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帅圣蕊(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横坑小学,东莞 523000)
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主人公米格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受到家族的阻碍。为了圆音乐梦,走进死亡之地,在经历了家族历史的追溯与求索后,米格最终并没有背离理想,而是给理想找到了爱的支撑。故事探讨了家庭与梦想、死亡与遗忘两个主题,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最好的爱便是铭记,给观影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死亡"是我们文化中忌讳的话题,但影片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观众在思考亲情和坚持梦想的同时,也更好地正视和理解死亡。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从这部电影里挖掘出适合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资源。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青少年数量正在逐年上升。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日常的生命教育形式多从生的角度跟学生谈生命,孩子对生命的起源充满好奇。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一些绘本,如运用《小威向前冲》等去向孩子解释生命的起源。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但这只是生命教育的开端,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视,不是仅通过认识和了解生命就可以解决的。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往往是在对死亡有过认识、思考和反省后,才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尤其是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来与社会相处。
我国的文化传统忌讳“死亡”,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生该如何面对挚爱亲友的逝去。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里,死亡一直是缺失的一课。调查显示,人们在失去亲人之后,有接近70%的人会面临失眠以及健康问题。而中小学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虽然他们对死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也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和悲痛。他们一方面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另一方面对死亡充满恐惧。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死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并学会坦然面对。从而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电影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墨西哥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与我国文化截然不同,墨西哥人有一句谚语:"死者在棺,生者狂欢"。影片中的亡灵节蕴藏着狂欢节一般的绚烂生机,死去的人类化身骷髅,带着温情和可爱,如同活着时一样活在另一个世界。这样的积极基调消除了学生原本对死亡的恐惧和神秘感。对于逝者的记忆与怀念也会让逝者永生。这又很好地为生者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好好生活的动力。借着电影情节中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从一个温暖的故事内核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死亡教育,让学生学会以积极和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生离死别。让学生对生死有认识,有思考,他们才会在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前提下,更好地面向未来。
在一次小学高年级的生命教育课堂上,我向学生提问"你们对死亡有什么认识?你们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孩子们的说法各有不同,大部分学生都说父母几乎不会跟他们谈论死亡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都比较片面。在对我校50 位家长的调查中,有将近80%的人认为谈论死亡非常晦气,不在孩子面前说"死"字,常通过委婉的"美化"匆匆带过。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中小学时期就为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生在面对亲人离世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安全感被破坏导致分离焦虑。如果让他们有一个缓冲阶段或是对死亡有一个积极的理解角度,去逐渐适应长辈离世后的新环境,就能将伤害降低。
在生命教育课堂上我给学生观看电影中的片段:为了让年迈的太奶奶想起他的父亲,米格对着太奶奶唱起了那首Remember Me,曾曾祖父即将消失的前一刻被人铭记。经历过死亡体验的米格终于明白:原来,最可怕的不是离开和死亡,而是被所爱之人遗忘。大部分学生观看后眼睛都湿润了,学生从中理解到,《寻梦环游记》点破了我们一直在回避的话题:死亡不是终点,重要的是爱的人一直在我们心中。
影片中对于死亡的解释,在家长或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是值得借鉴的。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家长不应该采取回避或者撒谎的方式,而是要亲口把消息告诉孩子。只是要注意表达方式,例如告诉孩子虽然长辈生命终结了,但他们的爱还会存在,身边的亲人都会在孩子身边爱护他。让孩子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并通过做更有意义的事来提升生命质量。
学生课堂分享之一:
“我知道了我们不用害怕死亡。即使他们走得再远,甚至走出地球,但永远不会走出家人的记忆、爱的大门,我们永远会爱着他们、记着他们。”
