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殊人群的博物馆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研究

2023-10-25 02:00:05黄蓉
艺术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数字化资源特殊人群

摘要:目的:博物馆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特殊人群受自身心理及生理特殊性的影响,在观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便,如信息障碍、行动障碍和心理障碍等,而这些障碍会大大削弱特殊人群观展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改善特殊人群的博物馆参观及学习体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减少特殊人群在观展过程中的生理、心理障碍。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存在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等的特殊人群在观展过程中的行为及心理特征,总结出特殊人群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安全性、便捷性、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和易理解性等设计原则。结果:在遵循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在信息无障碍和行动无障碍这两个维度的设计策略,以期提升特殊人群的观展体验。针对信息无障碍的维度,提出信息呈现通感化、数字导览人性化、交互手段多样化和技术应用科技化的设计策略;针对行动无障碍的维度,主要借助自动驾驶轮椅、室内安全导航和眼控技术作为设计策略。结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普通观众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参观体验,设计者也应考虑利用数字化技术为特殊人群带来更包容、更平等的参观环境,满足其获取信息的权益,彰显现代博物馆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博物馆;特殊人群;数字化资源;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4

0 引言

特殊人群是根据人群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生存状态、社会地位等因素进行界定的,主要包括肢体残障人士、视力残障人士、听力残障人士、语言残障人士及多重残障人士等。在社会生活中,特殊群体因整体力量较弱,难以获得较多的社会权益,故需要得到更多關照[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关爱特殊人群,成为建立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关键。

博物馆作为主要非正式学习场所,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其博物馆学习之旅往往难以顺利进行。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改善特殊人群的博物馆参观及学习体验提供了新的助力。

1 特殊人群观展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

1.1 特殊群体的观展行为特征

听力残疾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双耳听觉丧失或听觉障碍,获取周围环境的声音困难,难以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听觉残障人士在观展过程中需要借助视觉或触觉等其他较为灵敏的感官来获取信息。视力残疾是视觉器官或视觉中枢发生病变,导致双眼丧失视觉功能,会对人的正常学习与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这类人群缺乏视觉表象,对事物的视觉感知存在局限性。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主要利用触摸、聆听、想象来获取信息。肢体残疾是因事故或先天性疾病使肢体、躯干受损,人体运动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的疾病,肢体残疾人群的行动能力相较于常人而言更弱。上述特殊群体均存在不可逆的生理特征,导致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受限,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1.2 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

1.2.1 认知特征

不同的生理缺陷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视障人群缺乏视觉形象及视觉空间概念,对周围事物、环境难以形成完整图像,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掌握不熟知的领域信息。另外,由于没有视觉信息干扰,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发达。而丧失听力的聋哑人和他人交往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依靠肢体语言及手势。这类人虽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但是视觉感官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1.2.2 情感特征

特殊人群在生理、文化程度等方面与普通人存在差异,不便出行及与他人沟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拒绝外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特殊人群内心或多或少都承受着由周围环境与身体机能缺陷带来的压力,不想给身边人带来不便,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2 基于特殊人群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资源设计原则

博物馆既是保存人类知识与财富的场所,又是促进人们终生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场所。博物馆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所以,博物馆的设施及展示设计必须遵循相应原则,尽量兼顾特殊人群和一般人群的需要,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博物馆。

2.1 安全性

安全性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博物馆作为公共领域,有责任和义务保障每一个参观者的人身安全。特殊人群由于生理和心理与常人存在差异,所以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与普通人存在差异,如在儿童友好的展示环境中,展示设备应考虑儿童的身高及视觉特性,让儿童可以轻松观看展品全貌。

2.2 便捷性

在交互设计中,便捷性是一个重要指标。和普通人相比,由于生理的特殊性,所以特殊人群对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展示资源获取的便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觉障碍人群在面对语音提示类产品时会遇到困难,肢体残障人士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会面临行动不便及获取展品信息困难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特殊人群的感官优势,规避相应的操作障碍,提高操作便捷度,还要做到操作流程简单明了。

