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以唐山非遗为例

2023-10-24 19:11刘杨韩宏宇刘薇王伟唐山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26期
关键词:进校园文化遗产物质

刘杨 韩宏宇 刘薇 王伟(唐山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现在,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当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发展创新,创建传统文化品牌,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承、发展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培育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生活,更重要的是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对唐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明确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对刺激区域经济、文化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山,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一座凤凰涅槃之后具有英雄史诗般的城市,屹立在冀东平原之上,是燕赵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名人辈出,从西周时期的伯夷、叔齐,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遵化铁画、玉田泥塑等等。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唐山老呔儿的精气神儿。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和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的时候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评剧,又称评戏,戏曲剧种,1910 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评剧在不长的历史里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花为媒》 《牧羊圈》 《打金枝》 《杜十娘》,而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的成就则更是其他剧种所不及的。遵化铁画,顾名思义是用铁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又被称为铁花。主要原料为马口铁(一种低碳钢板材)和铅丝,匠人以锤代笔,以画稿为蓝本,把毫无光泽的铁板敲出大致的形状,再精雕细琢,一锤一锤地把铁板修整成形。

它们是唐山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传承、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唐山人民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显现着唐山人民独特的审美创造力。它们是发展经济,提升文化品位的根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打造一流的全国文明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五原则”和“六结合”的措施和对策

唐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声誉,但目前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之更好地为区域的产业服务。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促进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坚持“五原则”

1.坚持在传承中发展的原则

传承是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目的和要求。只有发展了才可能很好的传承。

2.坚持在保护中创新的原则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如果泥古不化、裹足不前,就会停滞甚至消亡,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3.坚持在培养中激活的原则

要保护和培养非遗,首先就要激起广大群众爱护和创作非遗的积极性,并使之蔚然成风。

4.坚持在扬弃中吸收的原则

在非遗的创造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在对非遗的继承发展中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坚持在扬弃中吸收、在继承中创新。

5.坚持在普及中提高的原则

非遗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提高,所以要坚持在传承中普及和推广,以不断提高非遗产品的美誉度。

(二)做到“六结合”

1.保护、抢救与利用、发展相结合

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对非遗的发掘、发现、整理、创新、整合,并利用民间艺术团、民间工艺品制作单位等资源,加快加大对非遗中的一些民间工艺品的创作生产能力,并加强对内对外交流。

2.个人行为与国家行为相结合

有关政府部门要鼓励老艺人、老工匠积极创作,不断推进非遗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团体进行成规模、成批次的制作,并运用非遗的“专项活动”“精品展演”等形式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民间艺术爱好者,培育现代人的非遗文化情愫。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是根基,创新是灵魂

非遗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抓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文脉相承,保持与时代同步。非遗只有以创新为切入点,才能不断积厚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以推进非遗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和谐发展。

4.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与有关院校专门培养相结合

有关部门一方面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师带徒,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有关艺术院校招收非遗项目的学员(如唐海花吹、冀东“三枝花”、昌黎地秧歌等),不收学费,毕业适时安排到有关艺术团体工作,在部分中小学也可以开设课程传授,积极培养后备人才。

5.就地培养非遗人才与引进相关人才相结合

对非遗人才一方面可以就地培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非遗传承人对后备力量进行辅导讲座,组织非遗后备力量集中进行培训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人才,可以采取通过跨地区公开招聘和从全国各类文化院校引进两种途径,引进一批具有高学历和真才实学的各类文化人才,培养非遗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

6.领导积极引导与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

非遗要传承发展,首先在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开发。如开辟少儿非遗培训基地,依托完善的设施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非遗艺术人才,在一些学校设立民间艺术专业班,招收艺术素质好的学生,部分中小学也可以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从少儿阶段就开始教唱民间曲艺,培养民间艺术欣赏群体和后备人才。

