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频,丁绍华,张文志,王婉菁,邱六根,李景富
(永丰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永丰 331500)
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东沿,耕地面积48.7 万亩,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因田块面积过小、给排水不便、田间机耕及生产道路不通畅等因素的影响,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永丰是农业大县,是江西的粮食生产大县,为了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民富足富裕,永丰县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为达到此标准,必须首先搞好规划设计。永丰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严把规划设计关,因地制宜,因材施策,对项目选址、建设规模、申报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一是凡申请立项的,必须由村民本人签字,且超过村里90%以上的农户同意才行,尔后再逐级上报审批;对偏远山区则适当放宽条件,在农户同意的情况下,允许相对集中连片“打捆”申报。二是规划设计时釆取“三进三出”“四个一线”工作法。“三进三出”是指:一进片区测量和掌握水系情况,出具片区现状平面图;二进片区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出具初步规划平面图和施工图;三进片区再次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出具最终规划平面图和施工图。“四个一线”是指:做到决策部署在一线、规划设计在一线、工程督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设计图纸好是纸上好,建得好才是真正好”。为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达标,建成优质工程,永丰县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把关。一是严把施工队伍关。对施工队伍的选择,除对其资质严格审查外,坚持按程序招标,做到好中选优,强中选强,尽量选择优良且讲诚信的施工队伍。二是严把工程总量关。规划了多大面积就建多大面积。以设计图纸为指导,不随意变更工程量。确因实际情况和群众要求需作变更时,做到先按程序变更,再行施工,控制工程量和资金不突破合同工程量和中标价格。对工程工艺、选料用料、原材料的规格型号、工程实施的先后顺序等,与施工单位全面进行技术交流,要求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关。首先,强化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的主体法人责任,从严考核、从严问责。同时,把项目乡镇作为二级法人,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及时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其次,建立项目管理人员、监理公司现场监理员和项目区群众“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形成多层次全过程的监管网络。第三,将质量不达标的工程列入问题清单,下发整改通知,责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对多次要求整改而不改的施工单位,由监理公司通知该中标公司,责令其整改到位,若还整改不到位,将其列入“黑名单”,并按要求进行处罚。第四,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上级有关部门确定的工程建设标准,积极参与第三方验收人员全面验收,确保合格工程和精品工程。由于把关严格,2017 年—2021 年,全县已建成18.565 万亩高标准农田都已达标,经验收全部合格。
为了切实改变重建轻管的状况,确保工程长久发力,农民长期收益,永丰县坚持“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建后管护。在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与村组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人和管护制度。一是率先推进建后管护三级“田长制”管理模式,乡镇长为一级田长,村支部为二级田长,村小组长为三级田长,并在每个标段树立管护牌,明确管护责任及管护人、管护面积。二是探索建立合作社、种粮大户自建自管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每亩15 元的管护费由县财政及时拨付到乡镇。三是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管护文件,压实管护责任和监督考核、奖惩机制,明确管护人的责、权、利。由于管护措施及时落实,使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组和群众普遍受益。八江乡高家村的3000 亩农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不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粮食年年增产、农民年年增收。
永丰县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自2017年实施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2021 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565 万亩,2022 年底已开建7 万亩。已投入建设资金7.9159 亿元,涉及23 个乡镇场、172 个行政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土地流转和蔬菜、中药材、白莲等一批产业发展,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调强产业,调绿产品,调出效益”,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成绩得到了省、市两级肯定。2017 年荣获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评三等奖,奖励永丰县资金1000万元;2019 年永丰县藤田镇曾坊村标段被江西省吉安市高标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优质工程。
永丰县2017 年—2022 年共完成土地平整68490 亩;新建改建机耕路1549.835 千米,新建生产路1393.091 千米;灌溉水渠硬化2652.242 千米,开挖排水沟642.066 千米;建机耕桥、拦水堰、提灌站和安装节水灌溉管道分别为902 座、453 座、46 座、32.5 千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666 亩。基本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新格局,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等级由原来的5.61 等,提升到4.93 等;新增耕地1154.03 亩,平均每亩耕地增加粮食产量65 公斤。
