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操纵利润行为频现公司治理和监管亟待加强

2023-10-24 08:15韩瑞红
中国商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跌价存货盈余

◎文/韩瑞红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报告者尽可能向他们提供有关发生风险损失的信息,资产减值信息就是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方法入手,介绍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背景、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某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对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提取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该公司2015年至2018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净利润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资产减值会计的背景意义

有的公司会选择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经营业绩较好年度时的缓冲,为以后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做准备。在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为防止被特别处理或者暂停上市,通常会选择在第二个亏损年度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准备,来年将其转回而盈利来进行利润调节。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存货等短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来进行利润调节,存货跌价准备就是最常用到的,因为法律禁止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计提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经济因素,指的是公司基于业绩状况不佳、经营策略转变、同行业竞争等导致资产价值的下降,从而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理想的经济因素应当包括公司所在行业及其自身的历史绩效,还有管理层对资产未来盈利能力的无偏差估计。

二是盈余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层通过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呈现他们所想要的会计报表。上市公司一般是依据资产可能或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来判断资产是否减值,上市公司会计提较高的减值准备来达到亏损目的,相反,上市公司也会计提较低的减值准备来达到扭亏的目的。从这些动机来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资产质量的实际状况。

三是稳健性因素。因为计量误差的存在,稳健性原则随即出现。由于稳健性被当作一种计量误差,从而无法对当期会计盈余做出准确的估计,导致公司管理层有管理资产盈余的机会,会计信息更偏向于公司管理层,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得准确的公司会计信息。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一般手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终时,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些公司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滥用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如果在某一年度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并且比前后其他年度金额明显增多,造成当年亏损严重,这可能是在为第二年扭亏做准备,因为第二年就可以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多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增加费用,减少资产,从而虚减当期利润。

二是少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利润。如果在某一年度计提了很少的资产减值准备,并且比前后其他年度金额明显减少,使得当年盈利;或者在某一年度转回了大量资产减值准备,而前一年却刚好计提了大量资产减值准备,使当年的利润扭亏为盈,就有调节利润的嫌疑。如果当期少计或者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三是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折旧额减少,增加利润。当期利润遵循谨慎性原则,却无法保证以后年度的利润会遵循同样的原则。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在折旧率、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减少,以后各期会因资产折旧额减少而使得利润额增加。这种盈余管理方式比前两种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无需通过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

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这是很多难逃★ST 命运的公司采用的自救办法,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隐蔽。下面通过A 公司来看一下上市公司是怎样进行具体应用的。

A 公司案例分析

A 股份有限公司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控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于1998 年在北京注册成立,同年10月,同名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作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业骨干企业,A 公司已形成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与应用、终端设计、移动互联网四大产业板块。本案例的时间范围主要锁定于2015 年—2018 年,在此期间,A 公司的净利润经历了微利、亏损、巨亏进而扭亏为盈,在2018 年“戴帽”,却在第二年成功“脱星摘帽”,不免令人猜测A 公司是在利用会计方法调节利润。

2015 年—2018 年以来A 公司的营业收入并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保持稳定,而净利润却相差巨大。究其原因,也只能归因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下面我们来看看A 公司这4 年是如何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来完成净利润从微利、亏损、巨亏到盈利四个阶段的转变:

第一,2015 年A 公司实现微利。2015 年计提了2.95 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实现微利0.45 亿元。但是2015 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较2014 年并没有发生改变,2014 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仅为1.19 亿元,如果以2014 年计提的比例和方法来计提2015 年的资产减值准备,则该年在公司的净利润不至于会这么少。

第二,2016 年A 公司发生亏损。2016 年计提了9.64 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发生了亏损18 亿元,财务报告解释为公司对部分使用价值下降的存货和无形资产进行了专项减值计提,同时受部分客户资金紧张及合同执行纠纷影响,对部分长期项目的应收款项按照会计政策计提了大额坏账准备。但是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明显比2014 年、2015 年高了很多,而计提的比例和方法却没有改变。

第三,2017 年A 公司发生巨亏。从2017 年可以看出公司在年末计提了大量资产减值准备,并没有在年初就开始计提。公司在第一季度就发生亏损,而且后三个季度的盈利根本弥补不了一季度的亏损。于是,公司在看到今年扭亏为盈无望的情况下,很快在第四季度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该年巨亏。

第四,2018 年A 公司扭亏为盈。2018 年A 公司通过大量存货跌价准备的转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金额的减少,导致2018 年成功实现盈利,完成扭亏为盈。而且此前公司已经两年亏损,公司名称由A 公司变为★STA公司,这次的扭亏为盈,成为A 公司“脱星摘帽”的关键,不由得让人想到这是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

A 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处理分析显示,A 公司2014 年末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3.19 亿元;2015 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0.68 亿元,转回1.34 亿元,年末余额是2.53 亿元;2016 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2.89 亿元,转回0.56 亿元,年末余额为4.85 亿元;2017 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4.55 亿元,转回仅0.25 亿元,但是还发生了一笔1.02 亿元的其他原材料减少,所以2017 年末余额为8.13 亿元;2018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0.44 亿元,转回了0.69 亿元,年末余额为7.93 亿元。A 公司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有很大的疑点,在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和比例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计提额由2015 年的0.68 亿元到2016 年的2.89亿元再到2017年的4.55亿元,计提额成倍增长,而此时的净利润却由正转负;2018 年的计提额恢复到0.44 亿元,此时的净利润由负转正。另外,在2016 年、2017 年只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计提,没有转回;而在2018 年这关键的一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在减少的同时还发生了一笔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减少的情况。通过种种情形,不免让人想到A 公司是在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A 公司案例的反思

事实上,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于信誉好的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能反映该年度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资产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对于信誉不好的公司,会利用会计准则漏洞来进行利润调节以达到管理者的目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迹象、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判断,以及对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至关重要,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会计准则以及法律规定,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通过培训,强化财务人员的法治观念,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强化会计人员业务的处理,提高自身专业判断能力,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督促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工作责任心,准确把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减少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西方学者研究表明,越是治理结构薄弱的公司越倾向于进行利润操纵。上市公司应当调整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从源头抓起,完善董事机制,强化董事会的监管职能,强化小股东的权益,使得一些小股东也能了解公司情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分离不相容职务,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聘请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风险做出判断,提前做好预防。通过这些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司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利润操纵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我国相关法律明文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财务政策体系的改变进行公开披露,但实际上许多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历打击利用会计手段进行造假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披露不全面的企业进行重新修改,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检验会计政策的选择情况,引导企业公开近年来的计提比例以及金额的变化,从而使投资者全面掌握资产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猜你喜欢
跌价存货盈余
零售行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研究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集团内部存货跌价准备合并金额抵销的规律探寻
特步因何1.5亿回购存货?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
关于改进存货周转指标的探讨
代保管存货的会计处理探讨
缺创新,韩剧“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