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阈下青春电影中失语与多语的青年形象
——以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为例

2023-10-25 05:31勾云怡
声屏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规训莉莉亚文化

□勾云怡

青春电影,即以青少年为主体,以青春与成长为题材,是“一种基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号对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冲动、叛逆、错失、莽撞和迷误的驯服、救赎和引导”[1]的类型电影,“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尴尬和匾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青春’的神话的颠覆”。[2]青春电影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其一为青年亚文化(Youth culture),其二为青年性(Youthfulness)。青年阶段是人非常重要的生长阶段,青春电影从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中汲取养分,而青年人受到社会现实的教化与驯养。因此,人们不得不去考虑蕴藏在青年们复杂心事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一部青春电影来剖析、了解青年人的文化动机与行动心理。

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是一部在青春电影史上独树一帜的电影,无论在创作或是理论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探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文希望结合青年亚文化的新时代语境,溯回21 世纪初,在粉丝文化还未有发展至今天如此出圈之时,剖析作为青年粉丝主体的影片主人公,游离于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中出现失语与多语现象的缘由,以及在面对社会诡谲的价值撕裂与压抑规训时,他的青春心事与精神成长,并且通过对影片中叙事符号与镜语书写的分析,为我国青春电影中以青年粉丝为主体的影片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指导。

青年亚文化的议题书写

“青年亚文化”一词可以追溯至“青年文化”与“文化”的概念辨析,随着时间的变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青年亚文化的内涵持有不同的定义与阐释。20 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T.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青年文化”作为社会学理论中“青年”的衍生概念提出,认为青年文化是在特定年龄阶段的行动样式,具有反文化特征,但其研究对象多为美国中产阶级的青年群体,忽视了作为无产阶级的青年工人和外来移民家庭的青年。20 世纪70 年代,青年亚文化的传播现象中心由美国渐移至英国,以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将青年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明晰,将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文化的系统之中,认为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子集,将青年亚文化理解为是青年个体进行自我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种具有社会阶级性质的“仪式性抵抗”。

青年亚文化作为社会现实的隐喻和表征,其产生与传播具有历史性与复杂性,其价值诉求和表现形态都与当代青年对社会危机的急切表达欲关系密切。这种盘枝错节的共就关系,在经历平成景气(へいせいけいき)洗礼后强调含蓄与内泄的日本十分显著。在社会普遍的焦虑中,人们将欲望转投向虚拟世界中,试图逃避与残酷现实的直接碰撞,产生了“御宅族”与“二次元”群体。御宅族(おたく)多被指称为长时间待在住宅里的人,是在虚拟世界中基于趣缘认同而形成的亚文化社群,因其喜好媒介形式多为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故“宅男宅女”们将二次元(にじげん)作为自指称谓和身份标识。“二次元”的意涵也逐渐外延为与“三次元”现实生活相对的,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文化交流与生活方式。基于此,结合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语境,本文将这种“二次元”的青年亚文化定义为:在虚拟网络空间中游离、聚拢、嵌置的文化因子,以特定文化群落为存在媒介的独特的文化实践方式。这种文化因子被青年主体选择性吸收进行思想价值重塑、意识观念打磨、文化意义拆解的过程,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温和抵抗”的过程。

青年亚文化所涵括的,正是社会地位低微的青少年群体对成人游戏规则的一种反叛与抵抗态度,暗含着对父辈文化、主流文化的越轨与矛盾。《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粉丝网络论坛的人群交际为题材,通过青年人的视角剥落出其成长与家庭、精神与社会、诗意与现实、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对现代文明包裹下的青少年个体精神成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3]青年是承载着未来希冀的美好存在,但正因为美好所以才反衬现实的残忍。影片故事内核简单却又复杂,探讨了青年面对精神偶像的瘾性依恋与在现实生活的自我封闭的现实缘由,展现了青年在静默与热烈之间反复横跳的精神流动,表达了社会、家庭、校园对于青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培与塑造的重要性。

