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河北省农业项目监测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小麦在我国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产品,为使小麦的种植更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要提升小麦的产量,并减少小麦种植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难以预测,所以存在着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在实际小麦种植的过程中,无法开展大面积的灌溉工作。因此为推动小麦种植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除了需要进行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之外,还应当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的效益和促进农业的发展。
1.1.1 选种处理
不同种类的小麦自身的特性、产量、抗病虫害能力、需要的养料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针对此种情况,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选种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为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然后还需考虑当地的土壤、环境污染情况,植被状况,化肥种类等,只有满足条件的小麦品种才能进行实际种植,并能有效提升小麦的亩产,且小麦的种子在播种之前需进行处理。现阶段,小麦种子的主要处理方式为晾晒、消毒。种植户可以在强烈的阳光下将种子进行暴晒,能有效杀死小麦种子中的虫卵,从而降低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暴发病虫害的概率。更为重要的是,种子在吸收阳光的热量之后,发芽率也能明显上升。种子的浸种处理主要是将水稻种子浸泡在预制好的药剂之内,药剂的成分主要为农用链霉素和代森铵等,浸种能增强种子对于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有效提升水稻成活率,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20 ~30 分钟即可,可以有效避免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活性病菌引起病害的情况。
1.1.2 小麦播种
在现阶段大规模农业种植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种植户都是用机械播种的方式来完成小麦的播种作业,能有效避免人工播种方式所带来的人力成本高、体力消耗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可以调整小麦播种的间距以及频率,不同种植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此可极大地提升小麦的播种效率。且机械设备的应用,还能避免出现人工播种所造成的播种不均匀问题。但人工播种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即适合规模较小且交通不便的种植田。在人工播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开沟以及刨坑的深度要一致,需根据土壤的情况适当进行人工踩压。通过对人工播种以及机械播种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保证小麦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足够的阳光以及养分促进自身的生长。不同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环境存在一定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小麦种植、播种所使用到的行距、株距、深度都有所区别,举例来说:在山东地区进行小麦种植,播种的行距一般为15 厘米左右,株距、为20 厘米左右,土壤的刨坑深度需控制在4 厘米左右。
1.1.3 播种时期的选择
对于小麦的种植来说,能对其最终产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多,播种时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影响因素,合理的播种时期能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并且使壮苗出现的概率大大提升。在北方地区,小麦的种植一般都是选择早播,因为早播的优势较多,可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冬前温度,从而保障小麦在发芽期间拥有最适宜的环境条件,生长为壮苗。但需要注意,北方地区的冬季较为干燥,应当选取耐寒、耐旱的品种。
1.2.1 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造成小麦减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北方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白粉病以及条锈病等。为有效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举例来说:在拔节孕穗时期,小麦出现白粉病以及条锈病的概率较高,每平方千米使用1 千克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洒,保持浓度为25%左右,能有效降低白粉病与条锈病出现的概率,并能对已患病的小麦进行治疗。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都是使用化学药剂,这也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为直接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化学药剂对于土壤、水源的污染情况,遵循适量适度的原则,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是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且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能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至最小的程度。而且化学农药的长时间使用会使小麦的病虫害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且能减少病虫害的耐药性。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的应用原理非常简单。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在小麦田间使用诱捕设备对病虫害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原理为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特性以及相互克制的关系进行食物链控制的设计,实现田间微生态的良性循环。
1.2.2 田间管理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田间管理又被称为苗期管理,这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未来产量的高低,小麦在完成播种之后会逐渐破土生长,从原本的弱苗逐渐生长成为壮苗。在发芽之后,需要工作人员对苗田进行及时的检查工作,统计此次播种的发芽率,大量的数据积累可为后续的种子类型的选择提供参考。在早苗阶段,应当进行管理工作,就一般情况而言,小麦生长会经历三至四个叶期,在每一个叶期做好规划工作,进行相应的扶苗、施肥、灌溉工作,能有效保障小麦在各个生长时期的营养吸收,使小麦在每一个叶期都能实现健康生长,长势整齐。举例来说:在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发现麦苗的生长存在着高度不一样的情况,就需要对高度较矮的小麦进行人工施肥,使其能与其他麦苗保持同步发育。现阶段,很多地区大面积使用基面肥,充分施用基面肥的麦田无需进行特殊的施肥管理工作。如果出现麦苗瘦弱的情况,主要原因为基面肥的使用量偏小,必须要提升施肥量。小麦生长过程中还应做好小麦的抗倒伏管理:首先,应当在选种阶段就选择具有抗倒伏属性的品种,其次,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与麦苗争夺营养,有效提升小麦的抗倒伏性。
