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国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其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 主要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丁型病毒性肝炎(丁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五型,是均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急慢性传染病,是人类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其中乙肝和丙肝发病、死亡人数占全部病毒性肝炎比例较高。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 是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为主的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急慢性传染病, 在国内及全世界范围都引起过广泛流行, 也是严重威胁公众安全重大传染病之一。在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报告中, 病毒性肝炎是报告病例数较多的一种传染病,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均居乙类传染病前二位。2016 年第69 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到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随着我国乙肝疫苗的大批量生产,逐渐能够满足广大人群接种疫苗的需求量, 预防接种是防控乙肝最有效的手段, 利用疫苗接种这一有力武器, 在目标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和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尤其是国家已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免疫规划程序, 近年来又广泛开展了母婴阻断技术, 从源头上遏制了乙肝病毒感染, 做到了预防的关口前移, 患者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主动接受并坚持科学规范的治疗, 真正放下思想包袱, 乙肝可预防、可治疗。抗击乙肝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任务, 而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力量, 多部门协助, 形成合力共同抗击乙肝这一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做到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 全面落实“一加大、五加强、一落实”七项重点工作任务, 最大程度限制乙肝新发感染。同时, 继续实施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措施, 形成以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率为主到的综合防控策略, 落实乙肝患者的积极治疗和强化患者管理, 广泛开展乙肝防控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 达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乙肝疾病负担重, 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及时、规范地抗病毒治疗, 可以减少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死亡的发生, 也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播。目前, 大部分省份尚未将抗乙肝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目录。由于治疗费用比较昂贵, 且治疗周期较长(乙肝需终生治疗), 患者常因无法承受高昂的治疗费用而不能接受或坚持抗病毒治疗。如对乙肝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 既可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直接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治疗率和依从性;同时可避免由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发生, 从而减轻国家整体医疗卫生资源负担。
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力度, 从根本上消除乙肝的传播风险和暴发流行因素。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和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2020 年来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已降至2.67/10 万。
2021 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 乙肝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甲乙类传染病中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社会经济负担较重, 乙肝防制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本研究分析2011~2021 年吉林省双辽市乙肝发病情况,为完善乙肝监测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资料来源 吉林省双辽市乙肝病例资料和人口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收集审核状态为终审卡, 现住址为吉林省双辽市, 发病日期为2011 年1 月1 日~2021 年12 月31 日的实验室诊断乙肝病例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WS299-2008《乙肝诊断》[2]。描述性分析2011~2021 年吉林省双辽市乙肝发病趋势、年龄分布和变化趋势、职业分布以及地区分布。年递降率=[1-(p2021/p2011)1/11]×100%, p2021 和p2011 指当年的发病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 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乙肝发病概况 2011~2021 年双辽市累计报告乙肝2410 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36/10 万。
2.2 乙肝发病趋势 2011~2021 年分别报告乙肝131、168、213、325、403、234、229、242、197、120、148 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1.13/10 万、39.68/10 万、50.19/10 万、76.19/10 万、94.44/10 万、54.79/10 万、55.24/10 万、58.20/10 万、48.06/10 万、29.28/10 万、46.58/10 万,总体呈下降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86.786, P<0.05), 年递降率为3.71%。
2.3 乙肝发病人群年龄分布情况 ≤14 岁人群占比最低, 为0.33%(8/2410);15~29 岁、30~44 岁、45~59 岁人群分别占17.34%(418/2410)、29.63%(714/2410)、34.44%(830/2410), 呈上升趋势, 其中45~59 岁为高发人群;60~74 岁、≥75 岁人群分别占16.39%(395/2410)、1.87%(45/2410), 呈下降趋势。
2.4 乙肝发病人群职业分布情况 报告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1662 例, 占68.96%;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15 例, 占8.92%;离退休人员67 例, 占2.78%;其他466 例, 占19.34%。
2.5 不同地区乙肝发病情况 2011~2021 年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茂林镇、双山镇和卧虎镇, 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46/10 万、55.28/10 万和54.47/10 万。郑家屯街、辽南街、辽北街、辽东街、兴隆镇、东明镇、柳条乡、新立乡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1.33/10万、49.82/10万、48.73/10万、35.43/10万、34.75/10万、32.36/10万、31.47/10万、28.76/10万, 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1~2021 年吉林省双辽市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36/10 万, 高于2011~2021 年吉林省(25.40/10万)[1],低于2011~2021 年全国(69.25/10万)[1]。2011~2021 年吉林省双辽市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3.36/10 万,呈下降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86.786,P<0.05), 年递降率为3.71%, 显示吉林省双辽市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防治效果。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方式为通过中国疾病疫情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属于被动监测, 存在一定的漏报现象, 报告发病与实际发病真实情况存在一定误差[3]。
35~60 岁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最高, 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社会活动范围广和自身免疫力逐年出现下降趋势, 增加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在携带乙肝病毒状态下增加了发病风险[4]。20~35 岁人群乙肝发病率呈现一定高峰状态, 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学习、工作压力较大、社会活动空间广泛、接触环境复杂有一定相关性[4]。在农民职业人群中, 乙肝报告发病数也呈现一定的高发态势, 可能与该人群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关[5]。
2011~2021 年中国疾病疫情控制信息系统显示发病率位居前三的乡镇分别为茂林镇、双山镇和卧虎镇,可能与茂林镇、双山镇和卧虎镇经济欠发达, 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有关[6]。此外, 有研究显示家庭聚集性也是造成乙肝局部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7]。
乙肝的预防综合防治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人群。经流行病学史、肝功检测异常、临床诊断和实验室“两对半”检测, 实验室诊断为乙肝病例, 责任报告人在24 h 内通过中国疾病疫情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医疗机构或所在社区要采取相应的隔离管控措施, 患者可以住院隔离治疗, 也可以居家隔离治疗, 按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乙肝患者隔离时限, 已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改善为主进行判断。
2011~2021 年吉林省双辽市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较低, 且呈下降趋势, 表明双辽市乙肝防制工作初步显示成效。应针对35~60 岁人群, 尤其是重点地区、重点职业人群, 特别是发病人群占比较高的农民群体,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乙肝主动筛查[8], 降低传播风险水平。由于部分地区是乙肝感染的高发区, 无症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较多, 又不宜盲目的在人群中广泛开展HBsAg 筛查, 故控制HBsAg 携带者相对较为困难, 应加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加强行业卫生, 注意个人经期卫生, 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 传染给他人[9]。HBsAg 携带者不能献血, 不能从事炊事员、保育员等特殊职业。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预防措施。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接种, 尤其是新生儿, 需要尽早进行接种。另外跟乙肝病毒感染者有亲密接触、从事医疗工作、同性恋、从事餐饮行业的人群都需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而且还需要定期进行抗体检查[10-14]。尤其是茂林镇、双山镇和卧虎镇等高疫情地区仍需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加强应对, 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