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构成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绘画中,如立体主义绘画,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等。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起源于20世纪被称为设计史上的丰碑——德国包豪斯学院设计教育的改革试验,后被日本引进并发展为高度系统化的构成教学模式,日本这种教学模式传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70年代末,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院长张仃的邀请下,香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吕立勋为本科生讲授“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两门课程,由于地域优势,广州美院也是美术设计类院校中较早接触构成教育的。由此,构成教育来到我国内地,构成是设计教育形式由工艺美术学转向美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标志,成为中国高等院校美术设计教育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
构成课程分为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本文主要以平面构成为例论述。当代平面构成课程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综合了现代物理学、数学、光学、心理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成就,现代设计的门类与方向几乎都能领略到平面构成呈现的设计元素的丰富。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基础,平面构成既是现代设计与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空间创造形象的安排方法,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理性与逻辑推理,根据美的视觉规律、力场原理,兼具理性与感性的产物。通过对各种构成规律、技法形式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之间的抽象造型、创新意识、美的感知等能力。所以我们在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系统学习中要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学会运用创新的思维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创造性地使用平面构成的原理去思考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成基础课程引入我国高校已有40年的历史,全国各高校授课老师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很多。笔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低年级学习过的构成等基础课程不能很好地用于专业设计,出现了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衔接的断裂现象。这种现象虽非普遍,但比较常见,使部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受到冲击,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比较深远。对于这种情况,作者通过搜集、查阅资料解决问题,采访相关老师和同学,不断进行教学革新探索,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之间顺利衔接的方法。
作者在讲授这门课程时,面对从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的衔接问题,从本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可灵活借鉴应用其他设计专业)的定向教学研究角度出发,做了一些该课程教学的反思和革新尝试。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乃至艺术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设计类专业学习影响深远。平面构成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安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递进顺序,在平面构成开设之前,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设计这些基础课程要先安排,学生需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与色彩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进入平面构成课程学习阶段。除此之外,还要学习Illustrator、Photoshop、Freehand、Coreldraw、Painter等视觉传达设计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学习了这些前期的铺垫课程,具备了这些辅助软件应用能力后,会大大提高平面构成课程的作业和学习效率。
传统授课方式:讲解课程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布置相应内容作业→进行作业辅导→作业完成→点评。本校平面构成课程安排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共四周60学时,作为所有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2018级、2019级、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作者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互动式教学革新。
1.课前预习,分组讲解演示
在上课前1~2周内,让学生对教学模式先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范围通知学生,把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章节对应分组。每个小组领了任务以后,对本组分到的讲解内容进行书籍网络资料的查询、收集、分析、讨论和整理,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在相应的章节时间安排里讲解和演示。
2.课堂:问答→讨论→总结
学生组讲解完成后,启动“问答→讨论→总结”的模式,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常见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对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剖析,确定课题设计训练项目并进行演示和讨论。
3.建立虚拟课堂,回应反馈
发挥网络优势,开设虚拟班级、虚拟课堂,对平面构成课程理论知识点、构成设计精品作品、课题设计与训练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分享,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回复与反馈,打造一个无缝对接的教与学的平台。这种即时回应反馈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及时消化细碎枯燥的平面构成理论知识点,并能准确地把知识点应用于作业项目的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间分配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印象,授课时会根据授课内容挑选相关内容的设计案例进行剖析,让正在学习的构成原理及形式法则在设计案例中寻觅到踪迹,并布置学生针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相应资料收集,在众多的案例中发掘,并做案例剖析训练,这样会巩固理论知识,便于加强理解记忆。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收集案例剖析训练,让授课内容的原理主动与设计案例衔接的意识植入学生思维训练。如在讲授点线面原理时,既分析作品的设计元素,又解析原理的实例,如海报、包装、LOGO、书籍设计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案例,从点、线、面三个角度进行反向的例题分析,与只针对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抽象作业训练相比,内容针对性更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和自己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也能真切充分地体验到。在讲授近似构成原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近似构成的设计案例,如国际品牌的相关产品的包装、服饰、手袋、外包装等,在这些国际大牌的产品形象设计中找到所学内容——近似构成形式的影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包豪斯基础课程之所以大获成功,影响深远,主题设计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平面构成的教学内容能够由浅入深地将形式造型的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要素植入专业的专题训练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做到与专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转化为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题目。主题的设计是主题性构成训练的关键,其选择要符合专业范畴,可以选择一些企业、社会(横向)的实际设计项目,以及各类设计竞赛的设计主题,如从政府、院校(纵向)衍生而来的,适当引入课程训练。平面构成课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设计项目中的设计流程,通过构思、动手实践,丰富学生平面构成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主题设计的植入,使学生从专业设计的角度认识到平面构成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平面构成专业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更好地实现从专业基础课顺利向专业设计过渡。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从最初的技术层面、视觉感官层面到作品的原创性思维层面,人们对视觉设计作品的欣赏品味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必须要有丰富的创意(idea)及敏锐的美感(sense)。”[1]这就促使平面构成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将课程的构成原理与视觉传达的创意思维相结合,对包含在各种构成形式中的设计思维进行挖掘和解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起一座启迪思维的桥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并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先是提出一个命(主)题或给出一个基本图形(理念中心),围绕这个点展开想象,在创意过程中,思想突破常规不受限制,多角度、多视点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在这项训练中可以锻炼学生的非常理性、抽象、逆向、发散性等多向思维能力,产生许多创新性想法。设计的本身就是创新,一切优秀的设计成果可以借鉴再创新。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应着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方式,这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
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这样具备设计的多种综合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者。
计算机辅助设计时代之前,平面构成课程的所有作业训练都要手工进行,一旦画错不易修改,只能重新再画,不仅费时费力,学生的大多精力疲于手工作业,创新思维会受到手工作业时间占比的限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于设计领域,手工费时很多的作业,在电脑上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甚至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方案的比较。对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来说,计算机辅助设计本身有着其自身特有的表现特点和形式语言,能够比手工绘制更快地获得具备视觉特点的画面,这使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成为一种必然。但手绘作品的肌理、质感等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有时也是机绘做不到的,因此平面构成作业要根据作业种类训练的特点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现手段和作业工具。
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更多注意力转移到思维方式的训练层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造型意识,解决从基础课到专业设计的衔接问题,是平面构成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课程虽然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也要适当结合实际。但我们在低年级阶段学习这门课程,也可以引入一些相对简单的专业范畴内的主题设计训练,配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做出一些结合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作品,在学校主导的研习周进行作品展示活动,学院定期举办艺市集&艺术街圩摆摊销售等活动,从完成课程作业到可以售卖的设计实物转化,让学生意识到从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就需要目标明确地参与到专业实践设计的衔接环节中去。此类教学实践环节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让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增强了对设计服务于生活、设计与市场、设计与销售等关系的理解,进而明确设计的社会意义。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改革,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将应用实践设计寓于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对美的感知的提升训练目的,为艺术设计专业构思提供原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程知识衔接,结合课程内容展示大量生动的、鲜活的图例加固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对重点难点的区分与掌握。传授知识体系的同时运用启发、互动等教学手段,启发后设置讨论、进行主题创作等切实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对于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普遍意义。
平面构成课程是一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研究和训练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设计专业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其在整个专业的学习中具有“启下”的作用,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所研究和解决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性问题,且要应用贯穿于以后专业课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顺利实现由专业基础课向专业应用设计的过渡与衔接,达到从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向专业设计定向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