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色织土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3-10-24 19:11丁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26期
关键词:色织南通织物

丁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色织也叫“斑布”,它是用纱线染过颜色,然后在机器上编织出来的。南通的色织土织物是借鉴江南的地方织物,采用简易的手织机,由棉花制成的一种织物,主要分布在南通一带。有学者认为,南通的染色织锦技术是松江染色织锦以后,中国民族民间染色织锦技术中为数不多的优秀的典型,是研究民族染色织锦技术的活体样本。南通传统色织布艺虽已入选国家非遗,但受其本身因素影响,加上近代工业生产的影响,南通传统色织布艺已濒临消失的边缘。目前,关于南通色织乡土织物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历史、色彩和图案等,而忽视了乡土织物工艺的传承性。

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非遗产品的必要性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是指通过某种装置,将多种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装置,进行数据表达、传输和处理的一项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来保存非传统的文物,可以把海量的文物保存在一个小型的、不容易被外部条件破坏的文物中。数字资讯能立即传送至全球各地,没有运输成本,也没有损耗。数码资讯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大家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去了解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在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时候,主要有师徒、学校、家庭等几种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很好地对非遗进行保护,又可以使非遗得以展现,使其成为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从而使其向大众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艺术,对非遗的推广与推广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导致非遗的流失与破坏。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主管机关在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的时候,就应该要对有关的内容进行多次的核实和调查,并且要与传承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接触,这样,文化主管机关就会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假如某个地区的文化主管机关遇到了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那么当地的非遗文化很有可能会消失。另外,由于每个传承者的个体能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错误,从而导致了对非遗的精准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品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将其相关的信息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还可以保证非遗文化的原真性。

二、南通色织土布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

正如前面所说,南通地方色织工艺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有其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文章着重从南通彩纺本身出发,对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剖析。总体而言,南通地方色织布生产面临着“加工困难,织造成本高”“就业人数少”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南通地方色织布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发展的瓶颈。

(一)产品加工难度以及生产成本较高

南通地区的色织土织物,其编织技术十分繁复,某些工序需要多个人共同参与。在生产中需要使用到各种原料和设备,如:单纱,股线,绒线,捻丝,绳,机织物品,编织物品等。在纺造的时候,纺纱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要想让棉条上的纱线均匀、纤细、不会断裂,需要注意自己的手指在夹着棉条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力道,提拉的力道,摇动纺车的速度,等等。至于编织,那就是一件需要大脑的工作,丝绸是用踏板式织布机编织而成,手艺人需要全神贯注,一边编织,一边思考颜色和构图,尤其是那些繁复的提花布,更是难上加难,稍有差池,就会导致丝绸失败。一块普普通通的织品,要经过数十个步骤,一块块织品,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凝结了无数人的聪明才智。

(二)学习传统手工艺的人数不断减少

南通的传统色织布艺技艺,完全是由棉乡世代的织工们口头传授和不断创新的结果,其确切的书面记录已经很难找到了。由于上一代的纺织能人都已经上了年纪,而且都已经去世了,很多精细的手工活已经很难再重现了。然而,南通地区传统色织布艺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加之对其价值认识不够,对其未来发展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导致当地色织布艺的青壮年寥寥无几,使得当地色织布艺的传承陷入了断档状态。“艺术在人”是南通传统色织工艺现状的真实写照,而专业人才的持续流失,已成为南通传统色织工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三)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

从外表看来,南通的色织土织物属于粗制的织物,不像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常州的搜丝等纺织品工艺精湛,花纹精美,色彩艳丽,具有很强的名贵气息。它更像是一种现代生活中使用的粗纺类机织布,但是它的特点并不鲜明,辨识度也不高,而且它的制造工艺也显得有些粗糙,所以很难引起人们的购买意愿。从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民族服装的时尚与实用的观点来分析,南通地区的色织民族服装在设计与创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出现了大量的同质化现象,尽管色织民族服装仍有一些应用价值,但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伴随着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对商品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就目前而言,南通色织布业的特色、创意、品牌形象等方面而言,其附加价值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南通色织布业的传承与发展。

三、创新与集成南通地方色织布工艺的思考

要从宏观上来看,在文化上和管理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设计上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要在设计上做到创新,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南通的“土”色织造技术在历史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就像张道一先生所说的:“民间美术是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没有适应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对民间美术进行正确的指导,用科学的知识,明确的观念,行之有效的方式,让民间美术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

