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琨
在人类社会中,农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繁衍提供必要的生存资源。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实践积累,农业成为文明繁荣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过程中,不同农业文明的交流互鉴顺应了历史潮流。中华农业文明历史悠久、造诣深厚,不同历史时期对其他农业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在史实梳理、文献发掘基础上,着力探讨美国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中国元素。
中华农业文明始于公元前10000 年至公元前8000 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以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被世人称为“稻粮文明”。1胡火金:《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农业考古》2003 年第3 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农业技术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社会分工开始细化,农业贸易和商品市场出现,农业生产向市场化转变。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2赖功欧、郭东:《钱穆对中国农业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农业考古》2005 年第3 期。宋代时期,农业水平取得显著进步,采用比较科学的耕作技术和水利管理措施,农业产量和农业水平大幅提升。明清时期,社会发展为农业技术改进提供了更加有利条件。3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中国农史》2014 年第1 期。近代以来,受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影响,农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
中国农业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原始农耕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活动开始出现,多点多层次农业文明同步演进。4王玉华:《制度、技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当代经济研究》2000 年第11 期。二是封建社会时期,农业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要模式,农耕器具、种植技术、作物驯化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农具的发明创造,尤其是铁器,使耕种水平迅速提升,农业经济实现重大发展。三是近代农业时期。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西方列强运用军事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西学东渐使中国人拓宽了视野,关注引进欧美国家农业科技和化肥技术,采用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社会化试点。四是现代农业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确立了制度前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科技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扶持和保护。5蒋永穆、卢洋、张晓磊:《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8 期。
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和文化价值来分析,中华农业文明与其他农业文明有明显的不同,反映出先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首先,中国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耕作,以稻粮种植为主。运用多种农业生产工具,例如锄头、耙子和犁等,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6李根蟠:《中国农业史上的“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 年第1 期。其次,中国传统农业采用小农经济模式。农民通过家庭耕织经营维持生计,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实现自给自足;农民在种植不同作物同时,还饲养各种家畜,农业生产灵活多变,以减少受灾风险;实施佃农制度,农民租赁地主土地耕种,促使农业分工更加细致。再次,中国传统农业注重节约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农民普遍采用休耕、轮作、间作等方式,保持土地肥力,避免过度开垦和地力下降;加强水土保持,重视水利灌溉,充分发展了沟渠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1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重视防灾减灾,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灾荒,包括种植备荒粮、建立常平仓制度等。最后,中国传统农业孕育了独特的理论与文化。例如“三才”理论核心思想是协调和平衡天、地、人三个方面因素,这是中国古代农民对自然生态的观念反映。2李根蟠:《农业实践与“三才”理论的形成》,《农业考古》1997 年第1 期。先人根据农业节气制定出种植与收割时间表,这是一种根据太阳运行轨迹和地球公转周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指导理论。农业节气包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古代农民生产劳动的主要组织形式。3付娟:《二十四节气研究综述》,《古今农业》2018 年第1 期。此外,中国农民经常共同参与农事活动,例如播种、除草和收割庄稼等。这些集体劳动为他们提供了社交机会,培养出团结互助、乐观向上和重视家庭和谐的群体性格。4徐杰舜:《人类学视野中的农民——兼及费孝通论中国农民的人文性格》,《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3 期。
美国农业发展经历手工劳动到机械化、自给自足到大规模生产、农民自耕到企业化经营等阶段,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之一。其整体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种植园经济时期(17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中叶),首批欧洲移民在南部地区种植棉花、烟草和甘蔗等作物,为美国南方农业奠定了基础。二是西进运动时期(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随着新大陆人口激增以及向西部领土扩张,美国农业向粮食生产为主转变,农具农机技术持续更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三是农业机械化时期(20 世纪初至20 世纪中叶),农业机械大面积应用使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农业工业化逐步形成,同时引发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四是现代农业时期(20 世纪中叶至今),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例如精准农业、遗传工程、基因编辑、农业机器人等,使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前所未有高度。5黄俊:《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启发与借鉴》,《农业科技管理》2011 年第3 期。美国现代农业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问题,并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美国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伴随着技术、政治和社会变化,不断追求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与中国农业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农业拥有比较优势和向现代化转型顺畅的特点,农业生产优势主要源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生产方式。