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豪
【摘要】近年来,包括小型博雅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面临许多挑战,例如,申请人数减少和随之而来的财政紧缩。新冠疫情加剧了博雅院校的困难,暴露了博雅院校的优势和劣势。如今应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重新定义未来的博雅教育,并探索重新定义的独特方法。这其中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在后疫情时代,培养具有关怀意识和全球视野的机构领导者至关重要。重新定义和发现博雅教育的价值和角色,要求机构领导者拥有能够应对未来挑战与危机的充足实力,以便适应不确定的未来。博雅教育培养的年轻一代机构领导者具有全球视野并已投身于本地社区事业,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关键词】教育改革 博雅教育 在线教育 数字鸿沟 关怀型领导者 后疫情时代
【中图分类号】G40/G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8.003
引言
笔者曾于多地任职高校教学、研究及行政工作,一直参与博雅教育发展,近十年来,更在博雅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就笔者本人所见和经验,博雅院校的本科生普遍得到了科研教师和工作人员较为全面的关怀,并与教师和同学在课内外进行积极互动,这是博雅院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博雅院校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表达、协作性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项目,博雅院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全球公民意识,同时强调对英语和其他语言能力的培训,以便学生能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规模较大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博雅院校培养了更多的博士毕业生,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Tachikawa, 2016; Volk and Benedix, 2020);学生的毕业率比公立大学高两倍(Docking and Curton, 2015);毕业生的收入水平也普遍较高(Carnevale et al., 2020)。
尽管大家对博雅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成就有目共睹,但事实上它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比规模较大的研究型或公立大学更加严峻,特别是私立小型博雅院校,其发展更难。正如Moner等人(2020)的概括,“机构(小型博雅院校)正努力在人口结构变化、成本急剧上升、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维持生存能力、保持收入、证明其价值”。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全球蔓延,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在拥有世界上最多小型私立博雅院校的美国,一些小型私立博雅院校已经关闭或宣布在未来几年内结束他们的本科项目(Aspegren, 2021; Gordon, 2021; Seltzer, 2020)。与其他国家的博雅院校相比,美国的小型博雅院校面临更大的压力(Marber and Araya, 2017; Moner et al., 2020)。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小型私立博雅院校面临捐赠资金的快速缩减和实践项目日益扩大的挑战。其倾向于通过雇佣更多的兼职人员,将捐赠基金用于紧急用途等策略来维持财政状况。同地区的公立博雅院校和大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状况则相对较好。
当然,博雅院校的未来并不只有隐患和阴霾(Jung et al., 2016)。尽管财务状况不甚理想、招生人数下降,但仍有博雅院校持续吸引优秀的学生并发展壮大;有更多学生、家长和雇主认识到博雅教育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贡献;许多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也积极将博雅教育融入大學课程;一些博雅院校通过增加职业课程和专业项目,将博雅教育扩展到研究生课程中。部分博雅机构通过加强与商业机构和社会部门的联系,积极推广筹款活动,提高学费,招收更多的学生等多样化的策略和方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Ferrall, 2011; Jung et al., 2016; Kirby and van der Wende, 2016)。另外,许多博雅院校通过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双边、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上进行合作,以寻求覆盖其昂贵的个性化教育的成本。
在下文中,笔者将进一步论述当前大多数博雅院校正在经历的挑战,并分析博雅院校采取的应对举措,重新定义博雅教育,为应对相关挑战提供改革方向和指导。本研究拟从以下角度对博雅院校面临的问题、机遇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一是来自不同地区(如非洲、北美、南美、亚洲、欧洲和中东)研究者的多元视角,高等教育、博雅教育、全球化和技术学习的新文献。二是笔者在高等教育和博雅教育领域的工作经验总结(Jung et al., 2016, 2018, 2021; Mok, 2016, 2017; Mok and Mongomery, 2021; Mok et al., 2021)。三是笔者与其他博雅院校合作的经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泊尔、菲律宾、英国、荷兰、美国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博雅院校。
疫情冲击下博雅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不断的世界中,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迅速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年轻人口下降,国际化的教育和研究市场加快发展、高度协作伴随高度竞争,终身学习等趋势正在成为各行业领域的新常态。即使是最出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无法置身于这些变化之外,小型博雅院校面对的挑战更甚。在最近的出版物中,世界各地的博雅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被广泛讨论,包括Ferrall(2011),Chaves(2014),Jung等人(2016),Kirby和van der Wende(2016),Moner等人(2020),Roth(2014)和Volk和Benedix(2020),等等。在此笔者不再赘述相关研究成果,而是将强调小型博雅院校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或感知到的严重问题。
