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军 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关爱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把加强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重点内容,需要部门联动协调,上下齐心合力,真正让学校紧下来、家庭做起来、社会动起来,让学生在优质环境中健康成长。
表象性和潜在性问题比较突出。源于利益驱动,少数不法商家(店主)无视市场运营规则,昧着良心赚着有损学生“健康”的钱。特别是学校周边的小商店、小摊贩、小吃店,以及歌厅、舞厅、网络游戏厅、台球厅等场所,明面上宣称禁止向未成年学生出售违禁商品或场所不对学生“开放”来“应付”部门检查,暗地里与学生“单线对接”搞“营销”,甚至为学生提供手机、违禁物品等代为保管“业务”,“帮助”隐瞒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存在“两张皮”运营现象。
缺失性和延续性问题趋势严峻。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比较多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监管职责不到位,基本都是委托隔代老人代为监管。因为社会、家庭和个人自身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缺少家庭和社会管教的青少年认识缺失,行为失教,成为问题青少年,在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强行向学生“敲诈”收取“保护费”,威胁未成年学生人身安全等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时间段相对严重。
散发性和诱发性问题现象明显。在未成年学生关爱和管护工作中,尤其是在农村,家庭问题相对突出,不管不顾、管不住、管不到位等比比皆是;村(社区)等协同参与的机制不健全、沟通不到位。一些未成年学生建立了QQ 群、微信群等一些“秘密”“单线”或“群体”性联系渠道,极其容易被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并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究其根源,归结于工作落实不细不真、措施不严不实、责任不明不清,工作推动上没有形成县校联动、校社互动、家校共动。
实现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制度建设是工作规范的前提和保证,针对不同的问题,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规范。通过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区域和教育工作实际,组织推进以“排查—联络—函告—会办—执法”的“闭环”工作机制,明晰各方职责,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全覆盖的综合整治工作体系,有序有效推进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实现周边环境进一步好转。学校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能够让校园周边静下来,社会稳下来,秩序好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向好发展,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维护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实现联动格局进一步优化。成功的教育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发展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家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实现部门联动、家校社互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通过集中专项整治活动,打造风气正、环境好、社会和家长满意的学生健康成长共同体,努力实现机制、管理、绩效“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坚持立体式组织和兜底式实施并重,形成“责事合一”,保障“高效运行”。县域社会环境需要在政府统筹领导下,教育主管部门按照“主业主责、履职尽责”要求,组建“1+X”组织网络,即成立1个综合性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全县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X”个项目工作组,打破职责界限,相互支持,协同配合,全员参与;学校层面也要明确专人牵头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拉长问题的延伸点,放大问题的拓展面,让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人和事“无处遁形”。组织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精准兜底摸排,逐一列出问题清单,分类建立翔实的台账资料,避免出现“换人无留存”现象,给学校延续性管理带来不便。
坚持多层面联络和互动性会办并举,组织“全员发动”,促进“信息互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没有“旁观者”“局外人”,是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各负其责、共同履职。教育部门结合整治内容,将排查出的突出问题和整改建议,向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对应部门发出书面转达,请求给予专项行动支持,学校属地政府、村(社区)和派出所积极配合。建立完善的工作联席会办机制,加强协调沟通,注重信息共享,搭建合作共建的平台。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县域内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专题会办,分析研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需要会办解决的,根据工作需要,提请联席会议,联合协调整治部门进行专题协商会办。
坚持交流型函告和联合型执法并行,形成“齐抓共管”,实现“有效整治”。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对工作深层次组织和有效推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部门的工作专班通过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把校园周边情况及时向相关主管执法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门进行书面函告,提请并配合开展督查检查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涉及范围广,呈现问题多,管理难度大,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坚持专项执法和常态管理相结合,各部门各司其职,统筹协调,开展拉网式、全方位执法检查。通过发放问题交办单,必要时对非法经营、违法行为等进行依法有效打击,保证校园周边交通、经营等秩序井然,学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突出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很大,需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常态化整治。对学校周边的网吧和游戏厅全时段严格控制未成年人进入,学校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学校教育管理和引导学生不在周边小商铺和流动小摊贩购买食品和物品,常态化检查校园周边商铺向学生售卖以及为学生代管违规物品等相关情况;对校园周边小饭桌及校外培训和租住房管理,学校要摸清各类学生的底数,在做好自身服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不参加“小饭桌”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规范整治“小饭桌”和“小书桌”。
突出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整治。防溺水、防欺凌、防交通事故等是家校社联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尤其是放假期间,溺水成为未成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假期中家长必须要担负起孩子监管的“第一责任”,家校社建立起联动的宣传和教育网络体系,构建巡查检查的互动机制。校园欺凌也一直是未成年人身边的突出问题,学校通过主题班队会、警示教育等方式,对学生友好互助、建立融洽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上,学校安排足够的人员值守,发动家长力量开展定点“护学岗”志愿服务,维持关键时段学校交通秩序,引导学生安全出行。
突出重点事项开展隐患整治。一方面,校外异常人员也是影响学生安全的隐患,学校要全面排查对学校周边对学生人生健康安全产生影响和威胁的异常人员,在校外关键部位设置“前置点”,组织教师开展“护送行动”,争取家长“亲自关爱”采取保护措施。同时,所在地区和派出所应该积极支持和配合,维护学生安全。另一方面,舆情隐患需要积极应对,全面排查学校周边可能引发涉及学校、学生的网络舆情的风险点,做好应对预案;在第一时间掌握涉教涉校涉生的网络舆情,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在第一时间报告、处置、研判,同时积极争取网信、公安和地方镇村组等各方面支持,有效化解舆情。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责任重大,教育部门在行动中主动牵头“吹哨”,相关部门“听哨”积极响应、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坚持点面结合、条线交叉,突破分内分外,不推诿扯皮,不敷衍应付,积极完成突击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