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利资源、适宜的多种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为美国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优势;除传统的粮食、棉花、牲畜之外,还发展了水果、蔬菜、种植园艺等多领域,并积极开发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这些优势使美国农业在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的高效率程度与科技创新、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作物育种和农业机械化方面,美国始终保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研发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程度相当高,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使得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农业部门将大量资金、要素资源投入到农业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中,包括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气象预测、农药化肥使用等领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高效生产进程。20 世纪末,美国农业逐步由传统的家庭农场向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转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更高,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控制着大部分农业生产,传统的家庭农场逐渐式微。各州农民根据本土条件对生产对象进行适应性改良,历史性形成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业带,农业生产进入高度专业化阶段,个体农民和农业企业通常从事某一种或几种农业生产,这种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1刘志扬:《美国农业专业化的发展成因与启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年第3 期。美国政府长期坚持农业保护主义,通过一系列政策干预和保障措施来确保农业稳定发展,长期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补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这些政府行为有助于保证农民的权益,激发他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竞争优势。2Frederick Steiner,The Evolution of Feder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vol.4,no.4,1998,pp.349-363.此外,美国政府还坚持市场导向和出口导向,将大多数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联邦政府为农产品出口提供财政支持。农业贸易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扩大贸易美国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经济资源,但同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商业风险。
中华农业文明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建国至今仅247 年,在不同发展时期直接或间接学习借鉴中国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大量引进中国驯化的农作物品种,对美国农业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效应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约9000 年前,中国先人已经开始种植和驯化一些野生植物,逐渐积累了成熟的耕种经验和数量可观的农作物品种。这些技术经验和种质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先后传入“新大陆”。
1.中国驯化的粮食作物逐渐被美国人接受
1685 年,美国(尚处英属殖民地时期)已经开始引进亚洲水稻作物。3G.S.Khush,Origin,Dispersal,Cultivation and Variation of Rice,Plant Molecular Biology,vol.35,no.1-2,1997,pp.25-34.19 世纪末,水稻在美国南部地区种植,并逐渐成为当地主要农作物,而大规模稻作种植始于20 世纪初。4盛锦山:《美国的水稻生产和研究》,《世界农业》1997 年第6 期。这个时期,不同的中国稻作传入美国,包括水(旱)稻、糯米、香米和黑米等品种。美国在亚洲采集的稻作种质资源主要来自中国和日本,以长粒稻、短粒稻为主。中国的香米、黑米和糯米等特殊稻种传入美国时,并未引起大多数人关注,数十年后随着人口增加和民众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出现,这些特殊稻种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成为人们喜爱的健康食物,作物产量持续增加。1刘琨、李群:《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活动研究(1908—1924)》,《中国农史》2015 年第6 期。玉米原产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哥伦布“大交换”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各地进行改良培育。20 世纪中期,美国引进中国地方玉米品种,例如“白玉米”“八棱玉米”,2Nelson Klose,America’s Crop Heritage; The History of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Ames:Iowa State College Press,1950,pp.137-139.这些品种的多个性状指标表现优秀。
小米(又称粟)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起源于中国,种植历史悠久。20 世纪初,小米被引入美国时,主要用途是饲料和糖化剂,但由于营养价值高、生长适应性强,逐渐成为主粮作物之一。3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小麦在中国也有数千年种植历史,中国麦种在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表现良好。20 世纪初,美国选择性引进中国小麦品种,以增加作物品种的数量和产量,满足各州农业生产的种质需求。1955—1956 年,美国农业部引进中国两个系列的优良麦种,即“秦皇岛”和“辽宁”,分别种植在美国北部干旱地区和中部湿润地区,促进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4H.L.Shands et al.,Use of Plant Introductions in Cultivar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Madison,Wis.,USA: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91.中国粮食作物在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当地民众主食类型,也推动了两国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2.中国蔬菜品种在美国民众食谱中被普及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辅食种类十分有限,仅有南瓜、菜豆、豌豆和野生水果。世界各地移民前往“新大陆”时,携带了种类丰富的蔬菜种子,中国蔬菜进入美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移民自发带入阶段,19 世纪下半叶,中国移民前往美国谋生时随身携带了蔬菜种子,诸如白菜、豆角等大众品种,或者通过亲友邮寄一些种子。5刘琨:《美国在华蔬菜作物引种活动研究》,《农业考古》2016 年第3 期。第二阶段是美国农业部派遣植物猎人采集阶段,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美国农业部派遣Frank N.Meyer、Joseph F.Rock、Ralph E.Smith 等植物猎人和探险家前往中国,采集了青江菜、芥菜、冬瓜、四季豆、大葱、洋葱、茶树菇、芦笋、丝瓜、豌豆、茄子、莴笋等大批蔬菜作物种子。6刘琨、李群:《弗兰克•迈耶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安徽史学》2017 年第2 期。第三阶段是作物育种专家引入阶段,20 世纪30—50 年代,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更多的中国蔬菜被引入美国。这些蔬菜作物基本通过正式渠道获取,例如美国农业部与中国合作的国际种子交换计划等。7林学正:《美国植物引种体系与引种对其农业之贡献》,《种子及种苗遗传资源之引种、保存、记录及利用研计会专集》(中国台湾),1982 年。中国蔬菜促进了美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丰富了当地的膳食文化,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辅食种类,也提高了他们的餐饮品质。
