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烨,辛 璐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当你在看民族舞蹈的时候在想些什么?风格多样的舞姿、戏剧感的情绪、图腾式的服装、生活化的道具……这些引人注意的关注点恰恰反映了在当今快节奏的信息碎片化时代中,人们总是会更关注新颖的、外在的、具象的事物,观看一个民族的舞蹈作品的外部呈现固然重要,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时代背景才是作品得以创作、传承、发展的基石,地域性民族文化与风格性肢体动作同样需要被重视。当我们回归民间舞蹈语汇本身,便不难发现它既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源与根,也见证了在时代浪潮中更新迭代的文化观念。因此作为舞蹈行业的从业者,笔者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非常丰富,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修课程就是有效传播途径之一,从相关课程引入市场,到供不应求的部分课程名额,这不仅体现出该类课程庞大的受众群体,更是在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传达的正向价值。
艺术类教育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下得到推广,舞蹈类课程也随之传播与发展。笔者在走访与调查中发现,舞蹈相关的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开设数量在逐年递增。各地的民间传承人以及高校教师下到各地开设的大师班、学术性讲座、学术论坛等课程备受听众好评。许多一、二线城市每年都会请舞蹈方向专家、教授以及优秀舞者、编导进行短期的研修课程培训,使更多人接触到高质量的舞蹈课堂。各省市的群众艺术馆也对民间舞蹈文化愈发重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中国民间舞蹈研修班是传播民间舞蹈的高效途径,这样的研修活动既能提高舞蹈教学质量,也能弘扬与传播我国民族文化,是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所在。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人才。国内各地也纷纷响应此政策,如沈阳音乐学院在2021 年举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秧歌、高跷秧歌研修研习培训”活动,正是沈阳音乐学院积极响应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人才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贯彻落实文化部、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重要举措。学院请来辽宁省内40 名非遗传承者与民间艺术家完成为期一个月的研修研习培训。这次活动也正是以发展家乡民间舞蹈文化为出发点,将东北秧歌、高跷秧歌这些关东民间文化瑰宝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样的活动不仅承载了老一辈艺术家、传承人的传承精神,更鼓励着新生代舞蹈从业者精进自身技艺。
我国的民间舞蹈研修班课程模式比较单一,从时间设置来看,多数为短期课程,开设课程时段一般为寒假、暑假或者法定节假日,这样的时间选择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教员和学员的空闲时间,也为异地学员提供了充足的往返时间。一般将课程教学设置为3-5 天,每天的学习时间分为上午与下午两大块,平均每天授课六小时左右,在课程期间学员们能学习六到八个组合(其组合数量可根据难度与时间进行调整)。
对比国内部分民间舞蹈研修班的课程安排不难发现,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的动作语汇以及风格动律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它们像人的血液与灵魂,赋予人充盈的思想和无限的生机。因此,课程内容中的组合包含民间舞蹈元素中最基本的手位、步伐以及动律组合,还有该民族的风格性、综合性组合,具体组合内容也会根据上课学员的情况调整。如在2022 年8 月,舞影佳创团队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丛帅帅老师开设藏族研修舞蹈课程,具体课程内容有藏族舞蹈综合形态及动律分析、颤动律训练性组合、果谐风格性组合、堆谐风格性组合、囊玛风格性组合、甘孜踢踏风格性组合、《喜马拉雅·热》七个部分。这套课程综合性较强,藏族的不同风格性训练组合占据比例更大,其课程核心在于提升学员们的表现能力与对藏族舞蹈的掌控力。
从民间舞蹈研修课程的人数设置来看,各地的研修班并不固定,一般在30 人左右,这样的人数限制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促进学员和学员之间、学员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最大程度地保证课程的质量。
我国创办民族民间舞蹈研修班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不仅能提升舞蹈工作者的实践水平与自身素质,还可以推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在报名该课程的学员中,艺术类院校教师及学生比例较高。因此,我国创办民族民间舞蹈研修班最直观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整体学科教学质量,培养舞蹈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在研修课程中,高校教师到各地授课的模式为各地舞蹈类从业者与国内顶尖水平的民间舞蹈教师创造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学员能通过组合内容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舞蹈质感,在舞蹈表现中从外在的动作轨迹到内在的律动感知、从个体的细节处理到整体的形态呈现产生相应的转变。而课程的学员中也有部分从事民间舞蹈教学的教员,她们不仅能在课程中提升专业水平,还能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接纳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授课方式,融合自身的课程特色,丰富、提升整体的授课质量。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研修班的优势在于高质量的舞蹈教学,“老师教”与“学生学”二者缺一不可,研修研习培训可以为舞蹈类专业院校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而教育方式与内容的不断优化正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手段。
