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婷,柳丽娟,谌雷(德阳开放大学,四川 德阳 618000)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通知明确指出:要严把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关口,深化课程改革,深挖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体推进课程思政,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1]。本文是在四川开放大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要求,实施首批“金课工程”建设的背景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药物分析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研究和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专业知识结构脉络出发,与学习者工作实际相结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有机融入课程建设,破除专业课与思政课衔接分层的现象,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育人的效果。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颁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文件都将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聚合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微观领域中。“金课”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共识和教学行动的方向,是开放大学构建终身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放大学办学声誉的必然选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问题[2],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批示,为如何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说明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绝对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回归课程教育本源,是对课程育人的重组提升。“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两者“化学反应”的结果,要坚决防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贴标签”“两张皮”的问题[3],要突破教育理念层面,强调在超越“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培养人才,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理解和内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学习的价值、学习态度以及行为等,增强学习者对专业知识的政治、思想和情感认同,解决专业知识与价值裂化问题,凸显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精髓[4]。
实施课程思政首先判断这门课程是否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与资源。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误用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致病”,甚至是“要命”。所以,药品质量尤为重要。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药物质量规律、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与控制的方法学科。该学科通常被比作是药学领域的“眼睛”,贯穿于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经营、临床使用和监管的各个环节,旨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均一、稳定。所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离不开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药物质量分析控制的法典规范、基本方法与技术要求、常用代表性药物的分析规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具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决条件。
课程思政即“课程”“思政”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如图1所示。为加速该反应顺利进行,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完美融合,组建了一支由3名专业课教师、2名思政课教师、5位班主任共同构成的立体化的教学团队。首先以专业课教师为主针对药学行业调研结果、对接岗位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以思政课教师为辅共同讨论,凝练教学目标,遵循科学性、批判性、相关性与协同性原则,深入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剖析课程思政结合位点,寻求实现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路径,确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课程通过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发布,由班主任实时地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意见。最后团队研究讨论、总结学员需求和特点,不断调整和改进授课策略。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方式,最终真正做到让思政之“盐”自然而然溶于课程之“汤”,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三者融合的教学目的。
图1 立体化教学团队
3.3.1 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药品标准、药品检验程序三个项目。首先明确药物分析是用于药物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方法学科”,起着全面保证和控制药物质量的重要作用,让学员树立敬畏生命以及药品社会公共性的意识;其次在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药品质量标准严格的规则及法治意识;最后明确药品检验中每一个检验程序对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发学员药品工作中要主动作为、履职尽责,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强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第一章 绪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如表1所示。
(1)药物分析的性质与任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敬畏生命
在这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药物和药品的定义及范围的时候,着重强调药品的特殊性,即生命健康相关性、质量标准严格、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公共性。将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举国协同研发疫苗,全民免费接种疫苗,这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事实自然融入到授课的过程之中。
①生命健康相关性—药品首要的特殊性。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人的疾病,为了人的健康,延续人的寿命而存在的物质。说明药品的作用对象是人,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比人的生命健康更加重要。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至始至终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践证明,病毒无国界,疫情无种族,面对疫情对全球公民生命权与健康权的巨大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平等、无差别地救治患者,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的理念,让中国人民的人权获得了前所未有地发展、实现与保障。这说明无论是在公众的意识里,还是在国家意识中,亦或是在宪法与法律中,人类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健康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最基本的人权。所以,作为药学人,必须坚定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珍爱生命的信念,做良心药。
②药品的社会公共性。在新冠疫苗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底线思维与战略定力,即“只算人民健康帐,不算经济收益帐”[5]。2021年1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回应:在知情自愿的前提下,居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所产生的疫苗费用和接种服务费用,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个人不负担[6]。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5093.4万剂次[7]。这是药品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发展的充分说明,同时也反应出中国人民在面对危难时,民族团结与“硬核”担当,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药品标准—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只有符合了国家标准的药品,才能够保证疗效,否则有可能降低药品的疗效、甚至失去或者加剧药品的毒副作用。在我国,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一律属于违法行为。表2通过对“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的梳理,影射出生产、销售的药品因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以此警示学员药品的质量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药学人员需时刻树立药品质量标准严格的规则及法治意识。
表2 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
(3)药品的检验程序—主动作为、尽职尽责、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态度
药品质量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危。所以,药品的检验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检验数据与结论的科学、准确与公正。药品的检验程序主要包括:取样、检验、填写检验记录并出具检验报告。表3盘点了“欣弗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即“欣费注射液”)的始末,这一悲剧而沉痛的事实告诫药学工作人员,势必用严谨的工作态度主动作为、尽职尽责,要有实证意识、尊重事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表3 欣弗事件
课程思政并非口号,并非是讲个故事,开个讲座就能达到目的,要真正实现“盐溶于汤”的效果,不仅是教师依靠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满堂灌”,而是需要有问有答的活力氛围。同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让课程的效果经得住社会的检验。
充分应用奥尔堡PBL(主张以问题或者药品案例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来组织教学)、翻转课堂(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等教学模式,重构线上教育,真正做到“教”“学”并重,弥补线上课堂的一言堂弊端,推动交流、争辩教学生态的进行,打造现实与虚拟立体化综合课堂。例如,在进行“药品检验程序”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欣费事件”这一药害事故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将教学班级按照学员居住地/工作单位进行分组。其次,要求各组在搜集该事件的基础之上讨论以下问题:(1)发生欣费事件的原因是什么?(2)为了避免此类药害事件的发生,你认为药学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3)评价药品质量、保证药品疗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反映?并将讨论过程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保存、反馈给辅导老师。最后,辅导老师根据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学员。
(1)学生形成性评价:教师在“课程讨论”模块划分四个教学活动周,每一个教学活动周由两个药学案例作为导火索,设置问题发起讨论,并在成绩设置时将每一个过程分配一定的分值,同时,学员可以发起讨论,主动发起有效讨论的同学,给予加分,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该门课程的终评成绩。
(2)学生满意度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方面搜集学员对于该课程教学内涵的理解与评价,另一方面搜集学员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学员的态度与看法,反思结果,持续改进。
开放大学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学校,虽不像985、211那么耀眼,但它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样拥有着庞大的在籍注册学生,开放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是现实之需。要满足社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期待,打造能满足开放大学学员个性化需求与特点的课程。首先,要将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变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提升课堂的温度与活力;其次,回归课程初心与本分,建立“浸入式”“体验式”的教学课堂;最后,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等前瞻性内容,满足未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