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青山 陈君文 王宸 郭庆贺 周慧慧
摘 要: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制造工程师对地方高校至关重要。然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成功建设和培养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了包括师资队伍结构、实践经验、知识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的建设目标。强调实施策略和评估改进,设立评估指标和标准、监测和评估成果,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为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师资队伍 智能制造工程 地方高校 探讨
1 引言
随着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变革。各国推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发展计划,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1]。智能制造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重塑中国制造业全球优势的主攻方向[2],其对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众多高校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然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成功建设和培养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科学合理地建设我国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变得尤为关键[3]。
周济院士指出,人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的中心地位。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机器和设备的革新,更是要实现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让人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和决策者。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与技术共同进步,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的全面发展和应用。如何培养出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高水平智能制造专业人才,是摆在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4]。智能制造领域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学生应该具备广泛的学科背景和综合素质,能够在跨学科环境中进行合作和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已不再足够。为了满足行业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8〕4号)公告,全国高校陆续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截止目前已达320余所,各高校都在探索培养模式。本文探讨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地方高校建立强大的智能制造工程师资队伍,旨在为地方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促进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2 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面临的挑战
2.1 现状和问题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对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作为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师的重要阵地,其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产业的发展[5]。然而,目前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在当前面临以下一些现状和问题[6]:
(1)教师结构和数量不平衡:地方高校可能存在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相对较少,而助教、讲师等初级职称的教师相对较多,导致教师队伍的层次和稳定性不足。(2)缺乏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地方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无法提供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环境和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3)知识更新和科研水平不高:地方高校教師缺乏对最新技术和研究动态的深入了解,无法将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中。(4)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地方高校缺乏相关的培训机会和专业发展平台,无法满足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需求。(5)教学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地方高校缺乏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项目等形式,无法提供学生与真实工作环境接触和实践机会。
2.2 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现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和优化。以下为地方高校所面临的挑战和障碍:
(1)市场竞争和吸引力:很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的人才更倾向于选择行业就业,而不是从事教育工作,导致地方高校面临吸引优秀师资的挑战,难以留住高水平的人才。(2)资金和资源限制:地方高校缺乏足够的经费用于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购买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设施,限制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展。(3)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要求:智能制造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地方高校可能缺乏相关学科的教师资源,难以形成完整的师资队伍。(4)教师培训和发展机制不完善: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缺乏完善的教师培训和发展机制,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和知识更新。(5)学校文化和机制约束:地方高校教师的晋升和评价机制偏重学术成果,对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的重视不够,影响了优秀实践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3 建设目标和路径
3.1 建设目标的设定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师的重要阵地,其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产业的发展。然而,要实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设定明确的建设目标来指导和推动工作[7]。
建设目标需要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如图1所示,建设目标主要包括:(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和数量充足;(2)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丰富;(3)知识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4)教学与产学研紧密结合;(5)教师培训和发展机制完善。通过设定这些目标,地方高校可以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为教师的招聘、培养和发展提供指导。同时,这些目标也可以帮助地方高校与行业和社会的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合作,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培养环境。
3.2 建设路径的探讨
智能制造作为当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建设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培养和培养优秀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至关重要[8]。
智能制造师资建设路径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如图2所示:教育培训体系和行业经验与实践。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增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应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传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机构还应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环境。行业经验与实践是智能制造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或企业从业人员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通过实习、实训、校企联合研发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4 实施策略措施和评估改进
4.1 实施策略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建立强大的智能制造工程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提升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2)引进优秀人才:积极引进具有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秀人才。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导向。(3)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交流和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4)举办培训和研讨活动:组织定期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就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发展、技术和应用进行讲座和培训。(5)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注重团队建设:通过组建团队或研究小组的方式,促进知识共享、经验交流和创新思维,提升整个团队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4.2 评估改进
评估改进是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现有师资队伍的评估,可以了解其在知识更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与产业的紧密结合等方面的表现[9]。评估结果可以为改进措施和计划的制定提供指导,促进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以下:(1)设立评估指标和标准:评估指标是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师资结构、实践经验等,旨在全面评估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2)监测和评估成果:采用定期教学评估、科研项目评审、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3)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对于存在不足或问题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4)鼓励创新和实践:提供创新项目和科研资助,激励教师进行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5)持续改进机制: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培训计划、教学方法和科研支持等方面的举措,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6)成果评估和持续改进需要全面参与教师、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合作。通过定期的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实施,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能力将得到提升。
5 结语
在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然而,通过设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取得良好的成果。
地方高校應致力于建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和数量充足的目标,拥有实践经验丰富、产业背景丰富的教师,并提升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科研水平。加强教学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发展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成长。设立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训计划、教学方法和科研支持等方面的举措,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且复杂的任务,但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并持续进行评估和改进,地方高校可以建立起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创新。
基金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20403177265250);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Y202006、Y20211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面上项目(2020MSA256);湖北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383)。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J].工业炉,2023,45(02):5.
[2]刘志峰.持续推进智能制造 助力制造强国[J].智能制造,2022(06):38-40.
[3]李娟,杨懿坤,刘武等.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02):45-49.
[4]王正民.制造强国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37(03):1-6.
[5]杨梁杰,周海,郑雷等.地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9(37):90-93.
[6]孟国芳.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22(26):77-79.
[7]颜进.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2):90-92.
[8]王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03):36-37.
[9]任峰,孙宁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评价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0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