀请学生和相关饮食领域的社会人士参与,通过传统特色菜肴展示、传统烹饪技艺表演、传统饮食文化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举办美食展览,以传统饮食为主题,向学生介绍传统饮食的起源、特点、制作方法等,展示不同地域的传统美食和饮食文化,以此增加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邀请专家学者或厨师举办传统饮食讲座和开办工作坊,通过讲解传统饮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健康的关联等内容,并现场演示传统饮食的制作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饮食文化。组织学生进行传统饮食调研和实践活动,走访传统餐馆、乡村农家等地,親身感受传统饮食的味道和文化氛围,并亲自参与制作传统菜肴,了解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后的故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特点,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些举措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多样化饮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进而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播。
3.引导绿色饮食消费。通过举办绿色饮食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绿色饮食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有机食材、本地农产品和环保餐具等的优点,以及绿色饮食对环境和健康的积极影响。在校园餐厅或食堂中增加有机食材、本地农产品和环保餐具的选择,鼓励学生选择这些绿色饮食方式,保持营养均衡。组织绿色饮食文化节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绿色饮食,例如在学校举办绿色市集,展示和销售有机农产品、环保餐具和可持续食品,提高学生对绿色饮食的认识和兴趣。开展减少食品浪费的宣传和行动,如厨余垃圾分类教育、减少食品浪费竞赛等,鼓励学生量身定制適合自己的餐点,避免过量点餐和浪费食物,提高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开设绿色饮食教育与培训课程,向学生和餐厅厨师介绍绿色饮食理念和技巧,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有关有机食材选择、环保餐具使用、食物剩余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绿色饮食决策和推广活动。建立学生饮食委员会或绿色饮食促进小组,听取学生的建议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推动绿色饮食的落实。这些举措有助于学生改变消费观念,选择有机食材、本地农产品和环保餐具等,减少食品浪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校园的传播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4.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设置食品文化相关的课程,如食品文化史、饮食与社会、跨文化饮食等课程,介绍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食品习俗和餐桌礼仪,引导学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食品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开展饮食健康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深入探究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不同饮食模式对人体的影响,探索健康饮食的科学原理和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设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和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参与饮食文化的实践和实验,如组织学生进行饮食调研、食材采购和制作传统菜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讨论和研讨会,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学生对饮食文化的深入思考。这些举措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探索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探索饮食文化与健康的关系。
5.引入餐桌礼仪教育。教授学生基本的餐桌礼仪知识,包括就座次序、使用餐具的正确方式、言谈举止规范等,并提供模拟环境,在课堂或培训中进行餐桌礼仪的实际操作练习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餐桌礼仪。播放相关的餐桌礼仪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正确的餐桌行为,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和模仿合适的餐桌礼仪。组织社交活动,如商务用餐、正式宴会等,提供真实的社交场景,并在其中应用餐桌礼仪,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加深对公共秩序和合作的理解,培养学生在餐桌上展现团队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照顾他人的行为,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强调公共秩序和文明用餐习惯,倡导遵守公共秩序,如不大声喧哗、不随意吐痰等,在用餐时尽量保持整洁、不乱丢垃圾,增强公共场所的文明意识。这些举措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增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益,还有助于塑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