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博
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新闻传播彻底改变了依靠图片、声音、文字等单一载体进行传播的方式,H5、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的媒体传播形态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要想在媒体融合大潮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强化自身视觉传播力。
媒体融合,是指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介与新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逐步实现二者间的相互融合。媒体融合发展为广大新闻从业者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和空间,同时也给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广泛的新闻内容,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闻行业也不例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采集素材并撰写新闻已成为很多媒体的做法。像欧美一些国家早在2017 年就已开始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制作新闻视频,美联社Wibbitz平台已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视频,并且广大受众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制作和编辑视频。我国也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了一些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新华社的MAGIC 平台可在6 秒内制作和生产完成一个符合受众需求的短视频内容。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稿件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全新变化。
除此之外,新闻传播的客体变化也非常大。原来在生产和制作新闻时,新闻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各自独立,因此,容易导致传播主体对受众的新闻需求不了解,影响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模糊了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界限,受众在获取新闻时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根据自身需求积极主动地接收,并在获取新闻信息后还能对新闻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近几年,新闻播报可由AI合成主播来完成,工作人员把稿件录进电脑就可立即生成短视频新闻,同时由虚拟主播进行播报,短视频新闻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智能化播报,显著提升了新闻传播工作的时效性。例如,早在2018年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就开发出了MAGIC智能化平台,该平台在当年世界杯期间播报短视频新闻多达3.7 万余条,每个短视频新闻的平均时长大约是50.7秒,最短的新闻短视频仅为6秒。另外,智能化平台可结合新闻内容灵活选择播报方式,使新闻画面达到智能化、多元化和精准化的效果。
新闻播报特别强调内容的现实感,例如,在对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播报时,记者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突发事件现场状况、周边环境和突发事件导致的后果等进行播报。通过对新闻事件现场感的营造能增强新闻的可信度、真实性,引发受众共情,从而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同理,好的短视频新闻同样需要记者还原事件真相和新闻现场,在融媒体时代,可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如VR技术)达到沉浸式场景效果,在给受众提供新闻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渗透性和可信度。
媒体融合实现了虚实相融的新闻传播。尤其是VR新闻,受众可在虚拟场景里通过触摸屏来加快新闻进度或放大新闻细节,新闻视觉传播效果比传统新闻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新闻虚拟性和真实性的有机结合。VR新闻中的视觉转换可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在新闻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在场”的多维视觉刺激,更深层次地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VR技术合成播报背景
在融媒体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新闻传播中,使新闻叙事手段更加丰富,如动态字幕、转场特效、无人机拍摄等,有效创新了短视频新闻的视觉传播方式。所以,新闻媒体在生产短视频新闻时应重视动态延伸多媒体元素,多利用平台和技术优势开展聚合传播。例如,新闻媒体在制作短视频新闻时应尽可能地避免运用空镜头,多采用运动镜头,为受众展示具有冲击力、有价值的画面,保证短视频新闻叙事有序紧凑,能吸引受众的眼球。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手机时,滑动浏览可产生视觉上的动态变化,从而提高视觉冲击感,增强使用体验,所以新闻媒体在剪辑短视频新闻时可加大转场特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力,引起受众关注,提高收视率。例如,短视频新闻《丁真带你游家乡》(由新华社客户端制作)先借助远景和全景将高原的自然之美呈现给大家,然后利用近景聚焦丁真,给予其特写,给受众创造出神态和情绪饱满的“面对面”虚拟场景,达到了虚实融合、动态延展的良好视觉效果,提高了短视频新闻情感穿透力和视觉感染力。此外,新闻媒体还应重视动态应用色彩、画面等元素,利用多种视觉语言增强短视频新闻内容的聚合力和视觉冲击力。