失语与多语的青年形象

“话语是各种权力的栖息地。”[4]褔柯并未将话语视为单一结构主义的提纯物,而是更关注话语背后精神实质的探讨,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空间中的作用与关系,思考强弱势话语背后的身份建构与个体认同问题。主体的话语是由各方权力交织而成的产物,青年主体作为弱势话语权力的“被规训者”,栖居于规训与服从的裂隙之中,试图从虚拟世界寻求言语表达的权力。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壁垒缝隙中,虚拟网络已经逐渐成为青年们情感宣泄的唯一方式,并衍生出一场狂欢奇观,即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语,这个吊诡的现象反向映像在网络论坛这个仿像世界中,表现为虚拟场域中的强势与多言。

青年粉丝的形象是直指社会现实的犀利存在。莲见在现实与虚拟中的失语与多语,是青年与现实生活的异质性对话,是粉丝主体抵抗性行为的显著表征。青年的失语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原生家庭的影响、自我形象的期待、客观世界的认知无不影响着青年心理成长与话语表达。话语主体在使用语言与世界的交汇过程中完成自我建构,导演将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压抑外化表现为主人公言语权的剥夺,网络中有观点、有主见、有地位的莲见,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低头耷脑、沉默不语。莲见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家庭悲剧,于是只好放纵自己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假性权力”,导致在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中,青年的话语能力反差不断加大。

争取表达言语与制造话语的权力,是青年们进行 “仪式抵抗”的初衷,是对现实生活中卑微弱势的“补偿”寻求。现实生活中的失意使得青年粉丝们集结于粉丝论坛,以脱离于现实的“以太”世界进行自我文化系统的构建,并通过“论坛版主”的等级制度进行自我确认与身份认同。在粉丝论坛中主动表达自己的“多语”,在家庭校园中缄默内向的“失语”,仿若“双重人格”的青年粉丝,就这样别扭且纠结地存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

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呈现出了日常化的实践表征,因为抵抗行为的建构本身是依由被抵抗的权威主体所成立的。岩井俊二敏感犀利地将青年人的精神偶像与具有宣泄意味的音乐设置为贯穿全片的叙述线索,试图挖掘青年人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入世与抽离,将追星、粉丝论坛、演唱会等青年亚文化议题并置于这部影片之中,进一步反映社会、家庭、学校对青年行为的形塑影响。

规训与服从的叙事表现

这部影片中以莲见、星野等为代表的青年人,作为莉莉周的音乐粉丝,追求向往以莉莉周为代表的“以太”精神与以太世界,体现出了一种“羊群—牧羊人”的“宗教”等级关系。在福柯看来,西方教会之中,上帝仍是那个制定律法的颁布者和道德的审判者,但在其权力等级模式中,上帝已经被悬置了,世俗化的权力运作过程只发生在羊群(信徒)与牧羊人(牧师)之间,牧师权力实质上是一种以劝导、控制、训诫、教化、服从为目的的个体化权力形式。实际上,在粉丝群体的文化实践中,这种权力关系体现得更为明显,呈现出金字塔的等级形式。莉莉周作为一种个体化的权力形式,充当了粉丝群体的“牧师”,是“以太”精神的纯净象征。但讽刺的是,这个“牧师”却没有承担“分析责任”(analytical responsibility)的义务,并不对每一只“羊”负责与培育,也并不阻止每一只“羊”的堕落与偏途。这恰是青年亚文化较受争议的问题,即青年群体在生产、挪用、复制、拼贴的过程中,如何鉴别和筛查异态的文化病菌,保持仪式抵抗的正当性与健康性。

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关于“规训”的叙事表现有两个权力组织,即校园暴力组织与上文所述的粉丝群体。面对校园暴力、家庭重组的残酷压抑,莲见把莉莉周看作是“以太精神”的纯净代表,以“以太”世界(本片中的以太指代的是理想中的幸福世界) 作为自己生存的最后理由、绝望泥潭的救赎稻草。在这部影片中,“以太”作为象征性符号贯穿全片,通过对精神偶像莉莉周的情感叙事,书写青年群体在家庭关系及校园生活的观照下的生存境况,从而把社会问题、文化症候、时代印记等社会性议题同构为“成长与规训”的叙事母题。

