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凌
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众多网友在“云端”见证了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两座方舱医院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技术。该过程通过监控,7*24 小时的不间断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亿,甚至在凌晨三四点,都有几千万网友在线“云监工”。此后,“慢直播”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传播方式。从央视到地方媒体,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加入了慢直播的探索与实践。从“美国领事馆的关闭”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风姿”,从“陪边防军同屏站岗”到“礼让斑马线”,从“双子座流星雨”到“钱塘江大潮”,从“大熊猫吃午饭”到“小朱鹮的繁育”……慢直播对象在不断拓宽。“慢直播”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突然间风起云涌,成为传播中的“爆款”?信息爆炸时代,主流媒体在“慢直播”中如何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和场景?又怎样提高其价值和凸显其社会功能呢?
有机构曾对受众心目中的“慢直播”做过调查,认为慢直播“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的人占69%;表示慢直播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其“原生态无剪辑的镜头”的人占55.9%;51%的人喜欢慢直播“有过程性的呈现,有见证感”;49.4%的人对其“超长时间,可自由选择观看时段”感兴趣;33.9%的人喜欢其“内容安静,让人放松”。一方面,慢直播调整了当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得传播模式从原来的“单向传播”、“被动接收”、“观点灌输”,转变为“双向传播”、“选择接收”、“主动思辨”。受众可以选取信息,进行自我消化,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慢直播也实现了观众对远程事件的参与,使他们得以在“云端”实现虚拟空间上的亲历,达成情感共鸣。
新闻价值有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新闻传播内容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新闻价值就越大。
在新闻传播领域,报道速度一直是各大媒体平台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尤其在互联网平台上,谁先刊发了及时、全面的报道,谁就占得了引导舆论的先机。而新兴的慢直播则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不徐不疾地展现事实的本身。表面上看,慢直播似乎颠覆了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其实不然,这恰恰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
“慢直播”,是一种与“快直播”相对应的直播形式,“马拉松式”全程直播某个事件,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通过类似“视频监控”的固定镜头向观众直播正在发生的事件,持续时间通常较长。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慢直播天生就拥有了“及时”和“新鲜”的特性,同时慢直播本身最有“真实性”。慢直播通过镜头,连接着新闻事实和新闻受众。
在慢直播带来众多流量红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加入了其中。然而与自媒体不同,主流媒体的官方新媒体账号,承担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所以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慢直播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式呈现,而应该将慢直播形式与热点问题和重大主题紧密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受众对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期待越来越高。他们期待更多来自第一现场、第一视角的声音和画面。重大公共事件因为影响面广、轰动性大,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
2020 年新冠疫情开始肆虐之时,“央视频”推出的《两神山造医院》“慢直播”,就是典型的例子。多机位对准建设工地,无解说、无剪辑,只有画面和白噪声,具有原始的现场真实感,满足了受众的及时知情需要。再加上后来的网课“云充电”,这应该是国内慢直播第一次介入重大事件报道,也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全新探索。
重大事件发生之时,通常会通过媒体进行报道。这就给慢直播的策划留下了一定的创作空间。这样的慢直播,传播角度和传播内容的选择,会更加精细和讲究。
比如对本地重大事件或重大工程的慢直播,既是收获受众关注度的良好手段,也是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体现,能凝聚受众注意力,让受众产生信任感。杭州是第十九届亚运会的主办地。2022年8月13日,“央视频”组织了300 多架次的无人机,从杭州的十多个地点陆续起飞,从日出到日落,把杭州的景观、古村古镇,杭州范围内的亚运场馆,以俯瞰视角的慢直播形式,陆续呈现在了全球观众面前。在全程15个小时的慢直播中,每隔几分钟,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场慢直播,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杭州办好亚运会的信心和实力,也再一次唤起了国人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相较于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因为偶然性,成为慢直播报道的难点。在这方面,澎湃新闻做得比较好。“重庆公交车坠江,直击救援打捞”、“浙江12 头瓜头鲸搁浅,关注生存现状”等,这些都是慢直播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然而,对突发事件进行慢直播的难点,不仅表现在要让信息在很短时间内让大众知晓,还表现在如何挖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以便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考验节目编导的快速策划能力,以及技术支撑对于策划的实现程度。
主题策划,是指结合中央大政方针和重要宣传精神,确定新闻主题,筛选典型题材,谋划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而将具体事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新闻作品。
