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玥 龙娟娟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凝固的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新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叙事可视化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其包含叙事学、图形符号学、认知心理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可视化,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关联性与意义,增强读者与数据内容的共情,并利用故事的叙述结构和情节线索使信息更易被读者记忆。因此,将叙事可视化与文化遗产设计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的视觉转译,加深读者对文化的认知,促进文化传播。文章首先阐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意义;其次引入叙事可视化理论,分析叙事可视化介入文化遗产设计的优势;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叙事逻辑、叙事技巧、叙事情感三方面总结叙事设计策略,探讨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新的可视化思路。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叙事可视化;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0-00-05
1 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
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是华夏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来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具有历史与审美价值的古迹、建筑群和遗址为主的物质文化遗产;一类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传统礼仪习俗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逐步迈向成熟,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愈发緊密。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借助数字技术将文物从物理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更好地实现文物再生利用的一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的介入可以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大众更好地体验文化之美,实现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保持高度重视。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包含了文化资源、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数字化。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等八项重点任务,力求到2035年建成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因此,当下的设计师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与设计知识来唤醒中华文化遗产的活力,如何在迎合当代人文化审美的同时更好地传承文化遗产。
2 叙事可视化设计
2.1 叙事可视化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故事叙述(storytelling)一词在可视化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最早运用数据可视化讲故事的案例可以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Nightingale运用数据可视化图表展示了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士兵死伤数据,通过图表数据的对比叙事让政府官员了解到降低士兵死亡率的关键,从而完善了公共医疗卫生建设。
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在相关理论研究上进展较快,推动了学术发展。Gershon和Page最早在可视化应用领域展开了有关故事叙述的讨论,他们认为故事叙述可以用简洁的语言传递丰富的信息数据,并且更易于受众理解。2010年,Edward Segel和Jeffrey Heer对叙事可视化进行了概念定义,探讨了分类原则,并通过可视化案例的分析建立了关于叙事可视化的设计空间,确定了可视化的视觉叙事策略与叙事结构策略,为之后的叙事可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1]。2015年,Bongshin Lee等人提出视觉叙事的定义,讨论了将数据转化为视觉共享故事的整个过程模型,包括探索故事、制作故事和讲述故事,并总结了可视化作为叙事媒介的研究机会,使数据讲故事更加有效[2]。在实践方面,由于“叙事性”的加入可以使设计变得更有逻辑性与内涵,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所以叙事可视化多被应用于数据新闻领域。例如,澎湃新闻“美数课”就凭借多维的叙事结构、丰富的互动叙事语言、独特的视频类叙事方式,在新闻生产领域脱颖而出。
2.2 叙事可视化的定义
虽然近几年对叙事可视化的研究增多,但并没有对其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解释。Wojtkowski等人在2002年发表的Storytelling:Its role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中提出可视化叙事须具备的三个属性,包括:第一,合理提供并组织信息,使其能够有效呈现;第二,像好的故事一样详略得当;第三,将信息以具有吸引力与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以便被读者快速接受[3]。本研究认为,叙事可视化是叙事学与数据可视化的组合,其将叙事学的多样性与可视化的逻辑性结合,通过引入叙事的元素与结构,使用数据和可视化的呈现形式来传递故事信息。
2.3 叙事可视化的模式
2.3.1 线性叙事模式
线性叙事模式是根据设计者的思路,按照规定的顺序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弗莱塔格金字塔是最常见的线性叙事结构,它是一个包含开端、上升、高潮、落潮、结尾的五幕式结构,这种时序性的叙事结构可以给予读者更明确的阅读指向与视觉指引,从而使故事信息得到更清晰的呈现。如在可视化作品《中国的百年跨越》中,设计师以作者驱动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从一百年前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弱国,在经历了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等重大事件后,最终克服艰难险阻,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整个作品虽只能按照设计者的提示进行鼠标下滑操作,但升华了叙事主题,可以引起读者共鸣。
2.3.2 混合型叙事模式
