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在美声演唱中的体现分析

2023-10-24 19:11:23黄玥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26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美声唱法演唱者

黄玥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一、研究背景

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群众审美素养,同时还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

为此国家艺术基金与中央音乐学院于2022 年7 月合共同发起了《民族声乐人才培养》项目,旨在进一步挖掘新时代青年民族声乐艺术家,全面弘扬中国特色音乐文化,以此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产物,不仅能够更好地与国际舞台进行接轨,同时也能够将“中国声音”传递到更远的方向。

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需要进一步把握将“民族风格”融入声乐作品中的有效途径,同时适当借鉴传统美声唱法在音乐细节处理方面的技巧,以此有效推动民族声乐的不断地发展,并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发展路径。

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声乐即指使用人声来进行呈现的音乐艺术形式,其中主要以人的声带为核心,借助口、鼻、舌等不同器官来控制气息,从而巧妙控制不同音域和音色来完成音乐作品演唱。其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虽然在本质上存在着紧密联系,但是二者之间仍旧存在微小差异。因此需要音乐艺术家准确把握其中内在关联,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将民族风格体现在美声演唱当中。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共性

声乐是通过控制人的发声来进行艺术表现的音乐形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唱法都具有一定的互通之处。首先是在气息运用方面,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都极为重视呼吸的控制,要求演唱者能够根据作品特点以及发声规律来对胸腔、腹腔气流进行调整,并通过变换呼吸频率来保证音乐演唱的连贯性。这一点也就是所谓“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常是指借助呼吸和吸气肌肉群形成的对抗力来调整气息频率,并以横膈膜来保持气息的平缓均匀流动,从而有效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其次在发音规律上,美声唱法主要强调突出声音的流畅性与起伏性,要求演唱者根据唱法需求来调整歌词的咬字发音。而民族声乐则由于汉字的字音特点不同,需要演唱者保证字正腔圆,通过向听众清晰的传递歌词来提高演唱质量。然而在具体演唱过程中,二者却都需要根据曲目特点来控制声调变化与声音的抑扬顿挫。如此也就需要演唱者能够从发音规律入手,依次控制元音与辅音在音色展现、咬字归韵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保歌词发音与音乐旋律之间的精确契合,并带给人们更为深刻的听觉体验。

(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差异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因此在演唱中对于声音细节的处理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声唱法整体音色较为宏大,靠呼吸驱动歌声,且注重混合声区唱法。而汉字发音更为注重唇舌技巧,强调“四呼”“五音”“十三辙”,同时根据每个汉字的独特字音,还进一步诞生了“阳平”“阴平”“去声”“上声”的声调要求。因此使得声乐韵律声腔更好地与汉字发音特征结合在了一起。

其次在声音共鸣腔上,传统美声唱法具有“咽喉共振”特点,运用鼻咽腔和喉头之间的声音共振来进行发音,声音更为圆润且饱满;而民族声乐则主要采用硬腭和口腔前、上位置进行共振,期间更为注重唇、舌、齿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的演唱方法相较于美声唱腔来说具有声音薄、泛音小的特点,因此在听感层次上略有不足,但是由于声音清脆、集中、明亮、统一,因此更加契合汉字的发音特点。

最后,由于发音的共振腔不同,因此两种声乐唱法在高音的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美声唱法的音域更广,而民族声乐独特的共振腔技巧使其在演唱时的排气量更少,因此当歌声达到高音量更加灵活且易于掌控。

三、“民族风格”在美声演唱中的体现形式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虽然在本质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二者在声音技巧的细微处理上依旧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想要将“民族风格”在美声演唱中完美地体现出来,便需要演唱者重点加强歌唱技巧的细节处理,同时把握二者的互通之处进行有机融合。如此才能够在表演中呈现出完美的歌声效果,为听众带来理想的听觉体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咬字吐音技巧

美声唱法源自17 世纪初叶的欧洲,在演唱过程中具有浓郁的意大利语风格,发音时子音与母音相隔较远,并且其中的短元音发音较为突出。这一特点也就导致利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容易在歌词发音与声音流畅性上产生一定影响,无法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因此演唱者可以将汉语的咬字发音特点融入歌曲演唱当中,以确保能够更为完美的对音乐进行处理,同时在美声唱法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为例,作品开头部分的“常”字在乐谱当中占了两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演唱者能够根据音符变化来对汉字的各个音素细节进行处理,并保证音调的平稳过渡。为此演唱者可以将“常”字的字音分为“开口音素”“合口音素”以及“齐齿音素”三个部分,根据其完整的发音过程将字音拆解为“ch——a——ng”,其中前两个因素可以分别对应意大利语中的辅音与元音,在演唱过程中需要保证“a”部分过渡平稳,且正好落在音乐的正拍上。开头“ch”的音则要清晰突出,保证发音干脆利落,避免其中夹杂混音,最后将字尾“ng”的部分以“齐齿呼”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要准确完成归韵收尾。从而使演唱者能够巧妙运用美声唱法来对汉字各个音素的细节进行处理,并更好地控制腔体发音。

