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3-10-25 03:39陈芳
艺术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新文科美育人才培养

摘要:目的: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新文科人才培养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而美育在学科融合的育人理念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上,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应正视AIGC变革下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并探索其实现路径。方法:文章基于AIGC变革视角以及AIGC技术的已有实践展开分析。结果:研究发现,AIGC技术具有出色的自动生成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具有优秀的人机互动能力,有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卓越的资源汇聚能力,有助于缩小人才培养的差距。但同时AIGC技术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文科人才培养面临价值观冲击、创新思维受限、人力资本贬值等新挑战。而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树立文化自信、培养高阶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重要功能。结论:为解决美育量不足、质不优与学生不断增加的对“美”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文章提出美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通过完善通识课程、实施课程美育、设置美育思政,健全美育课程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创新美育教学模式;通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美育素养、组建美育师资团队,加强美育师资建设;通过搭建校园文化平台、搭建艺术活动平台、搭建校外资源平台,完善美育实践平台。

关键词:AIGC;美育;新文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03

ChatGPT的爆火表明人工智能迎来了AIGC时代。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按照模态可划分为文本生成、图像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及跨模态生成等,图像生成器DALL-E2和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底层逻辑都是AIGC技术。这一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新技术引发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深度讨论,将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受影响更大的新文科人才培养[1]。

无论是考虑AIGC带来的“革新”,还是按照新文科要求的“融合”,新文科人才培养都旨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而美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得到了国家政策的认可。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高校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2]133。研究表明,高校美育在实践中尚存在课程建设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欠缺、价值引领不足等问题[3]。因此,有必要分析AIGC变革下,新文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正视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并思考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1 AIGC变革下新文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新挑战

从DALL-E2和ChatGPT的实际应用来看,AIGC技术具有出色的自动生成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具有优秀的人机互动能力,有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卓越的资源汇聚能力,有助于缩小人才培养的差距。但同时,AIGC技术也具有局限性,给新文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1.1 价值观冲击的挑战

有研究指出,当前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审美存在偏差[2]133。而AIGC技术“国外领先、国内追赶”的现状存在进一步冲击学生价值观的风险。以ChatGPT为例,其生成的内容源自其训练数据,性别、年龄、种族、地域歧视等信息内嵌于训练数据中,可能生成带有偏见的内容,容易误导分辨能力有限的学生。此外,还需要警惕受西方价值观渗透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1.2 创新思维受限的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替代部分简单脑力劳动,但当前学生被允许利用AIGC技术完成学业的程度尚无清晰的标准,容易导致文科学生过度依赖AIGC技术。例如,周洪宇等指出ChatGPT“本质上就是高科技剽窃”和“避免学习的一种方式”[4]。不可否认,机器生成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初级创新,但自主探索知识意识的退化和机会的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中高级创新。

1.3 人力资本贬值的挑战

AIGC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就业市场的“内卷”更加严重,文科学生常规从事的部分职业和岗位更是首当其冲。比如ChatGPT可被用于翻译、编辑、客服甚至教师等工作,DALL-E2可辅助画家、设计师等部分工作。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工作可被技术替代,人力资本面临贬值。当然,新技术的涌现也会创造新的职业和岗位需求,要求重塑文科学生的人力资本。

2 AIGC变革下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

高校美育具有以美铸魂、以美育智、以美养德的深刻价值意蕴[5]。《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可见,美育在学科融合的育人理念上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上,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面对AIGC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有效发挥美育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文科人才的必然要求。

2.1 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新文科人才培养强调“培根铸魂”,美育在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美育主要通过审美与鉴美,帮助学生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中树立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学习、欣赏融入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理念与艺术成果,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美学思想、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由衷热爱中华文化。另一方面,讓学生在鉴美中树立文化自信。学生通过互鉴、比较中西方艺术,在了解、尊重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同时,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独特魅力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从而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2 有助于培养高阶能力

新文科人才需要具备被称为“21世纪核心技能”的“4C”技能,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创新能力(Creativity),这些都是AIGC时代重要的高阶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约翰·杜威认为,“文化的传承,从一种文明到另一种文明,都是以艺术为前提而非其他的事物”[6]。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可被迁移到知识学习、学术研究、日常生活、各项工作中,并转换为如直觉和想象力等非逻辑思维能力,而非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即美育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7]。

2.3 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美国学者戴维·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指在某一工作中能够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普通者的个体特征。在诸多胜任力模型中,知识和技能都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虽然新文科人才培养强调学科融合,但专业性代表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美育包含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甚至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文科学科门类的内容,是知识融合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审美水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