混合型叙事模式又被称为交互式幻灯片,这种模式允许读者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幻灯片内容进行阅读,但单个幻灯片仍是按照设计者的思路线性发展,因此是作者驱动与读者驱动的结合。混合型叙事模式可以使数据信息变得更加有序、多维,带给读者更多的交互体验。如在数据新闻作品《穿越胡线:临界人生》中,设计者首先以作者驱动模式介绍了胡焕庸线的基本概况与地形地貌,然后围绕四条主线顺序编排了可交互数据故事,包括胡线两端、农牧交错、太阳与铁、命若琴弦,阅读者在了解胡焕庸线的大致信息后,可以按照读者驱动模式自行探索浏览故事内容。该融媒体作品的叙事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利用视频、图片、可视化信息图表与文字相交织的形式,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新闻内涵及其传达的人文精神。
2.3.3 探索性叙事模式
探索性叙事模式往往采用多线叙事结构,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板块进行探索。这种叙事模式更强调读者驱动,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容纳了更多的数据信息[4]。如互动网页Histography,该网页作品将140亿年内基于维基百科的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为按时间分布的散点图,用户可以根据网页下方的时间轴自行选择观看特定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可以在散点图上选择特定事件进行深入探索。整个作品运用清晰的注释、流畅的动效、简单的交互方式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探索性的叙事模式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叙事可视化介入文化遗产的设计优势
3.1 引起读者对文化遗产的探索兴趣
数字媒介为文化遗产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技术与手段,但目前的传播题材同质化严重,以对遗产信息的科普为主,内容稍显普通乏味,导致受众出现审美疲劳。叙事可视化可以运用多元的叙事视角与丰富的叙事结构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叙事元素的加入以及修辞的合理运用能让可视化内容变得更容易使人感到愉悦。将信息转化为有趣的故事片段,可以摆脱地理空间的限制,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激发受众对文化遗产的探索兴趣。
3.2 加速读者对文化遗产复杂信息的感知
文化遗产信息种类繁多且关系复杂,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信息有不同的特点与内涵,有以空间类为主的地理位置信息,有以时间类为主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发展故事信息,有以人物类为主的创造者信息与传承人信息,也有以关系层次类为主的文化遺产与相关事件间的关联描述信息[5]。叙事可视化可以创建一种结构化的解释路径来帮助受众理解文化遗产信息间的关系和模式。例如,通过可视化地图、可视化图表与历史时间轴来代替长文本信息,可以帮助受众更轻松地理解事件、故事;合理运用视觉隐喻和符号,可以帮助读者快速理解不同文化遗产元素间的关系。
3.3 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信息传递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分析文化遗产信息,提高文化的视觉化转译效率。“叙事性”的加入可以使可视化设计变得更有内涵和逻辑性,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叙事可视化能凭借特有的情境可及与互动可及的特点,成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有力手段,通过数据叙事挖掘文化遗产信息,实现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展示和数字活化。
4 叙事可视化介入文化遗产的设计策略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同的研究者探讨了多种叙事可视化的设计策略,最具权威性的是Edward Segel和 Jeffrey Heer在2010年提出的以视觉结构、高亮显示和过渡指导为主的视觉叙事策略,以及以信息排序、交互性和信息传递为主的叙事结构策略。本文选取了一些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优秀叙事可视化设计案例,并以这些案例为研究对象,提取共性特点,探讨叙事可视化介入文化遗产的设计策略(见图1)。
4.1 叙事逻辑策略
4.1.1 故事素材的挖掘
故事主题与内容的确定是叙事可视化中须首先完成的步骤,好的叙事主题可以为设计作品营造良好的氛围。文化遗产的叙事题材非常广泛,好的文化遗产题材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需要有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可视化潜力,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地图、视频等形式来呈现;其次,所选择的文化题材要有足够的研究和数据支持,可靠的数据有助于支持论点,使可视化呈现更具说服力;最后,文化题材要具备当代社会影响力,这些题材能够与当地社区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或社会认同等议题相关联,从而以可视化的方式突出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例如,在可视化互动网站《解构藏文》中,作者调研到藏文作为书写最为快捷的实用书体,其历史发展、字母书写、单词排列组合、书法风格等都与汉字有很大区别,因此,该网站以藏文书法为题材,以创新的叙事设计方式与互动体验的驱动,重构人们对藏文化的理解,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深入交流。
4.1.2 叙事结构的选择
叙事结构是指在叙述主题时所采用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它对故事的准确传达十分重要,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参与和情感共鸣。在以文化遗产为叙事主题时,线性结构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文化遗产的关键时间、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主题结构是以文化主题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将相关的文化元素和故事联系在一起,能够突出文化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与重要性;地理结构是基于地理位置对文化遗产进行组织和叙述,将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可以突出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和传承的影响;故事线结构是通过多条并行的故事线来展示文化遗产的不同方面,每条故事线可以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文化元素、地区或时期,相互交织又能形成完整的叙事,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文化遗产,凸显其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在《解构藏文》中,整个作品运用了故事线结构,从文字本体、书写过程、经典解读三个角度讲述了从藏族文字到藏族文化的数据故事,有效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播。
4.2 叙事技巧策略
4.2.1 信息图表的多元化呈现
信息图表是叙事可视化中重要的叙事语言,不仅可以比文字更清晰地传达复杂的数据信息,帮助读者理清数据间的关系,还可以使信息更具趣味性,鼓励读者进一步探索数据。在文化遗产信息的叙事可视化呈现中,常用的信息图表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数据地图。这种图表类型是将多源信息呈现在地图上,以直观且易理解的方式展示空间数据,其往往还伴随着交互式可视化,允许读者更深入地探索数据,洞察更多额外信息。其次是时间轴。这种图表类型用于显示数据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可以重现事件的开端、经过、高潮与结尾,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顺序与进展。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可视化图表,如折线图可以运用不同的颜色与线条样式清晰地展现事件变化趋势;气泡图可以运用不同的气泡属性清晰表示多维数据;树状图与热力图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显示大量数据,通过色块大小与颜色的对比,能使读者更快了解数据的整体样貌。