小型博雅院校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一直是资金问题。正如Docking和Curton(2015)指出的那样: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小型私立博雅院校面临更严重的营收下降和意外支出。Nietzel(2020)和Smola(2020)报告了自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几所博雅院校面临的困难,包括新一轮的预算削减、员工裁撤以及缩小或终止教学项目。美国著名的顶尖博雅院校之一的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因资源短缺不得不暂时裁减非教职员工。同样,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和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也通过裁减员工或减少工作时间来应对新冠危机。由于不断下降的入学人数和疫情造成的财务压力,杜恩大学(Doane University, Nebraska)、俄亥俄韦斯利安大学(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和伊利诺伊韦斯利安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取消、合并或缩小了现有的学术项目。毫无疑问,除了少数例外,大规模研究型大学和公立大学也面临财务问题。然而,各个地区的小型私立博雅院校由于财政资源有限、规模经济低效,以及在基础设施和在线教育培训方面的大量投资,则遭受了更严重的财政危机。
除了财务困难,许多寄宿制博雅院校也遇到了在线学习的技术和教学困境。疫情期间,博雅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对在线教学模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和不满。例如,美国韦斯利学院(Wesley College)理工学科(STEM)的教师和学生,即使在远程教学期间拥有各种教学和学习支持,也更倾向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D'Souza et al., 2020)。相较于理工学科呈现出的不满态度,博雅教育的师生对待在线学习的态度则相对较为乐观。这是由于博雅教育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寄宿制学习社区中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交流,同时致力于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小班教学。然而,在日本的实践中,国际基督教大学(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ICU)的教师报告了在疫情期间紧急实施的在线教学中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生缺乏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以及教师在利用硬件或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方面的困难(Jung et al., 2021)。同样,由香港的博雅院校岭南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Xiong et al., 2020)也发现,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在线教育比面对面授课的学习效果更差。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课堂内外的互动以及受到不稳定的网络连接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发现通过增加机构支持,比如,培训工作坊和手册、技术故障排除、更新基础设施;增加教师对在线教育的经验认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快速适应性等策略,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和教师对在校教学的适应程度(Anstey et al., 2020; D'Souza et al., 2020; Jung et al., 2021)。
除此之外,疫情危機下高等教育机构普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多名学者对大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例如,Fruehwirth等人(2021)、Li等人(2021)和Wang等人(2020)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疫情期间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和焦虑有所增加。博雅院校也报告了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印度的一所文理学校Flame大学(Flame University)对570名大学生(大多数为女性)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约37%的学生患有严重抑郁症,约28%的学生具有中度或严重的焦虑症状(Shankar and Bhutada, 2021)。国际基督教大学教学中心对2020年春季参加在线课程的120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在线学习期间出现的身体和心理问题数量明显增加。常见的问题包括背痛、眼疲劳、头痛、耳鸣和心理压力。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使用电子屏幕、难以保持学习动力以及缺乏人际互动。新冠疫情期间校园生活的中断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小型博雅院校的申请人数减少。
疫情冲击下全球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
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差距扩大。前所未有的全球疫情迫使所有教学和学习都紧急转变为在线模式,而许多高等教育系统对于学生和教师使用在线平台参与教学、学习、研究和相关活动并未做好准备。虽然虚拟学习和技术平台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但国际比较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和其他国家间的数字教育差距正在扩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21)的数据,截至2020年4月14日,全球188个国家关闭了学校,超过15亿学生受到影响,占总入学人数的91%以上。在疫情期间学校的关闭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现象。学生们虽被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远程学习方式,但不同收入群体有不同的学习体验(Vegas, 2020)。拥有足够资源的国家能够为其公民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设施,而只有36%的中低收入国家的居民能够拥有在线学习平台并获取在线学习资源(UNESCO, 2021)。
