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2023-10-23 15:39:34郭凯頔
山西青年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就业观毕业生协同

郭凯頔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走向就业职业的发展的重要一课。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高校以协同育人的大视角统筹就业观教育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大学生通过就业观主题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现状的原因及背景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背景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育人的难点和关键点,据数据统计,2022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 万,比2021 年增长167 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万大关[1]。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就业难”的现状有所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环境影响改变了自身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人才需求的提升,就业竞争压力也在逐步上升,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更加趋向多元化,大学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

(二)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1.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高校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在对“就业难”的大环境不断放大的压力下,容易产生对就业观的错误理解。一是产生择业盲目从众等心理。当前,竞争压力确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生往往失去了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把握,陷入更加迷茫的职业焦虑中,从而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选择社会较为认可的职业方向,例如升学、公务员等,近几年大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直线上升。二是没有做好自我认知。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更多是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自我认知,对自身是否适合考研考公没有做到正确考量。

2.对就业发展的期待

据统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和选择期待较高,一部分毕业生在这种认知下求职时表现出较明显的求稳心态,体制内成为首选,另一部分毕业生存在对职业期待和自身情况无法匹配的情况,需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人职匹配”的科学分析,确定好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就业发展期待。跟风、扎堆的就业观是当前就业形势下的最大表现,致使某些考试和选拔成为竞争压力的聚集点,这影响了大学生特别是非毕业生的就业观形成。

3.对求职渠道的理解

当前,线上求职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在求职大学生中约50%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找到第一份工作,超75%更愿意使用有应届生服务的大招聘平台。然而,线上求职方式对于求职时间、地点、方式等要求都有所改变,减少了地域等部分求职限制,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求职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慢就业”就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象,同时毕业生更加希望从求职就业中找到具有幸福感、获得感的发展路径,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宁愿选择等待也不急于求职,慢慢衍生成为一种“懒就业”的现状。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面临的“痛点”问题

(一)从教育主体看,教育对象存在个性化差异

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认知不同,因此个人追求也会存在差异,面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使用同样的育人方式,已不适应当前育人要求和目标。从教育主体来看,根据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发现个性化的差异,根据各阶段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根据需求设计教育形式和内容:

一是新生入学适应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存在很多对新环境不适应的现象,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这时候往往不会考虑未来职业发展,缺乏就业观的认知;二是就业观养成重要阶段,以协同育人的视角看,这个时段是教育工作者协同各类资源推动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的最佳时段;三是应届毕业生阶段,进入个人发展的最终选择时间,这个时期也是面对学业负担、未来发展、父母期望、情感问题等压力的敏感期,在考研、考证、就业、出国等选择中产生焦虑、未知等情绪,就业观虽已经初步形成,但协同育人理念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转化负能量,缓解心理焦虑。

(二)从教育主导看,协同育人理念和实操存在差距

高校育人主导主要来源于各类教师、辅导员等,协同育人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下育人的主流,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然而,协同育人理念虽然早已被各高校提及,但实际上从操作层面看并没有真正应用和实施,这主要因为各部门教育工作者在短时间内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相融合是存在现实困难的,对于原有的工作分工不会轻易打破。因此,协同育人的效果就存在理论和实际的偏差,当前并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2]。以课程为例,对于就业职业方面课程师资并不充裕,并且师资的专业度需要持续提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才是真正的“痛点”。

(三)从教育模式看,教育资源协同化不到位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现如今符合当代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已经改变,按照传统方式的课堂授课状态成为教学又一“痛点”。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除了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协同,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的协同。利用创新思维掌握互联网、引导启发式教学、互动实践等“新”方法,结合时事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律,构建协同化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点和认同感。因此,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就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内外蕴藏着很多珍贵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校内各类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等涌现出来的“朋辈”资源,还是校外校友、企业等广大的隐性教育资源,如果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再结合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就能成为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突破。

(四)从教育内容看,就业观相关课程涉及程度仍不高

目前,高校就业职业规划类课程普及度仍旧不高,并且各高校对就业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就业观是大学生各种观念形成的结果,不仅仅涉及对就业职业的理解,还需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担当意识、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内容,才能实现就业观教育的协同效果。通过调查统计得知,85%的学生仍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20%同学倾向于“慢就业”,愿意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占比很低。作为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方向的引导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就尤为重要,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关键在于能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实践路径