互动网站《紫禁城的历史》善于利用信息图来呈现多元数据信息,其在文物藏品章节中,运用时间轴图显示中国各个朝代的时间分布,运用热力图显示溥氏兄弟走私的文物书籍数量,运用数据地图呈现日本入侵中国时期北京故宫文物的转移路线。这种在叙述故事的同时搭配信息图表的方式,能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北京故宫文物的珍贵性与保存的不易,还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4.2.2 媒介的组合运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形态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叙事可视化设计之中。相较于图文叙事模式,媒介的组合运用具有声画及时的特点,可以将文化遗产的复杂信息可视化为动态的图像元素与音乐元素,画面的冲击力与现场感明显增强。同时,视频内容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观者呈现更多的叙事视角,从更多维的角度解读文化遗产,带来更强的故事参与感。例如,《紫禁城的历史》在故宫建筑章节运用动图展现了中国风水在故宫中的运用,通过彩色线条的流动为观者呈现了风水在协调人、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作用。此外,其还借助VR视频向观者介绍了角楼的构造及作用,激发了用户解读建筑文化的兴趣,优化了观者的体验。
4.2.3 交互体验的优化
交互是叙事可视化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其通过改变视图,能够让读者在了解信息的同时更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在叙述可视化中,可以将交互分为初级交互与高级交互,读者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操作获得额外信息的方式即初级交互,高级交互则大多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如游戏化的挑战、游戏化的信息图形等都可以鼓励读者自行探索更多信息。在文化遗产的叙事可视化设计中,添加上下文注释可以减少同级信息的叠加,通过鼠标悬停凸显细节或点击跳转至外部链接的方式可以补充更多的文化信息,完善故事情节。在《紫禁城的历史》中,读者就可以通过点击章节网页中的链接跳转至相关的历史文化网站,了解更多自身感兴趣的文化故事。
4.3 叙事情感策略
4.3.1 读者同理心的建立
在叙事可视化中,同理心是指通过叙事方式和元素,使读者与叙事的主题、角色或情节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读者同理心的建立,可以引发读者的感情参与和感情投入,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关注叙事所传达的信息、价值观和情感内涵[6]。在以文化遗产为题材时,可以利用符合主题的色彩、图像、音乐等元素呈现文化遗产场景,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也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图像展示、交互探索等方式实现叙事视角的切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可以选择与读者具有共鸣的主题和议题,将其设计成一个有情节发展的故事,通过讲述个人故事、呈現人物角色等方式让读者在故事中与文化遗产产生情感联系。
例如,在可视化网站《土族盘绣的秘密》中,为了更好地使读者了解盘绣技艺及其传承的秘密,网站对比了师徒两种视角下刺绣传统图案所用的时间、脑电、肌电等数据,从数据角度解读学徒与老手艺人之间的异同,这种设计可以激发读者的参与感以及探索“非遗”技艺的欲望。
4.3.2 叙事主题的升华
在叙事可视化中,叙事主题起着统领整个叙事过程的作用,它是叙事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读者理解故事的重要依据。在以文化遗产为主题时,可以通过引入对比和冲突,增加主题的深度,激发读者对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也可以通过探索个人故事,使叙事主题更具情感连接性,提高读者的参与度;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互动性设计等创新的呈现方式来展示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叙事体验,从而增强主题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土族盘绣的秘密》中,网站记录了学员为期30天的刺绣学习经历与收获,并以可视化图形与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以普通人视角讲述的个人故事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刺绣过程与盘绣文化,使文化遗产的主题更具有亲身体验性。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还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为关键。本文从叙事可视化理论出发,分析了叙事可视化介入文化遗产设计的优势,提出将两者相结合的设计观点,并通过案例分析,从叙事逻辑、叙事技巧、叙事情感三方面归纳了叙事可视化介入文化遗产的设计策略。目前,可视化手段多运用于数据新闻领域,缺乏将叙事设计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希望本文提出的设计策略可以促进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为文化遗产可视化设计提供新的方向,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西格尔,杰弗里·海尔.叙事可视化:用数据讲故事[J].可视化与计算机图形学,IEEE可视化和计算机图形学汇刊,2010(6):1139-1148.
[2] 李邦信,娜塔莉·亨利·里奇,佩特拉·伊森伯格,等.不仅仅是讲故事:将数据转化为视觉共享的故事[J]. IEEE计算机图形学与应用,2015,35(5):84-90.
[3] 朱梦泽,赵海英.叙事式可视化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9,31(10):1719-1727.
[4] 任雨桐,王瑾.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叙事性研究与应用[J].设计,2022,35(9):27-31.
[5] 陈晓皎,苗甜,唐晓腾,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可视化[J].包装工程,2022,43(20):26-37.
[6] 丁雅晴.讲故事:信息可视化的视觉化叙事策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1,35(4):96-99.
作者简介:刘海玥(1999—),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据信息可视化。
龙娟娟(1983—),女,湖南醴陵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据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视觉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数字媒体艺术硕士培养新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JGYB22_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