3.中国水果为美国大众提供多样化营养选择
中国果树在美国种植的最早记录是1784 年,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个人庄园中种植数十棵中国梨树,这些品种是驻华大使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从中国引进的。19世纪美国文献记载,1816 年,美国植物学家纳撒尼尔•瓦利奇(Nathaniel Wallich)引种一批中国果树,其中包括苹果树和梨树等,这些水果在当时的美国十分罕见。随着中美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加,更多中国水果品种进入美国市场。1K Thothathri and R.K.Basak,Nathaniel Wallich (1786-1854)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Botany of India and Neighbouring Countries,Nelumbo,vol.31,no.1-4,1989,pp.1-27.水果作物引入方式与其他作物类似,早期通过移民携带方式,后来以植物猎人、育种专家采集引种为主。中国水果作物传入美国是分散的、逐步的,不同的作物品种具体哪一年、由谁传入美国,需要进行详细考证。根据文献记载和学术梳理,19 世纪传入美国的中国水果有梨、荔枝、枇杷、杏子、无花果、桃子、甜橙、红枣、桔子、橄榄、柿子、樱桃、李子、柑橘、甜瓜等,20 世纪传入美国的品种有桂圆、猕猴桃、柚子、毛桃、枸杞、无花果、龙眼、黄皮果等。这些中国果树通过美国育种专家培育改良,在美国多个州大范围种植,促进了美国果树产业快速发展,也丰富了美国的食品文化。
4.中国经济作物助力美国农业产业多元化
20 世纪初,美国有计划引进多个中国经济作物,诸如大豆、茶叶、竹子、棉花和桑蚕等,这些经济作物拓展了美国农业产业范围,为民众提供了更多食材和生活用品,也对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刘琨:《近代美国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农业考古》2015 年第4 期。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传统的经济作物,19 世纪末传入美国,逐渐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大豆制品及其衍生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和工业制品等领域。3石慧:《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年。随着美国人对大豆营养价值、利用价值的认识逐渐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中国茶叶有5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18 世纪末传入美国,当时的种植面积虽然不大,但消费者的需求量巨大。1773 年“波士顿茶党事件”后,英国茶叶式微,中国茶叶逐渐成为新宠,绿茶、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都受到美国人青睐,成为一种时尚饮品,为美国商人创造了新市场。4王建荣、冯卫英:《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茶的传播》,《农业考古》2014 年第2 期。当时由于地理条件不利、缺乏种植技术、运输储存困难以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茶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美国茶叶产业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复苏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美国茶叶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竹子是中国传统经济作物之一,20 世纪初,中国竹子传入到美国,主要应用于园林景观和建筑等领域。19 世纪末,中国棉花品种进入美国市场。1898 年,美国农业部派遣植物学家托马斯•卡尼(Thomas H.Kearney)到中国考察棉花作物,并采集一批中国棉花种子,这些种子丰富了美国棉花种植业种质资源。1Edward H.Glade et al.,Th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Ed.Washington,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1996.18 世纪初,中国桑蚕被引入美国,用来培育当地的丝绸产业,这个计划未能成功,但桑树种植在美国得到推广,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植物。
19 世纪初,中国农业技术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给予极大关注,并从中借鉴了耕作、灌溉和施肥等各种技术。
1.中国传统耕作技术增加了美国农业驱动力
20 世纪以来,美国农业机械化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获得诸多借鉴。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农业生产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耕作效率比较低。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已广泛使用犁、耙、锄、曲轴、风车等农具。19 世纪初,美国开始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仿制多种农业生产工具,例如梯田绕耕机等,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Darwin P.Kelsey,Farming in the New Nation: Interpreting American Agriculture, 1790-1840,Conference Proceeding,Washington: Agricultural History Society,1972.中国传统精耕细作技术,即“秧田耕作法”“深翻耕作法”,对美国农业的作物栽培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水稻栽培技术和种植移栽技术对美国农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中国传统灌溉技术提高了美国的农业效率
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拥有丰富的灌溉经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灌溉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旱田灌溉”技术是中国南部、西南部地区农业生产实践的历史总结。3张芳:《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农史》2004 年第1 期。这一技术可以使作物在土地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水分和营养状况,从而保障农业产量。美国农业专家对中国灌溉技术进行过深入研究,理解并掌握了灌溉系统的基本原理。19 世纪末,中国传统农业灌溉技术传入美国,应用在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和科罗拉多州等比较干旱地区。通过建造类似中国“旱田灌溉”系统的水利设施,美国农民也能够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生产出更多农产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4闫建华、曾嵘:《美国西部沙漠书写的历史流变》,《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1 期。中国传统灌溉技术在美国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当地的专家不断改进灌溉系统的设计和运作方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近些年,中国在农业灌溉领域持续创新,吸引了美国专家的关注,例如新型地下灌溉技术、太阳能水泵等。5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农业工程学报》2004 年第1 期。这些技术也为美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灌溉选择和技术参考。
