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元珊(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 528404)
西藏班中学生大多在十二三岁从西藏来到内地中学求学,经历文化生活及学习环境的重大变迁,同时面临着心理的和社会文化性的、生理的及生物性等诸多挑战,增加了该群体遭遇各种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汉族中学生群体之上,关于西藏班中学生的研究很少。而跨文化求学的西藏班中学生生活的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心理成长历程及轨迹与汉族中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现有的建立在汉族中学生群体上的心理健康的探索及成果,对于西藏班中学生群体的参考价值不大。
我们亟待通过一套强有力的理论框架视角,来指导我们更深入、系统地探析西藏班中学生群体的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
文化心理学理论强调心理健康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强调在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应该融入文化的概念、考虑文化对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重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在理解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涵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不同文化群体对于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解是不同的;
(2)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具有文化差异;
(3)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症候及治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
本文拟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西藏班中学生情绪及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干预有效性的文化应对和注意事项,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西藏班中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西藏班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及干预效果,以期提升该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焦虑是在西藏班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来到内地求学的西藏班中学生均是通过选拔性考试,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肩负着来自村落、家族和亲人的集体期待和骄傲。
但是,西藏班中学生来到内地学习后,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语言转变、学习难度、文化及生活适应的多重挑战,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学习焦虑和心理负担。同时,从西藏到内地生活环境的重大变迁,内地生本身与西藏班学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西藏生需要面对的社会交往情景相较过去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加之西藏生本身作为少数群体分散在以本地生为主的校园环境中,这些现实情况都会加剧西藏班中学生的不安与焦虑。
自责、自卑心理在西藏班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生活经历与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要求有一定的关联。内地西藏班中学生来到内地前,本身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目前普通中学民族班教学普遍采用散插班的教学形式,这会使西藏班中学生与本地班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差距更加明显,导致西藏班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长期在心理上体验到更多来自学业上的挫败感和无能感,表现为学生对自身学业成绩不满,并且长期存在对远方亲人的愧疚感,又加深了学生自我责备的心态。同时,这种由多种现实困难带来的不利处境在求学期间长期存在,因此,在西藏班中学生群体中,自我责备、自卑的心态比较普遍。
西藏班中学生长期独自在陌生的内地求学生活,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导致西藏生在心境上容易感到孤独、悲伤低落,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及心理历程。
当前西藏班学生绝大多数在学校寄宿,只能在寒暑假短期地与家人团聚,现实的生活处境很容易诱发学生孤独、悲伤的情绪。近些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寒暑假归乡回家受到了更多限制,这些不良处境更加深了西藏班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内地西藏班中学生的这种孤独感可能跟这部分学生在校园内作为少数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关联。学生来到内地校园学习生活后,脱离了原本熟悉的文化环境,在物理空间上与自己原有的族群文化逐渐疏离,这会诱发个体在精神上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孤独和悲伤感[2]。当个体在文化上、行为上更接近自己本民族的特征时,会更容易体验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3]。
在理解西藏班中学生的情绪问题时,需要结合西藏班学生的特殊生活经历,能够看到西藏班中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别性,要以更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西藏生所呈现出的一些情绪问题。很多时候,这些情绪及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学生的个性、过去的经历和当前的多重环境挑战有一定的关系。
Geldard K 和Geldar D 指出,对于属于少数种族的那一部分年轻人,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特别的问题。他们的个性特征的某个重要的部分一般会涉及他们的种族特征[1]。
