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资助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3-10-22 01:19董晓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李 超,董晓燕,周 洁,桂 赟

(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针对中职学校实施的资助政策,是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1]。同时,我国多次发文要求各地方学校围绕 “规范管理”“精准资助”“资助育人”三大主题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实现精神层面的提升[2],越来越受到各地方学校的重视。

2021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浙江省被列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建设实验地,在此大背景下,让每一个在校贫困生紧跟步伐脱贫脱困,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学校根据中职校情,依据调研结果,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资助育人新思路,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有效助力。

我校作为浙江省重点中职学校,面向各地招生,目前共有在校受助生34 人,占在校生人数的1.47%。从覆盖区域来看,34 名受助生来自4 个省(浙江、安徽、湖南、河南),涉及20 个城市,分布区域较广;从班级分布来看,我校共有48 个班级,34 名受助生来自其中的22 个班级,较为分散;从受助生类型来看,34 人均为特殊困难群体,无一般困难群体,其中持有低保证的24 人,建档立卡的3 人,低保边缘学生5 人,孤儿2 人,贫困类型较复杂。

1 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资助宣传不到位,受助建档机制不完善

学校贫困资助宣传工作力度不够,效果欠佳。以我校为例,主要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传达国家资助相关政策,宣传方式较单一。通过对班主任的调查发现,约63% 的班主任对国家资助政策解读不到位。另外,学校针对在校受助生的建档管理机制不完善,建档管理工作比较粗放,未能及时跟踪与更新在校贫困生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杂乱,缺乏系统性,教师无法清楚了解学生最新的真实家庭情况。

1.2 资助类型较单一,无法让受助者真正脱贫

以我校为例,目前学生贫困资助以财政拨款、“输血型”经济资助为主。但观察发现,我校部分受助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除经济问题外还会出现焦虑、孤僻和交际困难等。据学校统计,受助生中学习成绩不佳者占86%以上,心理焦虑者占72%。若只关注对贫困生的资金补助,而不能从精神层面让其提升自己,从能力层面“授之以渔”,帮助其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毕业后也必将面临就业困难等问题。

1.3 学校资助轻育人,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

我校一项关于班主任对班级资助对象的调查统计发现,有67%的受助学生在得到资助后缺乏积极进取、立志脱贫的意识,59%的学生对于国家的经济资助存有“比穷”现象和“应得”心理,这些都反映出其缺乏感恩之情。经反思分析,当前我校对资助育人工作还不够重视,学生也缺乏平台和契机锻炼、展示、提升自己,学校育人环境单一、氛围不浓,这些使得整体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

1.4 受助生缺少关爱,自我成长意识淡薄

针对我校受助生的调查统计发现,由于从小生活环境或家庭条件不好,多达78%的受助生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总体不佳,基础不扎实,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喜欢与人交流。这类学生由于缺少关爱,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往往没有长远的打算,在校期间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无法感受到参与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也缺乏对自己成长进步的认同感。

2 策略分析

针对调查统计中发现的四方面问题,学校积极转变以往陈旧的思路,尝试从过去的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具体体现在,摒弃过去仅仅给予学生资金方面资助的模式,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资助,建立对受助学生 “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学校育人工作也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孤立无援的单一处室单一个体走向多处室多人员合作、全方位联动。这一系列思路的转变,旨在将学校资助工作从过去的“保障型”育人过渡到“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

学校资助工作围绕学校和学生两个出发点展开。学校方面,完善资助工作归档机制,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现实差距,建立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档案库;学生方面,强化对受助生的隐性育人工作,力争使学生实现“从扶到富”的蜕变。

学校可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具体资助育人工作。(1)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富制”。“制”指学校贫困资助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和完善学校资助档案管理,增强资助育人成效。(2)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富智”。“智”指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学业帮扶、心理帮扶、就业帮扶3 个层面,助推学生全方位提升。(3)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富知”。“知”指学生应知应懂的情愫,让受助者知晓资助政策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给予其“精神上的补给”。(4)资助育人工作要“富质”。“质”指校园互助关爱行动开展质量,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育人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提升受助生的综合技能。

3 资助育人具体实施措施

3.1 资助育人要“富制”,完善资助管理工作制度

(1)丰富资助宣传形式,提高资助政策知晓度。总体来说,政策宣传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口头宣讲辅以书面材料形式,提高学生及家长的了解程度。①在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借助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最新资助政策,通过在班级群转发相关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开学申报的预热准备。②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时,在资料袋中配置关于最新资助政策的宣传材料,让学生及家长事先了解。③班主任在新生报到时召开家长会,解读国家资助政策概要,落实存档材料。通过开学前后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宣传模式,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为后续更加精准地开展资助工作做好准备。

(2)丰富资助扶育档案,实现档案动态化管理。学校把建立更加完善的受助生扶育档案作为重点工作力抓,学期初收集贫困生各方信息,落实班主任定期家访工作,不定期开展家校沟通,及时复核贫困证明材料,随时更新贫困生的最新家庭情况。同时,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设立专门的扶育档案库,通过上门家访、家长约谈等形式,及时补充更新档案内容,做到动态化管理,进而为真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3]。此外,学校为每位特殊困难学生配备结对教师,教师每隔半个月更新学生帮扶档案手册,记录其在每一阶段的变化,丰富和完善资助档案库内容。