2.3 易识别性

对特殊人群而言,易识别性是指博物馆内的无障碍设施的提示及交互界面不冗余,易于识别,清晰可读,确保特殊群体在众多信息中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辨别和选择。在交互设计的表现层,考虑不同特殊用户的视觉特征,如色盲、色弱用户,交互界面的亮度、主题色应与之视力特征相匹配。

2.4 易操作性

数字化展示资源是否符合特殊人群的操作特征及认知习惯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资源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对此,首先应简化交互系统的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难度。其次,针对不同残障观展用户,应制定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无障碍交互,以期解决目标用户在博物馆内互动门槛较高的问题。

2.5 易理解性

除了考虑特殊观展用户行为上的无障碍外,还要保障目标用户信息接收的无障碍。观展期间,应向使用者提供相关辅助信息,助力特殊人群无障碍地接收信息,并排除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交互障碍。

3 基于特殊人群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资源设计策略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手段被应用到博物馆中,且很多技术已趋于成熟。开发设计适合特殊人士使用的无障碍交互形式,可以解决观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障碍,也可以为优化特殊人群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提供新动力。

3.1 信息无障碍设计策略

信息获取行为是残障观展人群在博物馆空间中的重要行为,也是其到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工信部印发的适老化专项整改文件对信息无障碍作出了明确定义,其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2]。

3.1.1 信息呈现通感化

多感官设计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有利于观众尤其是特殊人群在脑海中创建一个信息架构。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综合感官的感知通道捕获信息,经大脑加工整理后产生“图像”,有助于特殊人群更深入地感知博物馆展览信息[3]。

早期的博物馆展示多通过视觉通道来传递信息,展馆中位置信息、展品信息等的获取,成为视障人士在观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触觉感知设计能够实现清晰显示展品信息和位置信息,如典型的触觉导视系统。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听觉通道利用口述、音乐和声效等形式,作为博物馆的辅助展示信息。

3.1.2 数字导览人性化

数字导览技术在博物馆的各种场景中得到了高效应用,但是目前专门面向特殊人群的数字导览产品还很少,少数博物馆拥有面向残障人士的特殊功能产品,但普遍存在内容更新较慢、产品功能较为单一等问题,难以提升特殊用户的博物馆观展体验。对此,需要根据特殊人群的观展行为特性,总结特殊用户在观展过程中的痛点,转译其目标,进而设计更符合特殊人群的数字导览系统。其可联通智能辅助设备,搭载红外测距、传感器、GPS、蓝牙等元件,实时采集行驶行为数据,帮助特殊人群完成观展轨迹规划及避障操作。

3.1.3 交互手段多样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无障碍建筑设计已经逐渐转变为特殊人群在博物馆中与数字化产品之间的互动问题。通过分析无障碍交互中的主要用户,提出相应策略以解决特殊人群在博物馆场景中获取信息的障碍。第一,兼容策略:与感知能力障碍者所使用的技术装备兼容,兼容不同特征用户的使用目标及使用行为,保障特殊用户与正常用户都能平等、无差别使用交互设备。第二,减法策略:减少界面的装饰性,强化界面重点信息,弱化不必要或者不重要的信息。从产品的功能出发,根据用户需求的优先级,强化重点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保证特殊人群在博物馆场景中交互行为的纯粹性。第三,对比策略:遵循无障碍设计标准中的字号及颜色标准,以帮助低视力、色盲、视力恶化的用户较为轻松地获取视觉信息。

3.1.4 技术应用科技化

在博物馆中,传统的展示形式较难吸引用户,特殊用户往往难以与展品互动和获取展品的更多细节。将新技术融入无障碍设计中,可以使特殊人群平等、无差别地进行人机交互。

口述影像技术:将预置的图片及视频中的信息用语音叙述出来,将视力障碍用户无法获取的视觉图像信息通过高新技术转化为视障人群可获取的听觉信息。这能够帮助特殊用户利用其较为敏感的感知器官来获取更完整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克服视觉障碍及与公共环境的交互障碍。