在北方地区,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小麦的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只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保障小麦的生长速度以及种植产能。在现代化农业引入我国之后,国家对北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工作,其中提升灌溉效率与节约水资源成为核心内容,全面提升与改善了我国北方地区农业水利项目的使用水平,并推动各项灌溉新技术应用到农田种植中,使得农田的灌溉更加均匀,且节约了水资源,有效提升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以及调控能力。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在基层应用的过程中,有四种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小麦的种植中来。第一种,地面灌溉技术,该种技术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且是小麦种植中的常用技术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能让土壤充分吸收水分,且设备投入的资金较少。第二种,喷灌技术,在实际测试中发现,该项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能减少20%~40%的水资源利用量,同样可以支持小麦的正常生长,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的小麦田地,但在喷灌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些喷灌设备,设备投入的资金较多。第三种,滴灌技术,滴灌技术能实现更好的节水效果,但需要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以及耗费较多的电能,并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区域。第四种,地下管道灌溉技术,该项技术使得水资源可以在小麦根部快速流动,并且水分不直接与阳光进行接触,所以蒸发量极少,但需要在田地的深处进行管道的覆盖工作,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较高。通过小麦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在小麦生产期间只需要使用少量的水资源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以及收益。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避免在小麦灌溉的过程中出现传统的大水漫灌以及限额灌溉情况。在节水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层的小麦种植工作中已基本不存在由于水资源供应量不足所引发的生长问题,并且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农业的总体产值出现明显提升,北方地区的草地、森林生态环境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麦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2.1 小麦产量与节水灌溉之间的关系研究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小麦成长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量进行判定,主要包含有:降雨量、灌溉水量、地下水的蕴藏、土壤水分含量。关于地下水的蕴藏,绝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都位于很深的位置,小麦难以吸收和利用。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做好当地小麦种植环境的检测工作,测定地下水的水位以及蕴含量,再根据地下水的水位以及蕴含量对灌溉的总量进行技术方面的调整。灌溉水量是降雨量的补充,两者相加能充分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在降雨量较大的年份,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水量,同样可以实现对小麦生长的支持作用。
2.2.2 种植土地的规划设计
在进行小麦播种时,要充分考察各个区域的土壤以及地质条件,做好种植土地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内容包含:是否适合小麦种植、小麦种植的时间、适宜的灌溉水量等。合理的种植土地规划能有效减少小麦种植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能为灌溉工作提供指导意见,从根本上保证小麦能够实现高产种植,如果小麦种植区能提供完全适宜小麦的生长条件,那么小麦产量也会大幅度提升。
2.2.3 合理的种植密度
小麦种植方式要科学、合理、有序,种植密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需要避免因为种植密度过大所导致的小麦产量下降以及种植密度过小而导致的土地浪费以及水资源浪费情况。就一般情况而言,为能实现节水灌溉的目标,小麦的播种密度类型分为精播种、双条播、密植等。每一种播种密度的类型都有着自己适合种植的土壤类型与气候环境,特别是北方区域温差大,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从而提高节水减排的效果。举例来说:密植是现阶段我国小麦种植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种植方式,小麦之间的间距大约为50 厘米,该种植方法主要应用在土壤肥力低的区域,能保障小麦的营养吸收,并配合滴灌的方式实现对水资源的精准把控。种植户在选择种植方式的过程中,除了要观察土壤情况之外,还需对小麦植株生长的需求进行参考,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种植方式,保证种植效益的最大化。我国有些区域适合密植,有些区域则适合双条播,应结合具体地域特点开展种植工作。但伴随着现代多样化的种植技术以及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田间多样化种植密度模式的交叉使用,从而打造节能、节水、高产量的现代化小麦种植园区。
2.2.4 收获期的选择
收获期的选择极为关键,如果收获期提前,会影响到小麦的最终产量,如果收获期延后,则会增加整体的水资源消耗量,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收获期,达到节水、保证收益的效果。小麦进入收获期的判断标准为:小麦上部叶片呈现黄色,小麦的秸秆呈现中黄色,麦芒的底部呈现绿色,顶部为黄色,出现此种颜色分布表明小麦已完全成熟,进入了最佳收获时期。在临近小麦收获期时,应安排专业人员强化田间的巡视,一旦符合条件就可以采取机械化的方式收麦。
对于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来说,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并且我国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十分缺乏,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灌溉技术的应用来保障小麦生长的水分需求。同时,通过各项高产技术的应用来保证小麦的产量,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除此之外,推动各项新技术在基层种植区域的推广十分有必要,能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