同时还要对群众积极引导和扶植,可以成立民间艺术团体和票友会等业余文艺组织。

这些团队利用农闲和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使群众参与非遗文化活动蔚然成风。

二、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我们应该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与创新方面存在着缺少传承人才、缺少资金保护、缺少政策扶持、缺少利用和开发、缺少专职人员、缺少基础设施等较多问题。因此,急需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一)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制定相应法规政策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专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利用等工作。出台关于非遗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非遗保护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设施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专款专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还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三)积极开发利用,加强保护建设

非遗项目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积极革新、不断丰富和提高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添加时代元素,提高设计、研发、制造能力,将其制作成为商务礼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打造成开放型、多层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制定优惠条件,培养传承人才

有关部门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级别确定传承任务,明确传习目标任务。

(五)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各级媒体和各个渠道的作用,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打造声势、扩大影响。如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展销会、展览会,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表演会、经验交流会,也可举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的表演赛、友谊赛,进行经验交流,促进人们对此的了解,增进对此的保护意识。

三、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发展及创新模式

我国在2011 年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出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由此开始,非遗进校园成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个新举措,各地政府开始逐渐加大对非遗进校园实践的推进力度。

非遗文化进校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及保护创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使学生长期处在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内,对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形成积极作用,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从心底里建立起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责任感和国家复兴意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构建出区域性、主题性的校园文化特点,提升校园环境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的精粹,其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文化内涵和传承空间远比表面上的形式技艺丰富得多、深厚得多。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肢体展现的简单模仿,使其流于形式,更是要将动态的文化内核继承和发扬下去,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唐山皮影、楼子秧歌、唢呐、评剧、乐大鼓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为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写下了绚丽的一笔。

非遗进校园对于非遗传承、青少年文化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文化交流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各级政府和学校应该重视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非遗进校园应该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政府应该加强对非遗进校园的统筹规划和引导,鼓励学校将非遗文化作为课程开设,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体系。政府可以在学生寒暑假期间组织非遗文化夏令营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感受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政府还可以为非遗传承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扶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传承环境和条件。

(1)非遗进校园能够更好地起到传承、发展和保护创新作用。非遗传承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到下一代人。非遗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非遗,并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技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将非遗融入教育中,使得非遗不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陈旧文物,而是活跃在校园内的生动文化,有机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2)非遗进校园极大地促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做好文化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的主力。非遗进校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非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化对于国家、民族重要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让青少年能够亲身体验非遗艺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塑造有益价值观和美德情操,对于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3)非遗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智慧。非遗进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非遗传承和创新中,学生可以发挥创意和想象力,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价值,进一步拓宽思路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非遗进校园不仅是将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引向深入发展的一种方式,更是让更多人领略到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在不断推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携手努力,争取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有效落实,使非遗文化散发更为灿烂的光芒。非遗进校园不仅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益于发扬非遗文化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传统精神是非遗文化的精髓所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邦”“知行合一”等思想理念都包含了深刻的传统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领略到传统精神的魅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精神的实际意义。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实践中,学生可以领悟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统工艺的创新中,学生可以锻炼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非遗文化的推广中,学生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和担当精神。这些精神都是非遗文化中的传统精髓,也是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宝贵品质。

非遗进校园还能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非遗文化是这一巨大文化资源中的一分子。非遗文化涵盖了中国各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精髓,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通过非遗进校园,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和分享,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非遗进校园是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共同努力,注重非遗文化教育与实践,让非遗文化得以继承和保护,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使非遗文化真正发扬光大。

非遗进校园在保护非遗文化传承的也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价值观的提升做出贡献。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着手,深刻认识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鼓励更多的人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倡导和践行传统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那么非遗文化便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非遗是一个民族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文化根脉,历经百年乃至千年的传承,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断契合、和谐相处,智慧地实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与中小学教育有机融合,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的根本,应追根溯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今国人思维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更体现了显现着劳动人民独特的审美创造力,同时也是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内在动力。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进校园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