(3)拓展扶助渠道,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首先要为受助生最大限度地提供资金补助。我校贫困生除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外,还会享受地方政府对符合特定条件学生提供的免除代收费、发放学期营养餐补助等优惠。同时,学校每学期为品学兼优的受助生设立了“天使助学金”,形成了从上到下,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补助渠道。但仅仅给予资金补助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通过结对教师、班主任、学生团员3 条线,给予受助生隐形帮扶,为其“破生活中的难、解心理上的惑、过学习上的坎”,使其燃起对生活的热情,重塑自信。

3.2 资助育人要“富智”,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1)将学业帮扶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有在校期间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才有可能谋得理想的工作。然而调研发现,我校受助生学习成绩普遍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上一学期未有一人获得学校奖学金,因此加强对受助生的学业帮扶很有必要。一方面,班主任要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对班级受助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及家庭基础心中有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激发其学习动力[4];另一方面,校团委带头,发动品学兼优的学生团员进行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并将其作为团委特色工作加以落实。实践发现,受助生比以前更喜欢与人交流,能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期末考试后,34 名受助生中有12 名成绩排在班级前10 名。

(2)将心理帮扶放在突出位置。受助生由于身背“贫困”的包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自己的学习、前途缺乏自信[4]。为此,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受助生正确认知贫困,改变精神面貌,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激发脱贫的动力。①学校选拔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对贫困生实行准确的心理干预和教育。贫困生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逐渐恢复自信心,具有健康、稳定、向上的情绪,慢慢转变对待生活及他人的方式。②学校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多种校园活动,如爱心义卖、十佳歌手比赛、校园文化艺术科技节等,丰富受助生的生活,缓解其心理压力,引导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3)将就业帮扶放在关键位置。学校重视对受助生的就业帮扶,秉承上级部门“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政策,做好困难群体尤其是特殊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①学校认真研究,做好相关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工作,了解学生求职需求,根据学生客观实际进行帮扶,推送就业信息。②积极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来校开讲座,介绍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等,分享求职经历。③安排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线上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3.3 资助育人要“富知”,强化学生品德意识

(1)加强受助生励志教育。学校将资助工作与德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励志教育融入课堂,让每一名受资助的学生都懂得奋发图强、立志成才。学校重视每周班会课质量,设定具有激励意义的班会内容,发动班级受助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活动。同时,在“育人育才并举”校训的指引下,学校积极在受助生中开展“励志成才标兵”评选活动,评选出奋发向上、品学兼优的先进个人[4]。以此为契机,激励一届又一届的受助生,激发其自主向上的内在动力。

(2)强化受助生责任意识。学校为学生安排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让其回报社会,培养责任意识。一方面,积极与社会慈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活动调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5]。例如,对于年满18 岁且自愿无偿献血回馈社会的学生,学校予以公开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旨在形成“共同进步、人人有责”的良好校园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卫生学校学生,学校以“天使文化”建设为引领,注重学生素养提升和责任意识教育。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为老人测血压、整理卫生、表演节目等,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的同时,通过黑板报、户外电子屏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范围掀起尊老、敬老、助老之风,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重视受助生感恩教育。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何引导受助生学会感恩,并把感恩之心化作学习成长的动力[6],是我校一直在努力做的事。近年来,学校构建了“学校担责、家庭联动、学生作为”三位一体感恩教育制度体系,以此来加强受助生感恩教育。①学校在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的同时,履行主体责任,保证公正公平,做精做深做细资助育人工作。②加强家校互动,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让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感恩。③受助学生要充分作为,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如每学期的感恩主题班会,激发内生动力[7],同时积极参加政府、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充分了解国家资助育人政策,把感恩之心化为报国之志。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联动配合,最终形成措施有力、过程深入、结果满意的感恩教育体系。

3.4 资助育人要“富质”,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1)平台创建,勤工助学,技能培训。①在校内,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俭学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员、校园网吧管理员等。同时,做好班级引导,开展同伴互助活动。班主任根据各自班级的情况,安排1~3 名学生与受助生组成学习小组、生活互助小组等,促使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②在校外,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安排学生参加各行各业的技能培训。以护理专业为例,让学生外出参加各行业协会的护理礼仪培训、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等。贫困生扶助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学校要为其创造条件提升专业技能,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2)竞技比赛,创新创业,重铸自信。调研发现,我校受助生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但大部分学生因资源、条件受限,生活中接触的创新创业知识较少,也缺乏教师的指导。在国家弘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我校优先选拔受助生参与省级“中职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名学生配两名指导教师。技能比赛增强了受助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锻炼了能力,也让学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3)榜样引领,落实党员帮扶。学校党总支部积极动员全校党员教师与受助生开展“有温度”的师徒结对活动,将资助工作深入到受助生素质教育中,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对党员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帮扶对象给予重点关注,根据其不同情况从学习、技能、身心发展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另外,党支部通过“树典型、立标杆”的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以此找出学生在政治觉悟、能力水平、精神境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8],最终提升学校资助育人质量。

4 结语

我校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资助育人最新政策,并制定了适合校情的资助策略,从资助助人逐渐转变为资助育人。从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全方位提升素养、强化品德意识、提升综合技能四个方面,由内而外开展资助工作。受助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观,整个过程中不仅完成学业或初步物质脱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在育人工作中,学校着眼于实现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帮扶形式,将嵌入式帮扶、点对点帮扶、导师陪跑帮扶、发展性帮扶融为一体,并落实全员德育,最终助力学生点亮职业未来,实现“从扶到富”的转变。最后,随着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和实施,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将来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资助育人工作新思路,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