因此,无论是西藏班教育教学工作者,还是内地班的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能够接受相关的培训,能够站在更理性、中立的角度,去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与西藏班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学会彼此接纳这种差异,秉承多元文化的观点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西藏班中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在陈述时更容易以躯体不适的形式反映出来,比如说在日常辅导中,西藏班中学生常常很难准确描述自己的心理困扰及状态,他们常常使用的措辞是,“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具体的说不出来”,这跟学生的文化及语言差异有关。
相较于描述心理上的感受,学生更容易呈现出自己睡眠、身体表现、食欲、做噩梦等方面的困扰。
因此,西藏班学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关注该群体学生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时,应该更加警觉学生出现的一些躯体不适症状,例如有学生频繁头痛、胃痛、抽搐,或无端身体不舒服等,教师需要有意识协助学生接受进一步的心理评估及干预。
1.藏民族文化注重情感关系,生活及异地求学经历可能影响学生的这种情感纽带,减弱了学生的情感归属感
藏民族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主张情感至上,藏族学生大多成长在重视血缘、家族关系的大家庭中。由于西藏地域及工作的特殊原因,许多西藏生大多数都是由亲属抚养照顾的,聚少离多、隔代抚养、寄养在亲戚家中的现象比内地家庭更为普遍。因此,西藏班学生与父母相处及共同生活的时间普遍较短,亲子关系普遍比较疏离,学生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相对较少。
自考上内地的初中开始,独自异地求学远离亲人父母是每个西藏生需要长期面临的现实处境,这更加削弱了学生与父母亲人间的情感纽带。更有不少西藏生反映日常和父母的交流可能仅限于学习方面,在关系疏远、沟通不足、较高的父母期望以及缺乏近距离互动的日常环境下,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时,未能及时获得来自亲人父母的协助及支持,长期负面情绪的过度积累容易诱发严重情绪问题及消极的应对方式。
2.主流校园文化环境会对西藏班中学生产生巨大的文化及心理冲击
对于从西藏来到内地求学的西藏班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原本的环境中,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家庭系统、个人的角色和生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但是,来到内地求学后,大部分西藏班学生是散插在内地的普通中学,并且在学校中是人数较少的群体。学校主流的文化环境是以典型的内地汉族青少年群体互动所形成的,对于西藏班中学生而言,这种异文化是新鲜、好奇、陌生的。
西藏班青少年在与新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异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个体在言谈、衣着、饮食、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接触新的文化及亚文化环境时,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常常因自我认同的混乱而产生各种情绪及心理问题[4]。
文化心理学家Berry 认为,在心理适应的各个过程中个体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在异文化接触的准备阶段,心理压力较低,初步接触后压力显现,在个体感受到两者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危机阶段,心理压力达到最高,此时期最易发生心理适应障碍[2]。
3.文化风俗与价值观的差异会在人际关系问题中加剧显现
突变的人际关系,是西藏班中学生需要面对的重大心理压力源。由于生活习惯、文化风俗、信仰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西藏生与内地班同学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对于本地班的学生而言,西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也几乎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这样鲜明的文化差异和思维碰撞,放在较为敏感、追求鲜明个性的青春期中学生中,在日常的人际相处和互动中,容易引起彼此之间的不理解和人际摩擦。
作为少数群体而存在的西藏班中学生,他们容易体验到歧视甚至偏见,这也增加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社交焦虑和恐惧。
通过以上的剖析,作者结合文化心理学理论及大量西藏生心理辅导的实操经验,谈谈在对西藏班中学生情绪及心理问题的识别、筛查、预防、辅导及干预中,应如何结合有效的文化应对,从个体、家庭、环境及生态的角度,来提高西藏班中学生情绪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成效。
在对西藏班中学生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时,应该更加理性、谨慎地运用筛查、测量的量表和工具,需要注重结合心理辅导教师的访谈追踪、班主任及辅导员教师观察反馈等多种形式,来综合了解及评估学生的情绪及心理状态。不论是在西藏班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中,还是日常的心理辅导中,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观念:我们需要更加综合、多样化地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因为我们目前流行的心理测量中的绝大部分心理量表,其编制和修订的适用人群均是建立在汉族人的研究样本之上,其常模和文化语境也都是适用于汉族群体,我们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心理工作时,可以将心理测量作为辅助的手段之一,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量表测评的结果来衡量和判定西藏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脱离不了文化的影响,若想在心理治疗中理解和帮助来访者,心理治疗师的文化敏感性与文化意识至关重要[5]。在西藏班中学生的情绪及心理问题的干预中,心理辅导教师除了要掌握现代西方的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法外,更要具备文化的敏感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构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框架下的理论,对于西藏班学生各类心理及情绪问题的诊断。
在为西藏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流派的发展背景主要都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而在传统的藏族社会生活中,家族依然是最核心的社会纽带,传统的家族、家庭观念在藏族人心中根深蒂固。
对于异地求学的藏族学生来说,人的身份是一个文化层面的关系性概念,那么在这些概念与关系应用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层面,也要考虑到其独特的文化层面,辅导教师要考虑怎样为学生提供一个探讨的空间,一起找寻和创造新的方法,以协助这些藏族学生在新的社会生活中,继续保持对原有文化的忠诚感,这是对西藏班学生的干预和辅导中需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对帮助西藏班中学生构建自我认同,更好地整合和发展积极的自我至关重要。