增强现实技术: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模拟及叠加原本用户在真实世界较难捕捉的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从而被特殊用户所感知[4]。

3.2 行动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场景下的行动障碍指因肢体缺陷不能入馆或者难以到达展品展示处,较难产生位移、互动等行为。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肢体残障人士突破位移、人机交互等壁垒,破解此类用户参与公共文化教育路径少、博物馆互动门槛高等困境。

3.2.1 自动驾驶轮椅

自动驾驶轮椅凭借自动化操控、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等,改变了残障人士的出行方式,可以让下肢残障人士的出行变得智能、自信、轻松,提高其整体出行体验[5]。例如,日本松下电子与日本独立科技公司WHILL合作,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出了高科技产品轮椅机器人(WHILLNEXT),专为行动不便的人服务。WHILLNEXT内设地图与导航系统,使用者只需用手机录入目的地,类似使用地图导航软件。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WHILLNEXT可以自动探测障碍物,保障行车安全。将自动驾驶轮椅技术运用到博物馆场景中,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肢体障碍或者老年观众的行动障碍。

3.2.2 室内安全导航

室内定位和基于位置的服务趋于成熟,能够精确定位视障人士在博物馆中的位置,并为其确定行动方向提供指引[6]。室内定位将定位技术扩展至建筑和室内空间,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大幅提高。对视障人士而言,室内定位不仅能判断其在博物馆中的平面位置信息,还能确定其三维立体位置,如判别用户在博物馆建筑中的第几层[7]。室内空间定位系统结合导航功能,对视障人士进行室内导航,能够帮助视障人士判断行进的方向,帮助其安全到达相应展区。

如今,室内安全导航及定位技术在博物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缺少特殊性。博物馆可以对观众进行划分,对视障人群重点推荐听觉、触觉类互动项目,以及设置盲文展陈,为其开辟一条个性化的导航路径。

3.2.3 眼控技术

肢体残障的观众往往较难实现屏幕上的点击、滑动、拖动等交互手势,眼控交互技术可以为这类特殊群体参与交互提供便利。眼控技术是一种用眼睛控制机器的新方法,通过用眼睛“看”的方式可以达到很多目的,解放双手。在2018年的第十六届ChinaJoy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腾讯展出的游戏《睛·梦》采用Tobii的眼球追踪技术,是全球第一款以眼动追踪作为主要操作方式的游戏。游戏中呈现了一幅在岁月中流失了颜色的经典长卷画作,玩家需要以眼神为笔触,为画作重新上色,突破了传统互动模式的局限性。

4 结语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应发挥自身的人文精神为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并满足他们无障碍使用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我国特殊人群规模庞大,在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分析特殊人群的行为特征、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对特殊用户进行划分,找到更适合特殊人群的交互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普通观众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参观体验,设计者必须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为特殊人群打造更包容、更平等的参观环境,满足其获取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贾硕,马晓丹,皇甫姜子.科技博物馆保障特殊群体接受科学教育权益的案例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5(2):39-46,95-96.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

造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26/content_5573472.htm,2021-04-16.

[3] 孟琦.多感官设计在无障碍博物馆中的应用:以博尔赫斯博物馆为例[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5):158-161.

[4] 李迎千,谢健前,徐文旭,等. VR&AR技术在地铁基层员工培训上的创新应用[J].办公自动化,2023,28(3):62-64,51.

[5] 赵世峰.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博物馆无障碍交互设计策略研究[D].無锡:江南大学,2021.

[6] 陈荣,梁美荣,郑旭东,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优化残障人士博物馆参观体验中创新应用的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56-64.

[7] 孙聪.陌生世界的转译:视障人群的无障碍艺术体验的服务设计研究[J].美术研究,2022(2):114-120.

作者简介:黄蓉(1995—),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无障碍设计数字化资源特殊人群
特殊人群的健步走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6:22
五通桥区医保局抓好特殊人群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工作
《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及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
基于人文关怀的无障碍居老住宅空间设计
浅谈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东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 22:19:01
老年人无障碍专用座椅设计研究
要善于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高中物理教学服务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08:42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浅谈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