麦肯锡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对非洲裔、西班牙裔和原住民学生(Dorn et al., 2020)。在第三世界国家,在线和远程教育项目往往集中在城市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Devkota, 2021)。同时,另有研究报告表明,疫情期间高等教育的中断程度因地区而异。Nursamsu等人(2021)的研究揭示了教育质量与地区发展水平的关系,而在线和远程教育的质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城市相较农村地区会因为更集中的资源而享有更好的在线学习环境和设施,但这却给农村带来了不利影响(Nursamsu et al., 2021)。类似的经验也可见于其他发展中国家(Belay, 2020; UNESCO, 2021)。此外,由于学生学习效果和个人福祉的降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在新冠疫情期间广泛提高(Amoah and Mok, 2022; Mok et al., 2021)。
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鉴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虚拟教学面对的挑战,疫情对学生的跨文化体验也产生了影响。外出限制和社交距离等情况导致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活动由在线网络教学所替代,虚拟技术被应用于支持跨境沟通、跨文化理解和知识交流。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学生社区和在线互动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支持国际和跨文化学习。在这一趋势下,全球33所大学签署了支持学生交流的联合声明。并且,全球超过60%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疫情期间增加了虚拟交流活动数量(UNESCO, 2021)。学生在线交流节省了国际出行的费用,使得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进行跨文化交流。虚拟在线社区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国际出行的学生获得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疾病、残障人士等。尽管如此,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对虚拟跨文化交流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支持学生的跨文化体验,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克服学生交流的障碍,比如,基础设施限制、项目证书认证、行政措施差异、语言障碍和信息获取等问题。
以上讨论提醒我们,虽然技术平台的引入对增强学生的虚拟学习和交流有良好的效果,但同时需要意识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当然,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全球高等教育已经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现象。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教育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Mok, 2022)。在虚拟技术支持的学习平台和研究使用方面,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和教师参加虚拟教学活动的机会,导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教育等级化加剧,而小型和资源较少的博雅院校受数字鸿沟的影响更为严重。
疫情后博雅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可以肯定地说,疫情带来的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并不是新鲜课题。然而,除了高等教育中加剧的不平等问题,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博雅教育也面临其他重要问题和挑战。
其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教育轨迹的变化,例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线教育、跨境校企合作、学生和教师流动,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二,发展先进技术设施和培养教师/员工能力以适应技术密集型的教学要求的压力。其三,提供优质教育以为本国和全球的职业技能发展和全人教育发展作出贡献的压力。其四,平衡教学与研究(Xiong, 2021),以及职业兴趣和博雅价值观的压力。其五,博雅教育成本控制的压力,由于公共和私人部门都在削减教育预算,因此博雅院校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来源。
为了解决博雅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Schneider(2023)强调了三个关键主题:一是培养智力发展能力或思维能力,二是促进公民和社会责任,三是帮助學生在多种情境下整合、适应和应用他们学习的技能。特别是第三点,为博雅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专注于在广泛的学科和不同情境下整合和应用学习技巧和能力。
笔者(2023)赞同Almendingen等人(2021)和岭南大学(2020)的观点,认为全球的博雅院校应该共同制定清晰的虚拟交流目标和预期成果,并开发透明的评估和审核方式。同时,学者们还强调了加深全球博雅院校之间协作和合作的重要性。笔者的新近研究简明扼要地分析了亚洲博雅大学联盟如何丰富学生学习和教师研究的实践探索,Abrahám(2023)论述了关于欧洲文理院校联合会和黑斯廷斯分会的相关情况,Hastings(2023)介绍了关于博雅院校与教育基金会的合作,并提供了相关经验,强调博雅机构之间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跨大学和跨境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与具有强烈博雅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博雅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领导才能、服务心态和积极应对未来的年轻一代,那么我们将有望实现更好的博雅教育成果,并得到社会整体的更广泛认可和支持。
Gigliotti(2023)指出,价值观驱动的领导方法在应对危机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对加强博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也至关重要。他认为,“在博雅教育的背景下,危机领导力要求机构的领导者意识到观念在塑造组织印象方面的力量,并且要坚定不移地践行承诺的原则和价值观,实现多元社区成员的团结互助”。
对未来博雅教育的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的自由化,博雅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可以为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正如Yonezawa和Shimauchi(2023)所论述的,没有一概而论的全球趋势,也没有一个所有博雅院校都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相反,学者们探讨了在独特背景下实践博雅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从相关研究中可以总结关于在不确定的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发展博雅教育的启示。