时代更迭,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多元性给予了舞蹈艺术发展无限空间。纵观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程,民族民间舞蹈研修班对推动不同地域艺术工作者交流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中国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以“寻根”的方式汲取灵感,而这类研修课邀请的专家学者是优秀的传播者、建设者,有了优秀、正向的传播者、建设者才能使大众对传统文化价值产生正向认知。
参加课程的学员人群,无论是从年龄方面还是专业水平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课程结构看,大部分承办机构并没有区分这一部分,这导致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体的上课质量。作为研修性课程,其核心作用是使人受益最大化,而这样没有经过细化调整的课程内容恰恰与之相悖。
不同年龄层段接受的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内舞蹈艺术类的中专院校与本科大学在教材上就有着本质区别,中专院校教材中依据孩子的年龄而循序渐进地设置内容。因此,不是所有组合都适合各年龄层段的学员去学习,年龄较小的学员没有办法深层次地理解与掌握一些风格性较强的舞蹈,而年龄较大的学员在学习一些跳跃性、旋转性等技术、体能要求较高的训练组合时会显得有些许吃力,这是课程设置不完善的后果,但这种不完善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需要调整与细化上课人群,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在师资选择方面,当下各地民间舞蹈研修班一般都会邀请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艺术类学府的知名教师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一般以校内教材为依据。这些专家老师的课堂固然出色,但想要提升与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我们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民族原生性的动作与形态,长期的刻板式教学会使部分舞蹈风格中的独特韵味渐渐流失。
笔者认为部分当地民间舞蹈传承人也可以成为民间舞蹈研修课的教师后备力量,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来看,我国艺术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原生性中国民间舞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舞蹈的原生性是高校民间舞教师与民间舞蹈传承人最大的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舞蹈中蕴含的原生态。所谓原生态是指起源于民族民间、流传于民族民间、原汁原味、没有经过异化改造的舞蹈。正是因为当今高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是从原生性民间舞蹈中提炼而成的,而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中也体现出民间舞蹈美化后的发展与传承。
因此在课程中,教员们能在学习中融入不同的教学体会,带入课堂并使其更加灵动新颖,受教者会发现其内容已不再是院校课堂中、舞台上被层层加工、不断美化的动作,而是回归舞蹈本身,帮助大众更真实地了解民间舞蹈的魅力,进而驱动各个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强有力的支撑,那些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无不是通过古人的书籍记载、口口相传才得以流传至今。当今的艺术工作者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时会发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研究民间舞蹈的基础。然而在我国的民间舞蹈研修课程中,只有极少数课程加入了关于该民族文化的讲座内容,剩下的研修课程只有实践课,这导致很多学员领略了动作的表象,却不知道民间舞蹈的很多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元素,这些元素与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劳动生产、习俗节日息息相关。所以当舞蹈的文化底蕴逐渐消散,动作就变成了可以任意解构、组合的元素,也不再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更无法令人产生民族认同感。
民间舞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理论与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如何在保留传统民间舞蹈内涵的同时,充分开发和创新民间舞蹈形式,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当代舞蹈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民间舞蹈的社会文化价值,在中国民间舞蹈研修课中增加关于研修民族舞蹈的理论性知识、学术性讲座及影像化材料等,打造更具综合性和生动性的课程。因此,在中国民间舞蹈研修班中加强理论课程的建设会在无形中传承原生艺术价值,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生生不息。
从中国各地的中国民间舞蹈研修班来看,这类活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播发展的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不同地区举办的相关课程培训也有着强烈、积极的反响。这也论证了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对舞蹈艺术文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教师对自身课程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是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景象。笔者希望创办中国民间舞蹈研修班的相关项目可以一直延续,使民间舞蹈文化被弘扬、被传播,民间舞蹈语汇更丰富、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