(二)传统唱腔技巧

民族声乐包含了山歌小调以及传统曲艺等众多艺术特色,在行腔与润色当中均体现出了鲜明的东方艺术风格,故而难以单纯通过美声唱法来对其进行诠释。因此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家可以适当将传统的曲艺唱腔技巧融入美声唱法,使其能够更加自然的呈现出民族声乐特点,并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交融。

以“润腔”为例,该唱腔的形成便是在引入传统曲艺的“吟唱”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气息控制来对旋律基本音速度、力度、音高、时值等关键要素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有效对民族声乐作品中一些特殊曲调进行装饰性处理,并充分呈现出了民族曲艺中的声韵特点。如石夫作品《长相知》当中,由于歌曲填词来引用了汉乐府中的《上邪》,因此为了能够完整呈现出作品特色,演唱者在进行作品呈现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歌词的韵脚或句尾进行装饰处理,除了合理使用颤音或滑音技巧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入昆曲艺术中的“滑腔”“拖腔”以及“带腔”等等。使演唱者能够在完整展现作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将美声唱法与传统曲艺结合在一起,完美的诠释作品情感内涵。

(三)曲式结构特点

美声唱法在技巧方面具有鲜明的意大利语多声部发音特点,因此在使用美声技巧进行民族声乐演绎时,常常需要采用重复词句或拉长旋律时值的方式来主动迎合音乐调性,以确保能够有效弥补汉字发音单一的问题,并保证歌曲演唱的顺畅连贯。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演唱者不仅要通过气息控制来加强对声音强弱、大小、刚柔以及速度的调节,同时还可以适当的融入传统曲式创作技巧,使声乐作品的旋律结构能够更好与美声唱法相互契合,从而完美地体现出民族声乐特点。

例如在歌曲《如梦令》当中,作品在编曲时巧妙融合了雅乐七声调式,期间在作品跳进音符当中插入了大量的变声元素,使曲调之间能够稳定衔接,同时增强了演唱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演唱者可以进一步借助五声调式来将作品的单一复乐段引向十六分音符高潮,并注意处理好每一唱句结尾部分的切分节奏,通过控制气息的形式来加强旋律过渡衔接。如进行“争渡、争渡”的演唱时,演唱者需要调整好呼吸节奏,以便于能够随着作品进入高潮来进行呈现出更广的音域,同时在进入尾声之后跟随旋律来逐渐收拢气息,巧妙完成尾音部分的变化旋转,以此呈现出作品更加悠远空旷的演唱意境。

(四)共鸣腔体融合

民族声乐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汉语发音特点,通常采用口腔共鸣的形式来进行美声演唱,期间对于局部共鸣技巧的处理要更为细腻,能够呈现出音色的更多变化。

而在进行美声演唱的过程中,则可以将口腔共鸣与传统的“咽喉共振”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打开喉咙创造更为稳定的声音通道,有效克服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压音”与“卡音”现象。

另一方面则能够增强腔体共鸣,使演唱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音高需求来调节音色变化,从而有效增强了声音的圆润性。在此基础上,演唱者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真假声的控制,来有效调节胸腔与头腔的共鸣,从而更为顺畅地实现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色转换,减少了其中的“换声”痕迹。

例如在进行民族声乐《多情的东江水》演唱时,由于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演唱过程中较为细腻,因此需要演唱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借助嗓音与共鸣技巧来体现出作品的演唱特色。而在《祖国万岁》等气势恢宏的声乐作品时,演唱者则可以通过声腔混合共鸣的形式来增强歌声的穿透力,从而有效的感染听众情绪,使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四、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提高美声演唱效果的具体途径

演唱者在明确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之间融合规则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技巧打磨,才能够彻底消除二者之间的界限,并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灵活使用不同技巧,将最为理想的歌声效果呈现给听众。为此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声乐艺术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练习,确保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并充分体现出民族声乐文化魅力。

(一)加强混合共鸣技巧的训练

“混合共鸣”便是通过不同共鸣器官的相互配合,来赋予声音更多变化层次,从而有效提高美声演唱效果。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民族风格”体现在美声唱法当中,声乐艺术家需要重点加强混合共鸣技巧的训练,以确保能够借助美声技巧来完美的呈现民族声乐特点,从而顺利完成歌曲内容的演唱。为此演唱者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1.“哼鸣”练习