3 AIGC变革下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应用AIGC技术赋能高校美育,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加强美育顶层设计,以国家政策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实施标准以提供制度保障,还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解决美育量不足、质不优与学生不断增加的对“美”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1 健全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美育的主要载体,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8]。新文科建设要求打破学科边界,AIGC时代亦要求学生能跳出专业限制并具备开阔的视野。因此,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以新文科学科融合的理念构建多维度的美育课程体系,各门课程应在符合高校美育内在要求的基础上达成贯通。

3.1.1 完善通识课程

根据《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美育通识课程学分要求。组建跨学科美育通识课程开发团队,基于学生美育基础、学科专业、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精品必修美育课,开设多元选修美育课,形成以美育导论课程为基础、专项美育课程为核心、专业美育课程为特色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效果,适时淘汰、完善、增加美育通识课程。

3.1.2 实施课程美育

通过召开课程美育研讨会、指导教学案例设计等方式,帮扶新文科教师利用文科与美育之间存在的天然联系,挖掘蕴藏于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美育资源、美育空间,把美育贯穿到新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3.1.3 设置美育思政

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要达成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既要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与爱国情怀;又要在思政课程中嵌入诸如ChatGPT兴起的时事热点分析,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审美力。

3.2 创新美育教学模式

课堂是美育的核心渠道,要不断推进美育教改创新,可考虑将AIGC等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1 改革教学手段

美育不可简单地进行理论灌输,可利用数字化赋能教学,如借助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等最前沿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打造沉浸式美育教学,让学生通过虚拟博物馆、虚拟美术馆、虚拟剧院等从知觉、听觉、视觉实现全方位审美;再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MOOC资源,既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上的国家精品MOOC,也可以自主设计与开发MOOC。

3.2.2 改革教学方式

美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仅进行单向知识输出,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采用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设置讲授、欣赏、问答、讨论、辩论、操作等多种教学情景,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比较、互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

3.2.3 改革考核方式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还有思维的养成,因此,美育教学的考核方式需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注重线上和线下课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结果考核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非记忆。

3.3 加强美育师资建设

师资是开展美育的关键力量,需要培育能够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想、丰盈学生精神、触动学生灵魂的“美育之师”,他们既应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又要具备人文素养,还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

3.3.1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但面对AIGC等技术的冲击,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不仅指熟悉多媒体的使用、PPT的制作、影像的剪辑,甚至不再局限于能够利用线上资源、制作MOOC,还要求能够利用AIGC等前沿技术开展教学。

3.3.2 提高教师美育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通过组织培训、研讨、观摩、考察、进修等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应通过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挖掘教师美育素养潜力,尤其应支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美育研究项目;应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确保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

3.3.3 组建美育师资团队

美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教研组不仅需要藝术专业教师,还需要新文科专业教师加入。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等手段挖掘优秀美育师资,组建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引进校外师资力量,积极与艺术类院校、各类剧团、企事业单位合作,协同推进美育工作。

3.4 完善美育实践平台

平台是美育的重要阵地,要增强美育的实践性就需要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提供机会,以形成对美的直观感受。

3.4.1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校训、校徽、校歌等标志性文化符号能够对学生产生美育效果,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园氛围,应在校園环境建设中融入美育元素,尤其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实体资源,以及舞蹈团、合唱团、乐团、诗社等社团资源。

3.4.2 搭建艺术活动平台

围绕“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光电影”等开展艺术活动,打造符合本校特色、本地特色的艺术活动品牌。资助和孵化学生美育实践项目,打造精品原创文化艺术作品。

3.4.3 搭建校外资源平台

深挖地方美育资源,与校外美术馆、博物馆、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共建美育基地,拓展美育空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在校外美育空间打造全景式、立体式、沉浸式的美育教学环境。

4 结语

美育是“五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AIGC等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深刻变革,美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进一步凸显,美育功能的实现亟须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进行新的探索,课程美育、实践美育需要与AIGC等技术深度融合,以更加符合新文科人才培养特点的方式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永谋. ChatGPT冲击与文科教育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07(005).

[2] 李丕宏.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探索:评《高校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33.

[3] 沙家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内在理路与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16-19.

[4] 周洪宇,李宇阳. 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102-112.

[5] 殷英,柯朝晖.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4):68-75.

[6] 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0:298.

[7] 杜卫.情感体验:美育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美术研究,2020(3):5-10.

[8] 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9.

作者简介:陈芳(1986—),女,江西新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大学教育方式变革的行动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JC880063;2022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慕课平台促进大学初任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2422JX55

猜你喜欢
新文科美育人才培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