除了亡灵节,国外还有盂兰盆节、拉多尼察、万圣节、万灵节、亡人节、哀思节等,不管哪个民族哪种文化,总会有一个类似的节日,用来祭奠、怀念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人们。中国也有类似的节日——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前后是开展以《寻梦环游记》为素材的主题生命教育课的最好时机。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国祭奠亲人节日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围绕他们亲身经历的清明节,从三个层面来逐步深入认识:观察清明节的一些活动;你参与了哪些活动,你了解了家族成员的哪些事迹,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各国都有类似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意义。
有一次在清明节后的专题生命教育课上,播放到《寻梦环游记》中人们庆祝亡灵节的热闹景象时,我询问学生过清明节的一些感受时,有小部分学生感觉这个节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或者参与了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因此,抓紧生命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从传统节日中学会尊重生命、得到家族精神的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学生也说到在节日家里会买一些香烛纸钱,祭拜家族祖先,或者家里面会布置一角,来供奉祖先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电影中亡灵节中供奉照片导引亡灵来家过节是类似的。家长或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例如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家和生命的概念,以及家风的传承。传承本身是基于生命的,以及基于生命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风俗习惯的传承。当学生参与像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活动时,可尝试探索“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家族寻根能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还会让他们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就像电影中的米格,在这个梦幻般的故事中,他经历了家族历史的追溯与求索,给理想找到了爱的支撑。
学生课堂分享之二:
“扫墓是清明节必须要做的。以前我根本不明白老人们为什么要讲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和不了解的事。现在明白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祖先和我们的根。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对于一些还活着的亲人,我似乎对他们关心太少了。”
在电影中,米格的家族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米格的祖母虽然年纪大了,但对于米格曾祖母的关心和照顾一点也没有放松。例如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米格的祖母每天都会把曾祖母用轮椅推到太阳下晒暖,并亲一下曾祖母。这种关心和照顾无形之中就影响到了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对于祖母和曾祖母也都是发自内心地尊敬,这样,整个大家族相处得非常融洽。
这个片段适合作为培养学生亲情观的素材。在中国,自古以来我们同样有一种“大家庭”的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谐,能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庭支持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抗逆力。
学生课堂分享之三:
“每个清明节我们都会扫墓,祭奠我们的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让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不把他们遗忘,就像电影里反反复复出现的那几句话:请记住我。”
“我想到了家人的重要性。没有家人,我们会很不开心,因为没有人关心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
“我是谁”的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也是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认识了自我价值,就会认识到活下去的意义。对自我期望与价值的缺失,成了当代青少年容易轻生自杀的诱因之一。在一些学校心理辅导案例中,一些学生一直承担着来自父母、长辈、教师的期望,在成长过程中是被动甚至被迫实现他人的期待,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些学生大部分会感到生活很空虚,人生没有意义。
因此,对自己价值的认识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关键。电影中有意思的设定即是偶像幻灭。作为米格的精神偶像,歌神在他心中的地位一直不可动摇。当他接受埃克托死亡的真相并站在歌神对立面的时候,完美偶像在他心中轰然倒塌,同时也意味着米格长大了,抛弃虚妄的精神崇拜,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电影一开场就是米格追寻梦想的故事,米格十分热爱音乐,但是音乐却是他家庭的禁忌。而对处于青春期的米格来说,越是禁止的越是热爱,由此展开对音乐梦想的追逐,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发现家人的爱才是最珍贵的,最后他在梦想与家庭之间取得了平衡。
学生对这段情节很容易产生共鸣。在一次生命教育课堂上,学生看完这个片段后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热爱舞蹈,但父母以毕业班为由不让她去上舞蹈课,她为此而感到困扰。在课堂上运用这段情节作为生命教育的素材,能让学生更好地联系自身相似的经历,思考当我们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如何处理。教师或家长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影片中的启发,共同讨论在面对这类困扰时更好的应对方式。
学生课堂分享之四:
“如果长辈不支持我们的梦想,那也许是某种原因促使他们要保护我们,只是可能他们的保护方式不对。这时,我们应该去跟长辈好好地沟通。每个人的家庭和梦想都应该是相互依存的。”
“有些人觉得我们经历了家庭与梦想的摩擦,而我觉得,这种局面是需要相互调和相互理解的,我们应该与家人多交流,也应该多体谅家人,不要过于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