“哼鸣”唱法主要是帮助演唱者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进行声音高位置的控制。在训练过程中,演唱者首先保持身体挺直,两肩自胸部以下位置尽量放松扩张,随后吸入适量气体尝试找准吸气支点,以此为基础控制好吸气姿势。随后放松颈部与下颚肌肉,微闭嘴唇,保持上下牙齿的自然分开状态,同时放平舌头抵住下牙根。其次在进行哼唱的过程中将鼻道打开,颌关节向上张开,在进行发音时感受鼻腔上方两眉之间的振动,从而以此作为“哼鸣焦点”并展开发声练习,并准确控制上下声区的统一。

2.“喊嗓子”练习

“喊嗓子”是中国传统曲艺进行练声的重要技巧,强调学习者处于放松状态下打开喉咙,按照由低到高、由弱渐强的顺序来“喊”。

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演唱者首先需要打开喉咙张开鼻腔,将咽腔中会厌卷起,同时抬起扣盖尽可能收成拱形。此时练习者的喉头会处于深呼吸位置,同时咽壁立起形成一条没有阻碍的发声通道,并有效将人的咽、口、喉、鼻等各个腔体串联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喊嗓子练习,能够有效将真假声有效混合在一起,同时高位安放的头腔共鸣能够有效制导中低声区的胸腔共鸣,从而做到发声虚虚实实、真假交互、浑然一体。

(二)建立演唱者的声音概念

美声唱法是源自西方艺术流派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独特的唱腔体系与汉字发音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因此在借助美声进行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不适现象,如吐字与气息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声韵与旋律难以保持协调等等。如此不仅会导致实际演唱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更是会由于突兀的发声习惯导致演唱者的声带受到损伤。针对这一情况,演唱者可以从最基本的喉型与吸气技巧出发,逐渐摸索美声唱腔与汉字发音之间的契合点,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形成想听的声音概念,进而缓解不同语种习惯之间的相互落差。

例如演唱者进行日常声音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西贝尔(F·Siber)36 首初步练声曲》来提高自身训练效果,从美声的单音节元音发声入手,探索美声唱腔在声部与气息上的控制技巧,并在建立初步声音概念之后进一步展开多音素的元音练习,从而逐渐有效掌握汉语发音在美声唱腔中的正确控制技巧,并能够灵活的运用美声唱法来对民族声乐进行处理。

不仅如此,《西贝尔(F·Siber)36 首初步练声曲》中收录的歌词大多由“i”“a”“e”“o”“u”等五元音构成,同时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y”与“ə”发音。因此延长则可以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语发音与美声唱法之间的差异规律,并结合练声曲来展开中外特性元音练习、无固定音高短促音练习、基本元音练习、单元音与辅音搭配练习以及无声练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美声技巧来进行中文发音使得吸气、口型、喉型以及喉部运动,进而有效增强了对美声唱法的特殊吐字技巧,并能够将其与汉字发音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三)提高气息控制水平

在美声唱法当中,一直以来并不单纯强调声腔共鸣与声音大小,同时还要求演唱者能够完美控制声调的灵活流畅,从而有效呈现个成的独特魅力。也正因如此,“气息”在美声音乐体系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被认为是歌唱的“原动力”,直接影响着音色特点音质优劣、声音位置以及音量大小等各项关键要素。因此在气息控制练习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唱腔的演唱技巧,确保能够更好地进行气息控制,同时在日常发生联系中不断冲击自身闭合声带,在保证唱腔稳定性与持续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呈现出独特的声音共振效果。

具体而言,即要求演唱者在呼吸训练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横膈膜的掌控训练,尝试通过对胸腹腔肌群的熟练控制,来逐渐提高体内氧气供给,确保能够保持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匀称。同时在气息运用方面,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情感特点,来采用大口气与小口气交错呼吸的形式来进行演唱练习,确保能够将美声演唱技巧与民族传统唱腔更好的融合起来,并进一步通过气息来加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例如,演唱者在进行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Adagio”“Moderato”“Allegretto”等不同的速度符号来对同一首乐曲进行演唱练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歌曲节奏来进行气息控制,同时在体验这一过程中呼吸变化。从而确保能够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气息作用,并将美声演唱特点与民族声乐有效融合起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既是民族共同体范畴建构的核心要旨,也是民族国家生活差异的重要命题。为此本文聚焦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在美声演唱中的体现形式,讨论了东西方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发展途径。并对演唱者提高自身演唱技巧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其在日常练习中需要重点加强对气息、混合声以及声音概念的联系,确保能够将美声元素完整体现民族声乐作品当中。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有效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能力,并通过歌声来更好的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美声唱法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艺术家(2022年7期)2022-11-22 09:48:39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黄河之声(2018年15期)2018-01-27 14:02:32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4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04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大众文艺(2017年13期)2017-03-11 11:36:52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 18:53:33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2:52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5
大型民族风格原创交响作品——清唱剧《嘎达梅林》隆重上演
草原歌声(2016年3期)2016-04-23 06: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