高标准建设使田块格局发生改变,利于机械化操作和防止耕地撂荒,经营主体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农户小规模单一种植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经营主体转变,新型经营主体六年来共流转土地14.63万亩,占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81%。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佐盛农业、明和农业、光平家庭农场、世春家庭农场、光华家庭农场、秀根羊肚菌、保祥甜叶菊等一批蔬菜、粮食、甜叶菊、中药材、白莲、食用菌、烟叶高效特色产业基地。
主要表现:一是施工队伍不专业。虽然严格按程序经过招投标,但很多项目都是由当地村民具体施工,这样做虽然具有当地村民熟悉当地情况,便于协调等优势,但大多数村民缺乏相应技能,难以达到有关工程技术要求;二是农户配合不到位。土地平整、路网工程、水渠工程难以落地。项目规划设计时,面对经过“三进三出”确定的设计图,农户都很赞同。但施工时,虽已规划却因基建需要占用部分农户的承包地而遭农户阻工,致使机耕路、沟渠难以落实,甚至有些已完工的项目,也因为个别“钉子户”而恢复原状。三是存在工序简化现象。为了节省成本,平田没有采取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方式,而是直接用机械推土,结果把多年熟化的耕作层土壤翻埋,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道路修建直接在田块中取土,导致出现“打井”现象,严格影响田块翻耕,群众意见较大。四是项目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大幅上涨,特别是沙、砾石等材料,而上级安排的资金未增加,导致设计不能满足农民合理要求;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致使农民想多修些机耕路、多硬化些水渠等建设内容,而无力实施。为此,基层群众不理解,有的甚至因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而阻工。
在近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些变更是由于设计不合理,有的是由于当地群众的额外要求等因素导致工程变更,变更过程中存在变更时间不及时和变更资料不全的现象。造成有的年份也有由于重大变更而导致工程造价超出中标价的5%以上甚至更多的现象。
有的监理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履职尽责不到位,表现为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不在现场,有的监理日志记录不全,如在桥墩建设、钢筋布置等隐蔽工作中都没按要求留下影像资料。
管护人员对自身的管护职责不清楚。平时工作人员只是对少部分渠道进行疏通,对T 型(或U 型)槽和相关渠系建筑物破损的情况进行反映,几乎没有进行清淤和除杂工作,平时清淤和除杂都是另外安排劳动力计算报酬,雇佣来的一些人员认为清淤和除杂工作工作量大、工资少不划算,未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进行全面管护;部分乡镇、村对管护人员管理不规范,没有按要求对管护人员进行培训,没有设置好管护时间节点,对管护人员管理松懈,导致高标准农田日常管护不到位;有的乡镇长效管护机制还没有形成,不能做到区域内管护工作的全覆盖。管护经费和管护人员未到位,把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当作临时性工作。部分地区遇到上级部门来督查就狠抓一阵子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县里管护经费下来了就做一点工作,过后就放任不管。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严把规划设计关,对项目选址、建设规模、申报立项等都作出具体规定,要求申请立项必须由村民本人签字,且应经超过90%以上农户同意才可按规定程序逐级申报。对偏远山区放宽立项条件,允许相对集中连片地块“打捆”申报。在规划设计时采取“三进三出”的对接沟通方法,县高标办安排专人到村组进行田块考察,组织乡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现场参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与当地生产实际和群众要求相结合,按照上级项目建设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意见征求,初步设计后,再次征求意见、修改设计,最后确定够水平、接地气的规划设计图,力求每个项目都精准落地,既符合实际又符合政策要求。并将最后确定的设计图张贴到公示栏或本村组醒目位置,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一是严把工程总量关。施工准备阶段,对工程工艺、选料用料、原材料的规格型号、工程实施的先后顺序等全面进行技术交底,要求严格按设计图施工。施工期间,以设计图为指导,不随意变更工程量,确因实际情况与群众迫切要求需要变更时,遵循先按程序变更再施工的原则,控制工程量和资金不突破合同工程量和中标价。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强化项目乡镇主体责任,把项目乡镇作为二级法人,加强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及时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特别是要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建立项目管理人员、监理公司现场监理员和项目区群众“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形成多层次、全过程的监管网络。将质量不达标的工程列入问题清单,下发整改通知,实行“销号”管理,并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要求整改而不改的施工单位,由监理公司通知中标公司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到位。另外,严格按上级有关部门确定的工程建设标准,积极参与第三方验收人员全面验收,确保建成合格工程和精品工程。三是严把田块零撂荒关。平田后田块是否平整,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平田的满意度以及田块是否撂荒。因此,不断加强对土地平整的质量管理,对田面有±3 厘米以上落差的,必须坚决全面返工,直到农户满意为止,有效地控制土地抛荒现象。
应不断创新建后管护模式。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与村组签订管护协议,探索建立合作社、种粮大户自建自管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每年每亩15 元管护费要及时拨付给各乡镇。同时,制定文件,压实管护责任和监督考核、奖惩机制,明确管护人员职责和报酬。切实改变重建轻管局面,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