(一)保证产品的实用性

民俗手工业生产的初衷是为了“用”,其根本属性是民俗手工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功能,而一旦离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民俗手工业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在现阶段,南通色织乡土纺织品的革新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理,即“功能性”是指与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相匹配,与人民的生存需要相一致。南通及周边地区的观光型土纺产品之所以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最根本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功能性”的误解,这些产品还停留在过去数十年的生存状态和对“功能性”的需求上,因此必然受到了市场的“忽视”。为了使南通的土色织布向生活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对目前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和消费观念作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只注重艺术而忽视功能的做法,明显是本末倒置.从“无印良品”的例子来看,它的产品虽然简单朴素,但通常看上去并不出众,但它确实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消费品。没有繁复的设计与做工,没有过度的包装,无印良品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纯粹,就是材料与功能。无印良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根源在于其注重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具有黏性的需要。

(二)追求产品的品质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南通色织土织物的质量都很差,而且它们的形象都很差,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感觉,从它们的制作手法来看,它们都是一些没有感情的粗制滥造。有学者认为,不管是对民间美术的复制与发展,还是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在当代的服装造型中,都要尽可能地保留“原生态”的神韵与特质。南通地区的色织土织物,原来粗糙的外表,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它的纹路虽不能变化,但是它的形态之美,以及它的精致之处,都可以得到提高。《留住手艺》一书的前言中写道:“随着社会的变化,有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事物,难免要销声匿迹,也难免要有新事物产生,但仍要维持过去的时期,以‘真诚’相待。”所谓“真诚”,指的就是工匠们对完美的工作和生活的理解,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上,常常流露出一种“匠人气质”,一种重视道德和责任感,充满了对作品的细致要求,而这种要求,恰恰是目前南通的色织土织物所缺乏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突出产品的地方特色

南通被誉为“棉产之乡”“蓝染之乡”“纺织之乡”“钩针之乡”,南通的土司色织布,蓝印花布,手工印染,钩织,刺绣等民族传统技艺,具有同样的人文情怀,同样的区域特征,彼此交融,构成了南通丰富的区域特征。随着传统手工工艺的不断恢复,人们将南通蓝色印花布(蓝印花布)、钩织、刺绣、手工印染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物质和工艺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材质和多种装饰工艺的结合,使南通色织土布在外观、功能和装饰美学上都与传统形式迥异,但在内在上,仍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延续。这样,南通的色织乡纺的商品形象就会更加丰富,地域特色就会更加明显。利用南通当地及周围区域的工业特征,把南通的色织土(色织土布)与家纺、布艺、家具、灯饰、服装、饰品、绿化盆景、日用品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新理念,从而产生一种产业集聚的效应,带动各行各业的协同发展。

(四)坚持品牌战略

创意运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南通色织土的开发利用,必须在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使其符合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目前推行的“非遗业”旅游业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非遗业的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存下来的非遗业具有某种消极作用,无法实现对市场的引导和可持续发展。南通色织土织品与目前工业产品相比,尚无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其所承载的是中国数千年的农耕与编织文化,其外在特征与内在价值,不是现在的机器织品可以模仿的。此外,南通的土色织布(色织土布)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潜力。

比如,在文化层面上,南通传统色织土布的编织工艺,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的承载。从经济效益上讲,南通地区的色织乡土织物是由纯天然的手工编织而成,其特有的产品形式和所携带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从实用性的观点来看,南通的色织土织物是一种曾经为百姓所用的织物,它本身就是一种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去的自然现象。

为此,我们要以品牌引导战略,以优秀的品牌文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方式,并以创意的设计思想,来加快南通土色织布工业的发展。

四、南通色织土布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

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所以,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对非遗文化信息进行存贮、整合和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视频、图像和音频等手段,将非遗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为我国的非遗信息资源提供更加完整和准确的信息支持。

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的档案资源的存储,比如图片、手稿、录像和音乐等。相对于传统的储存方式,数字储存方式更具保存效应,能使非遗文化更完整、更全面地保存与继承。在保护的同时,可以将非物质遗产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加工,将其转化为视觉上的“虚拟”产品;也可以采用3D动画等相关技术来再现非遗文化,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承中出现的失真、损坏等问题。此外,借助资讯科技,可以透过多种媒介来传递和继承,在确保其完整和全面的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地将其推广到更广的领域。

(二)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化平台

对此,不仅要有国家有关部门的责任,还要有广大群众的参与。许多地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其重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本民族的非遗文化认识不够透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对非遗文化的宣传进行更多的拓展,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宣传。

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地方非遗文化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对地方非遗文化以及它的价值进行认知和了解,进而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五、结语

南通的色织乡地布(色织土布)是一项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意义。南通地方色织布工艺在传统工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传统工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目前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非遗项目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而数字化存储与传播等方式的创新,对数字化存储与传播产生了影响。运用数码技术开展非遗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保证其完整与客观,防止其破坏与失真,无论数码技术如何革新,都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实现对其的有效保护。

猜你喜欢
色织南通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色织氨纶弹力布》新旧标准差异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又访兰考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色织面料的开发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