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10-21 07:12:42张荻顿亚鹏周红军杨祉豪桂敏
时代汽车 2023年16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荻 顿亚鹏 周红军 杨祉豪 桂敏

摘 要:針对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课程思政定位不清、课程思政深度和广度不够、课程思政学生参与度低等困境,从学生教学出发提出“因课而异”明确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定位、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自主搜集课程思政案例等举措。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要选择,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三观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导[2]。

2017年,中共教育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政育人,其中课程思政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工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2 学生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困境

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是多元和梯次的[4],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是不是‘金课”、“课程思政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所以从学生视角来评价课程思政才是相对客观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以下困境。

2.1 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定位不清

课程思政兼顾了智育和德育,高校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理工科课程要将工程思维、学术思维、科学思维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三观教育、理想信念和就业创新教育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5]。

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不同,就决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角度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如数学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攻克难关、解决问题、造福人类的精神[6],工程实践类课程要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课程都聚焦于爱国主义、三观教育等少数课程思政元素,出现一个思政案例多门课程使用,课程思政出现以程序性、功利性为特征的表层学习[7]。专业培养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忽略课程思政或者对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中未能体现课程思政或者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各自为政,专业中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无法构建逻辑机理和联结机制,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定位模糊。

2.2 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由于有些老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思政教育主要实施者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只是协助者。加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多门课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对教师课程思政水平难以评价;教师难以通过形成性评价的手段评价学生课程思政的效果。少数教师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任务,课堂上或“蜻蜓点水”,或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衔接生硬,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课程思政深度不够。

课程思政绝不是仅仅是引用名人经典案例,也不局限于第一课堂,更不能出现老师的“一言堂”。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列举未经细致研讨、精心加工的例证,课程思政主题仅仅局限于零星点点的思政元素,学生缺乏对思政素材深加工的思辨过程,在第二课堂中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显而易见,这样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广度不够。

2.3 课程思政呈现出单向性

各大高校都提出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诸如翻转课堂[8]、对分课堂[9]、案例式教学[10]等教学研究层出不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规模、课程课时、学生积极性等因素制约,部分老师始终保持“单声道”传统教学模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辛迪·范(Cindy Fan)教授提出课堂教学“五重境界”:沉默(Silence)、回答(Answer)、互动(Dialogue)、质疑(Critical)和辩论(Debate)[11]。“单声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效果欠佳。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师机械的讲,学生机械的听,课程思政出现单向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学习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思政元素,实现知识学习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期望。

3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针对上述课程思政现实困境,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等角度进行实施。

3.1 从专业建设角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理工科专业通常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德育不能仅仅依靠几门思政课,更不能依靠少数课程的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必须要从专业整体进行规划,根据OBE的理念将专业思政落实到每一门特定课程的课程思政上,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该包含课程思政目标。

在确定专业整体课程思政目标时,因“校”而异、因“生”而异。研究性大学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应用型大学应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严谨认真的态度。同时,要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和大数据,依据学生群体画像制定专业思政培养目标[12],培养目标应该补齐学生短板。每门课程都要依据课程特点实现对课程思政进行定位和聚焦。

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是一个难以评价的难题。从OBE教育理念来看,课程思政成果对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课程思政评价也应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持续改进。任课教师可以从作业、小论文、科技竞赛等教学活动中评价课程思政,教务处也应组织学生评学,构建多层次多梯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3.2 从课程建设角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所有课程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大纲,大纲要首先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课程思政最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组织者——教师。当前大部分教师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门课程组建课程组,推行集体备课,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频共振[13]。跨专业、跨地域建设“虚拟教研室”,教师就相近专业、相近课程分享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普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课程思政可以以故事模式、生活情境、科研案例、时事热点、文献解读、实操训练等方式开展[14]。创建课程、专业的思政素材库。在授课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过程要自然嵌入,润物无声。思政元素不能仅仅是课程的引入素材,更要引发学生讨论、反思。

“00后”大学生倾向于从个体视角出发而非统一的权威来判定外部世界,不盲从权威[15]。“00后”大学生对自身独特性的肯定,让传统课堂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因此,无论是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还是从价值塑造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势在必行。我们以“翻转课堂”为例说明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学习光学器件时,让学生自己查阅人类对光学认识的历程,在课堂上分组讲解,从牛顿的微粒说到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再到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引导学生反思,要以马克思唯物辩证观看待事物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3.3 从学生角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技术让更多教学手段的实践成为可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起众多高校的关注,接下来将阐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如何在理工科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参与课程思政中。

在课前,教师在线上建设好课程资源,学生提前学习,完成学习报告。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提纲中,引导学生提前查阅课程相关的思政资料,学生自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学习我国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追赶甚至是超越的奋斗历程,学生在线上相互分享、讨论思政案例。通过学生自行查阅极大丰富了课程案例库。

在课中,教师讲授相关课程内容,学生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技术的发展,讨论各项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相关技术在哪些重大工程、工业产品有所应用,还可以解决哪些工程实际和国计民生问题。培养学生学成报国的远大理想。

在课后,学生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讨论我国现有技术与世界顶尖水平间的差距,如何改进现有技术,激发学生的奋发图强的意志。或者针对已有项目、產品、技术要求,提供改进或可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

总之,学生要全程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完成自我教育。

4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机电传动控制》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主要研究电动机的运行特性、传动和控制原理,内容涉及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电机的原理和特性,继电器-接触器、PLC控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针对具体机电传动工程问题设计合理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课程思政目标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其方法论,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和项目式教学法教学法为主。本门课程包含有很多思政元素,但是这些思政元素是零散的,仍然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同时,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搜集课程的思政案例。这些课程案例以作业、报告的形式呈现,作业和报告在线上学生相互批阅,并在课堂中相互分享交流。表1表示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关系。

总之,我们可以将课程思政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通过课前学生调研、线上讨论、课堂讲解、小组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6],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统一。

5 结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要秉承知识逻辑和道德逻辑互利共生,提高课程思政的主体参与度,最终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20YJCZH150);湖北汽车汽车工业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21mdsz2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

[2]蒋香菊,王维,张利.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J].林区教学,2022,(09):33-36.

[3]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王寅谊.以学生为中心不代表由学生决定——基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广义和狭义理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6):30-38+118.

[5]黄琼丹,卢光跃,陈怡君.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101-103.

[6]彭双阶,徐章韬.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20 (12):27-30.

[7]张黎娜.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提升学习者学习价值规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6):55-57.

[8]董江丽,周群,何志巍,王涛.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推动教与学系统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09):56-58.

[9]邹慧,黄河.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35-37.

[10]陈颖,陈红迁,潘晶雯.案例式教学在力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设计,2018,35(S2):354-356.

[11]郭伟,张勇,解其云,赵自强.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 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1):8-11.

[12]黄文林.基于学生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04-111.

[13]廖健,王素格,齐姗.大学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究,2022,40(09):156-160.

[14]许波,吴倩,韩楠玉,唐湘华,黄遵锡.“蛋白质与酶工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生物工程学报,2021,37(12):4482-4490.

[15]张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06):93-99.

[16]侯桂香.《高分子材料》课程思政融合的设计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1(12):104-108.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37:29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18:26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