3.中国有机农业技术启发了美国的农业转型
在有机农业方面,中华农业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历史经验为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启示。6Cheng Xu et al.,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World development,vol.20,no.8,1992,pp.1127-1144.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十分注重土壤肥力的保护与恢复,普遍采用轮作休耕、绿肥种植、有机肥料等方法保持地力,并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料,这种有机农业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1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0 年第1 期。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中国的有机肥料生产技术传入美国,被用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产转型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农民不断探索适应区域种植环境的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培育出兼容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和棉花改良品种,同时引进新的域外农作物品种。2张森、郭占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年第6 期。这些生产实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推动了中国作物育种栽培多样化。20 世纪初,中国杂交水稻和抗病棉花新品种对全球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的单产,缓解了人口激增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被人们誉为“绿色革命”。抗病棉花新品种则为全球棉花产业带来新变革,极大减轻了棉花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汪若海、喻树迅:《中国棉花科技的20 世纪十大进展和21 世纪十项课题》,《中国棉花》2001 年第9 期。中国农业创新实践为美国农业专家提供了有益启示,促使他们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作物单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些年,中国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猎禁渔等,这些措施也得到美国专家高度关注。4王军、应凌霄、钟莉娜:《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自然资源学报》2020 年第1 期。他们尝试借鉴中国治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中。
中华农业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经典农业理论,诸如“天人合一”“三才”“三宜”等。在中国历代编撰的农学经典著作中,“三才”理论是重要的立论依据,尤其强调“人道”“天道”“地道”的内在统一。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高度重视中国农业理论,将其精华内容作为国家农业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1.采纳“人道”理念使美国农民利益得到重点关注
中国传统农业注重人的技术、智慧、道德品质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强调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以人为本的农业生产模式。5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地理研究》2007 年第3 期。这些“人道”理念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了诸多启示,使其在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高度关注农民权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受此影响的美国农业企业也注重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鼓励农民尝试新种植技术和创新劳动方式,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古代农民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注重公共事务和集体利益,例如共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等,养成勤俭持家、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等农业伦理,6邱仁宗:《农业伦理学的兴起》,《伦理学研究》2015 年第1 期。共同维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农业体系可持续发展。这一历史经验对于美国农村社会和公共事务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合作农场模式和合作社制度中。中国传统农业体系积累了成熟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诸如《天工开物》《农桑辑要》《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农学典籍的编纂与传播,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部分中国农业经典著作传入美国,为当地农民获取农业知识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美国农业专家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启示,促进了美国农业加速发展。1孔令翠、刘芹利:《中国农学典籍译介梳理与简析》,《当代外语研究》2019 年第4 期。
2.借鉴“天道”理念为美国农业改革提供参考方向
中国古代农民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他们认为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农业丰收和身体健康。2李根蟠:《农业实践与“三才”理论的形成》,《农业考古》1997 年第1 期。因此,先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研究自然规律,积极探索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法,通过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培育出大批适应性强、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并探索出相应的栽培技术。20 世纪初,美国农业生产发生比较严重的问题,诸如土壤退化、农业水资源短缺等。为解决这些棘手的农业问题,美国农业科学家寻求借鉴“三才”理论中的“天道”理念,引导农业生产要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鼓励农民探索新作物品种和新种植方式;政府主导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采用合理灌溉、水土保持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并将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等理念纳入农业改革范畴;在农业政策制定方面,美国涉农法律法规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创新和农业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据。3Susan A Schneider,Food,Farming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s on U.S.Agricultural Production,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3.