短视频新闻在传播力方面的优势明显,而在传播方式方面受新闻时长的限制存在一些不足。一些短视频新闻在播报时,仅通过最有吸引力的片段对新闻内容进行呈现,未对新闻事件的细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容易造成部分短视频新闻报道片面化。这也易导致产生一些连锁反应,例如,某些人会针对这些碎片化的短视频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去片面或歪曲地解读,通过各种佐证和填补导致出现舆论的反转。为防止发生该种对新闻媒体权威性造成危害的情况,新闻媒体在制作短视频新闻时,应坚持持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持续关注。
除此之外,在短视频新闻播报过程中,广大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新闻视觉设计的影响。个别短视频新闻结构松散、视觉呈现不清晰,易导致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性产生怀疑。所以,新闻媒体应利用多样化听觉元素增强受众的现场感。目前经常利用的手段主要是背景音乐、现场采访、同期声等,在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播报时,新闻媒体可利用背景音乐来对突发事件的氛围进行烘托,并借助文字、图片互相转化的方式,增强新闻内容动态效果,提升新闻内容真实性。
新闻媒体不但要创新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方式,还应重视短视频新闻严肃性与娱乐性、新闻性与技术性的平衡,深化短视频新闻,不断拓展短视频新闻的价值空间。
第一,新闻媒体应结合具体的新闻类型,选择短视频新闻适合的视觉化形式,重视建构平衡。例如,时政类新闻的严肃性较强,新闻媒体在进行视觉传播时不但要给受众营造良好视觉体验,还应重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第二,新闻媒体应合理设计短视频新闻的叙事和画面内容,破除时长限制,尽量将短视频新闻做得时间更长一些,破解局部失真问题。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可以借助调查类、解释类短视频新闻或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帮助受众深度解读短视频新闻,解决由于短视频新闻时长限制导致的播报深度不足问题。例如,新京报推出的“我们视频”主要是调查类短视频新闻,在时长方面实现了突破,成效显著。“我们视频”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制作了《武汉连麦》系列视频,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武汉普通人在疫情期间的真实生活状态,时长达10 分34 秒,仅在腾讯新闻平台上的点击量就接近400万次。
传统电视新闻一般是通过比较常规的视频编辑方式对新闻内容进行编排,通常会利用特写、推拉摇移等镜头语言,利用场景切换和简单转场等方式对新闻内容进行叙事,视觉元素和画面比较单一。相较而言,短视频新闻采用的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增强了短视频新闻的画面表现力,能给受众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
新闻媒体在制作短视频新闻时要防止画面内容失真,导致受众无法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新闻的核心内容。例如,一则由新华社播报的关于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短视频新闻,对多种视觉元素进行了整合,如卡通、字幕等,同时运用了简洁清晰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传播效果良好。
另外,新闻媒体在制作短视频新闻时,应保证视频结构的多元化。首先,新闻媒体可采取现场采访、图文结合的形式,即在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过程中,搭配与事件相关的图像和文字,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对事件所持的观点。其次,新闻媒体可通过对受众所拍摄素材的二次创作来制作短视频新闻,如对拍摄素材进行加工和剪辑,然后搭配音乐、字幕等元素,凸显其画面多元化和结构多样化的特点,达到强化叙事的目的。目前,一些主流媒体经常在新闻播报中采用该方法。
新闻媒体可借助AR/VR等新媒介手段拓展新闻播报的视觉空间,通过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感官体验使受众达到沉浸式体验效果,提升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实效。在视觉设计过程中,新闻媒体可借助长镜头连续拍摄新闻事件,建立完整叙事段落。此外,新闻媒体在短视频新闻拍摄中应摒弃原来那种推拉摇移等传统拍摄手段,让受众自由选择观看角度。
总之,在媒体融合趋势下,短视频新闻传播具有智能化、场景化和虚实相融的特点,新闻媒体可通过强化动态延伸,增强聚合能力;开展连续播报,借助多样化听觉元素增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感;重视建构平衡,拓展价值空间;加强视听语言设计,实现视频结构多元等路径,切实提高短视频新闻的感染力,增强短视频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给受众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