(一)协同学生主体:针对不同阶段需求实施就业观教育方法

1.以习惯养成教育协同新生就业观启蒙

新生在入学后还是以新鲜感为主,学校会安排一系列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这个大环境,从新生入学活动与就业观培养的协同、高年级学生和校友与新生的协同两方面形成新生职业启蒙的效果。将就业观的概念和认知尽可能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开启就业观认知“第一课”,借助迎新活动加入形象有趣的职业规划活动,让就业观教育成为入学后必修的内容之一。利用每年迎新季的重要时间契机,通过带班学长学姐对新生接待过程中的接触融入朋辈教育,这也是新生入校后最直观的教育元素。邀请校友进校融入新生教育活动,通过新生最信任的校友角色,开展“跟着学长闯职场”等职业启蒙活动,通过朋辈亲和力提前注入就业观的认知。

2.以价值观引导协同大学生就业观养成

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虽然还没有成为应届毕业生,但这反而是就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机,面临着未来就业职业规划初选择。这时候学生开始接触就业创业的正式课程,也开始为自身未来发展担心,但往往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快速做出选择,还在观望或者思考。高校应大力开展一系列与职业就业相关的活动,邀请校友等资源融入就业观教育引导中,通过学生新阶段的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主题与学生分享,主要为了营造一种就业职业培养的大环境,提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期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机,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在开展就业职业类活动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立价值观的过程,将各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和活动融入这个阶段的就业观培养引导中,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3.以校企合作协同应届毕业生职业选择

毕业季是每个大学生迎来的重要节点,这时候的就业观无论是否已经形成,但都到了最终职业选择的时候。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学业压力会导致大学生存在焦虑、自我否定、失去信心等心理,尤其是有部分大学生在受到周围同学影响后产生盲从心理,或者过度依赖家长和学校等。面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需求,高校要协同相关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这个重要平台,不断挖掘校企合作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打造有专业特色的合作形式,以“企业开放日”“校企合作课程”等方式,尽可能为毕业生最终选择提供借鉴和机遇。此外,协同心理育人各项资源,通过讲座、谈心谈话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心理焦虑和压力,以最好的面貌完成最后的大学生活,创新思政工作者多元化的工作方法,助力大学生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协同教育内容:以就业创业课程改革触发大学生就业观探索

1.以责任担当意识融入大学生就业观养成

以追求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效为目标,突出“第一课堂”在就业观引领和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将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协同促进课程实效。建立实践学分课程平台,开展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将实践育人工作模块化、学分化,把碎片化教育转变为系统化教育,开设“爱国情怀”模块,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一个更规范更正式的平台。以不同年级学生阶段特征为切入点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困扰有针对性的计划课程教学方案,为就业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

鼓励青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关键在于能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就业创业“第一课堂”课程,细化理论体系创新,并延伸到“第二课堂”实践中,挖掘红色基因帮助彰显青年责任与担当,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就业观教育”的协同效果。

2.以美育教育树立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和形式,美育一直都是教育目标所包含的重要成分,但在当今社会往往被忽略。大学生美育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审美的一种培养,这种审美意识不仅限于穿着、外形等外部美,更多是对大学生情操和心灵的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就业观开展教育的同时,协同美育与就业观教育,通过美育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一种对自身外表、礼仪、内在的正确审美,尤其是以美育影响的接人待物的方式以及沟通的语言,通过开展“形体培养”“礼仪礼宾”“规矩意识”等课程,指导学生掌握面试过程中的礼仪要领,帮助毕业生完善个人职业形象,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大计划中,这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积极人生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育带动文化育人,助推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技巧,为学生走入社会提供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

(三)协同教育模式:建立综合素质多元化培养模式

1.以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管理能力

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协同多方力量和资源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根据自身特点主动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翻转课堂为主,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减少教师的教授比例,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擅长部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激发创造性,推动学生在发掘自身潜力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在大学生活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观,以便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匹配。

2.以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主要在于树立一种创新意识,而这对于学生走入社会求职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创新基础课程讲授形式,必须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微网课、公开课等转化课堂形式;二是协同多方资源将基础课程理论延伸到实践,凝聚校友及校友企业力量,让学生真正从理论课堂走入社会实践,建立并完善好适合当代青年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三是协同“第二课堂”渠道,教师可以主动与校内外活动协同融合,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成为时代需求的卓越人才。

猜你喜欢
就业观毕业生协同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