3.参考“地道”理念为美国高效利用土地提供指南
中国古代农民注重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保持土壤肥力与养分平衡。在土地肥沃地区,广泛采用轮作制度和精耕细作技术;在土地贫瘠地区,则采用农牧结合、稻鱼共生等方式,使土地得以长期利用并保持地力不衰。中国的轮作休耕制度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农民将田地分成若干小块轮流耕种,或让土地休耕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养分和营养结构。4杨庆媛、陈展图、信桂新等:《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当前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考》,《西部论坛》2018 年第2 期。这种耕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土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减少病虫害发生,也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动负担。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美国农业科学家尝试借鉴中国“三才”理论中的“地道”理念,开始研究土壤科学、土地保持以及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以探索适应不同土壤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品种。例如在土地贫瘠地区,采用化肥和农药等现代技术提高作物产量,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创新土地管理和保护措施,利用保持植被、旋耕技术、种植防风林等方式,减少土地的侵蚀和退化。5龙花楼、李秀彬:《美国土地资源政策演变及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00 年第3 期。此外,中国传统耕作制度有“三级田”“六级田”之分,即按不同高度和坡度将田地分为不同级别,每个级别地块上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1郭文韬:《中国古代土壤耕作制度的再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2 期。这种耕作制度为美国农业带来一定的启示,美国农民在山区和丘陵地带采用类似方法,将田地分级后种植不同作物,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避免了水土流失。
文明互鉴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中华农业文明与美国农业发展历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既产生相互影响,又出现持续融合的趋势,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顺应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两国未来农业合作的前提条件。
中华农业文明和美国农业发展都拥有复杂的历程,两个农业文明既有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有冲突、摩擦和排斥,这些复杂的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有所不同。中华农业文明由于历史积淀深厚,对美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影响,例如农耕制度、生产技术和农业文化等,部分精华理念和实践经验被美国农业专家陆续借鉴,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政策法规制定中。20 世纪以来,美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模式广泛应用,对中国传统农业观念提出挑战。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农业生产面临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亟需借鉴美国农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复杂背景下,中美两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探索全方位农业合作的可能路径,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同农业文明的文化冲突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中包括价值观、传统习惯、社会制度和技术水平等。例如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家庭经营、自给自足、生产生活一体化;而美国农业强调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市场化运作。这些差异在农业生产模式、生产耕作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十分明显,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冲突。此外,中美两国在农业发展方向、经济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双方的农业合作和技术交流产生一定的限制。例如中国政府注重保护个体农户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美国政府倾向于支持大规模商业化农业。农业文化的矛盾冲突可以通过协调与合作来缓解或解决,两国应该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前提下,加强理解与沟通,共同减少矛盾冲突的产生。通过农业领域的相互借鉴,吸纳对方的历史经验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农业文化的差异性也为人类文明多元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存与交融。
农业是世界各国的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加强合作,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全球供给,推动世界农业产业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增加农产品供应和消费市场升级,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从而推动全球贸易市场的稳定发展。双方在农业领域的紧密合作,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农业科技研发、种质资源、畜牧和渔业等领域,中美两国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交流合作双方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同推动世界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中美两国有足够的条件以农业项目为重要抓手,开展密切的国际合作。“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双方在农业领域通过坚定的合作意愿和共同努力,必将推动世界经济形势向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