2022 年清明节期间,“共青团中央”、“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矩阵等百余家新媒体平台开启了一场12 小时不间断的“清明祭英烈”纪念活动主题慢直播。众多网友在直播页面上留言、线上献花,寄托对英烈的哀思,表达对英烈的崇敬之心。参与直播活动的英烈纪念设施分布在15个省(区、市),截至当日14时,直播获得超过2781万人次的观看,直播间内“为英烈献花”超7222万次。
2020 年国庆节,中国军视网推出了一档大型全天直播活动“祖国·我为你祝福”,对边防军人一天的生活进行全景式的同步直播,其中,网友们在线上还见证了由北京航天城、东风航天城等7个军事基地共同举办的大型集体婚礼,此次慢直播吸引了2700 多万人次在线观看。
在此基础上,2021年的元旦,中国军视网进行了创新尝试,连线在全国各地的军营设置的16个点位,除了在东海前哨东福山岛安排了专业团队进行拍摄外,其他点位完全由边防一线官兵拍摄自己同战友们所举行的庄严升旗仪式,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这一“生产内容”的用户众筹模式,使新闻的时效性、内容的贴近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当天网友在线观看量、话题阅读量和全网曝光量都创新高。这次慢直播活动对主题策划类的慢直播具有指导意义。
2022年5月,内蒙古交警部门开启了一场内蒙古交警“五一”假期7*24小时交通安全实时路况慢直播,168小时不间断直播呼和浩特市多个路口和城市景观,同步上线假期交通安全、防疫提醒短视频60余条,累计观看量达760 万余次,引导群众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线路,缓解重点道路交通压力。
2022年2月,广州市白云区开展了首场广东省开展垃圾分类全面执法12 小时慢直播,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超过50万人次观看了直播,掀起了垃圾分类新风尚,更以广东首创执法慢直播的模式,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展现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进入提质升级、习惯养成、形成长效机制的新阶段。
这些都是慢直播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有益尝试,也给主流媒体的慢直播选材带来新思路。
慢直播节目的节奏慢、时间长、主题不够集中,所以在播出过程中,也存在受众随意进出直播间、用户黏性偏低等弊端。如今的新闻传播早已不能停留在“我播,你看”的阶段,这就需要在慢直播中,针对网民的关注点,设置热点话题、增加互动点,让受众由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提升受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话题的关注度,对平台的关注度,从而留住受众。
慢直播给媒体带来增加受众黏性的机会和空间,它以多元化的参与式体验,提升受众的关注热情,从最基本的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上升为让受众“留得住”、“黏得紧”。
如,中国军视网的“祖国·我为你祝福——我的2021”慢直播活动。为了让广大网友身临其境地感受边防官兵的训练和生活状况,他们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可以吸引网友参与互动的内容。比如说,在各部队展示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日常训练课目的环节中,设计了“现场挑战”的互动内容。官兵面向广大网友在抖音、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设立挑战话题,鼓励网友来应战,将自己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的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新的信息聚合和二次扩散,这个互动环节的参与量达2亿多人次。同时,加强在弹幕和评论区的互动引导,鼓励网友在看直播过程中进行自我表达和情感传递,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用户的黏性。
互联网具有无限容量,网络所特有的“长尾市场”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延伸,为信息在网络媒体后续传播开辟新的空间。如果说一场好的慢直播拥有着“凤头、猪肚、豹尾”式的结构,那么做好慢直播,展开直播互动,只是直播活动的“凤头”部分。慢直播节目往往时间较长,多数受众不可能全程关注,这是慢直播用户黏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好的整体策划恰恰要把这个短板变成优势,在漫长的信息传播中截取其中的精华,使传播效果由“网红”变成“长红”。因此在直播过程中应随时抓取精彩片断,在直播进行中以及在直播结束后,做好深加工及后续的二次传播,充分利用“长尾效应”,扩大传播影响力,最大程度提高其新闻价值。比如,围绕“大屏+小屏”、“整体+碎片”的新播出模式进行编排。手机领跑数字化信息的进程,新媒体平台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受众呈现年轻化、时尚化、多元化等特点。各媒体都想在“短视频+小屏”领域获得更多的流量,所以在抓取慢直播片段和进行重新编辑的时候,要增加一些轻松活泼、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元素,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把它们的私域流量转变成主流媒体的公域流量,“慢直播”与“短平快”相结合、相促进,使直播内容的传播形成“长尾效应”,进一步增强直播内容的播出时效和传播效果。
“发布-互动-再创作-再传播”,这样的慢直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共舆论场,它提供了新的舆论监督形式,也成为了舆论引导的新手段。
比如,可以通过慢直播实现“全民参政议政”,将群众参政议政贯穿整个舆论引导过程,营造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把新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有效载体,将大量市民吸引到网上。比如,对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慢直播,开启网民互动通道,搜集网络舆情,分流线下对此事的关注度,有效疏导舆情,还可以推动舆论生态建设。慢直播为媒体提供一种全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借助网友的力量,实现全民监督。这对提升媒体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也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媒体要做好策划,警惕泛娱乐化带来的舆论失焦,平衡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关系,避免滥用慢直播带来负面影响。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21 年我国慢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4.09亿元,2022年估测市场规模达到41亿元,同比增长20.38%,到2027 年市场规模或达到75亿元,年复合增速13%,当前行业还处在成长初期。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以及主流媒体的创新发展,慢直播与监督报道、深度内容的结合,能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新闻产品,慢直播在新闻传播行业的深度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