学校在开展西藏班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在认知上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能够从教师的言行做起,多考虑少数群体的敏感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给予西藏生能够被老师、本地班同学承认的机会,这有利于减少西藏生的边缘化感受,改善西藏班学生的自责、自卑情绪,提高他们在校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西藏班学生做个案辅导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个案的心理干预中,要善于通过个案工作,来透视西藏班中学生的群体需要。同时加强跨文化适应的理论学习,重视从系统的角度来开展西藏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不难发现,西藏班中学生的各类心理及情绪问题的诱发,受到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及社会层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异地求学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层面的挑战和障碍。
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开展西藏班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重视这些学生需要关怀的现实困境,整合各方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西藏生创设更好的心理环境,预防学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西藏班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干预要注重校园生活渗透。内地西藏班学生都寄宿在学校,这意味着学习和生活的主要范围均在校园,因此,将校园生活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从文化敏感性的角度出发,主动保护和尊重作为少数群体的敏感和自尊心,共同营造开放、接纳、尊重、共融的校园心理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适应进程、情绪及心理健康。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部分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心理不适与人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际环境甚至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对立和矛盾的主要导火索。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依托校园的各种平台,例如校园广播、宣传板、文化展演、校园心理剧等途径,来提升主流文化群体对西藏文化及生活的了解,增进不同民族间学生和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接纳和包容心,减少由于缺乏沟通所造成的人际隔阂。
同时,也应该重视为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创设文化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增强学生在内地学校生活中的参与感,同时让主流文化群体可以了解他们本身的优秀文化,从而提升内地西藏班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进程中的自信心,强化西藏班中学生情绪及心理健康的保护力。
在藏民族文化中,信仰对于个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撑,学校在内地西藏班学生的生活管理中,要重视和尊重学生本身的文化及信仰,注重学生本民族的文化及传统节日,这对于维护西藏班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6]。西藏班中学生群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西藏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由西藏生介绍、陪同来访心理辅导中心的学生比例较多,这对于西藏生心理辅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学校心理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适合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西藏生骨干,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发挥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自己人支持自己人”的精神,让同学们更多地感受到群体间的归属感和力量感,来更有效地开展西藏生的心理干预工作。藏族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强调珍爱生命、众生平等,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可以和学生加大生命价值观的探讨及引导,帮助学生强化本民族的价值观,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通过强化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来弱化情绪及心理问题的影响。
内地西藏班中学生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例如抑郁、压抑、自卑、孤独、挫败感、攻击行为及各种偏差行为等。同时,剧烈的文化冲突如未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于主流文化及群体的敌意和疏离。因此,针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必不可少,并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高度重视西藏班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西藏班学生在藏族文化的影响下,普遍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校园生活中,西藏班中学生普遍对于教师的信任度和好感度较高,当西藏班中学生出现情绪或心理问题时,他们主动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的意愿普遍较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西藏班中学生心理安全防护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该更加重视西藏生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选拔和培训,在该岗位教师配备时,除了注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考察,也需要注重筛选真正关怀西藏生成长的辅导教师来担任此项工作,同时不断通过各类培训来提升心理辅导教师专业的助人水平,这对于帮助西藏生度过情绪及心理困境,顺利完成求学生涯,提升西藏班民族教育质量极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