影片对于校园生活的描写,并未寻求盲目怀旧的物化展示,而是将校园组织中的群体秩序剥落而出。有秩序便有规训,有规训便有牺牲,有牺牲便有失语,有失语便有反抗。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个反抗的过程中,又会无形地建构出另一种权力体系,产生出另一种规训的心理趋同。“塑造合乎规则的人”,将异己者关进牢笼,群体秩序的稳定是规训权力渗透的结果。校园暴力的本质是一种从众心理,是对一种强势话语权的本能攀附与依存。在福柯看来,权力在群体秩序中的建构与渗透为从众心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青年人并非是脱离社会制度的存在,相反,青年人是社会制度最忠实的学习者与模仿者。这部影片以青年个体与家庭、师生关系的异化来映射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与问题弊端,指涉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关乎个体以何种姿态在群体中生存并保持自我。

迷幻与割裂的镜语书写

青年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建构主体,其行为倾向、趣缘爱好、价值意图、精神理想的传达与表现,大多依托存在于虚拟空间的媒介中。在青春电影的视听创作中,如何表达青年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与封闭排他的精神世界是具有挑战性的难点。青年人的文化偏好、文化归属、文化追求等抽象的内部特征,很难进行视觉化呈现。影片主人公莲见在现实的沉默与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喧嘈,是难以通过影像表述的。

因早年从事MTV 和广告工作,岩井俊二对于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及形式有着独到的理解。岩井俊二注重色彩对于画面内容的装饰功能,高饱和度的影调、诡异前卫的色彩及逆光高光的诗性表达几乎成为了岩井俊二影像的标识性元素。岩井俊二希望通过色彩、滤镜等来捕捉人物内心瞬间的情感状态,表现青年人复杂多变的心理空间。

闪回与沉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与细节,用极其简洁、短暂、明快的画面对电影叙事文本进行切割(insert),强调青年此时此刻心理状态的螺旋变化,暗示青年对偶像的狂热追求,进而逐渐幽闭内化,坠入癫狂的深渊。闪回在本片中的运用与拼贴手法类似,是一种运用不同元素进行构思、剪辑、排列、拼贴的解构技法,是“意识流”语言的另一种有机变体。本片叙事整体呈“心理结构”,但局部仍用“传统叙事”方法,从而实现“心理线”与“故事线”的拼贴、交错,丰富人物的思想容量,从而创造出感观的迷幻。莲见在粉丝论坛自我独白式的帖子是故事的楔子,也是贯穿所有松散剧情的统领。导演选择在每一条论坛投稿出现的时候,闪回“reload”与代码加载画面,模仿电脑加载过程,通过打字机字幕方式还原青年在论坛上发帖的内容与过程。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缠、影像的感官迷幻,暗示着莲见已经无法将虚拟与现实分清开来,表现出莲见精神世界的复杂波动。

倾斜与割裂。 岩井俊二清醒地看到了在物质富足的消费时代,在城市的灯红酒绿背后,人们被异化的可悲状态和难以填补的精神黑洞。影片对于莲见的叙述是以和同学一起偷窃光碟为开端的,青年犯罪已经成为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导演在对这个光碟店店主的构图处理上采用了倾斜的方式,暗指整个社会道德的倾斜与扭曲。在描绘莲见在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沉默寡言时,岩井俊二选择让莲见背对镜头,体现在家中的弱势地位,观众看不到他的表情与动作,营造出现实生活中青年的失语状态。甚至借用日式房屋的布局,使站立着被母亲批评的莲见,头首被房梁遮挡,通过全景景别的使用造成了“假性自匿”,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莲见失语的压抑,并为之后莲见沉默、懦弱、叛逆、盲目顺从的行为对情节的必要推动做铺垫与解释。

结语

在青年对社会生活认知的进程中,会自发形成与现实产生摩擦与矛盾的群体文化,即青年亚文化。青年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共就关系,决定了这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会藉由特定的文化实践来影响并吸纳新的成员。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便深刻体现出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语境对青年的影响与慰藉,并通过塑造游离于失语与“多语之间的青年形象、传达“规训”与“服从”的叙事表现、书写倾斜与割裂的影像表现,剥落出青年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两极化表现的原因。即在现实生活中,青年话语权利与父辈文化、主流文化的不对等,社会并未给予仍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年安放自己的话语场域。

猜你喜欢
规训莉莉亚文化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不倒自行车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Look from the Anglo—American jury system of ju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