首先,应该定期、一致和系统地提升机构领导力和教职工能力。领导层和教职工的能力是深刻影响博雅院校适应性和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博雅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者、行政人员、教职员工和其他全职或兼职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Jiang(2023)和Gigliotti(2023)强调,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时期机构领导者的规划和愿景分享对于成为领先博雅院校极为重要。此外,Zalles、Montúfar和Velasco(2023)指出,领导者的全球视野对于博雅院校在高度国际化和相互连接的世界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正如Jung等人(2016,第189页)所认为的,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同行支持”以及领导者对创新和实验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博雅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其次,应该与不同类型的组织建立合作和伙伴关系,如与高中、大学、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国际组织等。这种关系涉及涵盖个人、机构、国家、区域和全球等各个层面的广泛领域,包括学分互换、留学、在线课程设计和共享、学术研究、刊物出版、市政项目、实习和创业,旨在加强博雅院校的竞争力,更有效地实现博雅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和目的的机构、区域、双边和国际合作活动,才能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有效指南。
再次,博雅院校亟需明确其教学成果并加以应用,以确保和宣传其教育质量。这是为所有学科领域博雅教育的基本学习成果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所有高等教育机构最有力的教育质量指标,就是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了学习目标并成功发展了预期能力。长期以来,博雅院校更注重学习过程,而忽视了定义和衡量学习成果。为了准确描述其在实现高质量博雅教育方面成功与否,博雅院校需要收集学生在博雅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数据,以及他们发展各项能力的投入和努力。
又次,博雅院校应该考虑应用各种数字技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并培养他们获得可转移的技能,为未来奠定更广泛的知识基础。将数字技术和各种数字资源整合到博雅学习环境中,提供灵活、经济、高效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意数字技术在博雅教育中的可能性、优势和局限,以及全球范围博雅院校的良好实践。Jung(2023)展示了未来博雅教育模式与数字技术在博雅课程和教学中的应用和整合。在新冠疫情期间,博雅院校得到了数字技术应用的广泛经验,现在正是博雅院校主动思考并实践数字技术融入和整合的最佳时机。
最后,虽然博雅院校亟需利用每一个机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整合数字技术,但也需要考虑缩小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机构和家庭之间存在的教育不平等。正如前文所讨论的那样,基础设施、性别、收入水平或其他因素将进一步加剧已经存在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数字鸿沟,进而将一些学生排除在科技化的博雅教育之外。在博雅教育的未来发展中,迫切需要有意识地制定政策和策略来缩小数字鸿沟。
后疫情时代博雅教育的新定义
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对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对博雅院校未来发展的影响。随着人口、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领域的变化,尽管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保持不变,但社会、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新需求不断涌现并持续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不同利益相关者持续变化的需求。尤其是自疫情暴发以来,一部分博雅院校已经彻底消失,一部分被迫或自行转型为职业或专业教育,另一部分削减自身本来就紧张的预算、裁员或终止了教学项目(Baker et al., 2012; Ferrall, 2011; Jung et al., 2016; Nietzel, 2020; Smola, 2020)。博雅院校甚至已经开始重新定义未来的博雅教育。疫情后得以保留下来的博雅院校和项目基本都是那些成功应对疫情挑战,并在其教学目标、课程和方法上作出调整和改变的院校。前几年的危机和变化给博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留下了重要课题:在社会、技术和经济的紧迫压力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博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应该如何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博雅教育的未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积极投身博雅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探讨他们的独特经验和认识,以为未来博雅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博雅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一个学有所成的、高度道德的社会人”(Ma, 2018),博雅教育本身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技能,并帮助学生发展道德和公民品质的方法(Chopp, 2014)。此外,博雅教育的目的不应局限于教授一系列人文学科课程,而是应该通过涵盖艺术、科学、实践和专业各领域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注重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接受不同的思想和经验,并有意识地、反思性地参与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
在此博雅院校入学人数下降,传统博雅院校和其他类型的博雅项目正在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之时,尤其需要了解博雅教育的趋势、讨论其挑战和机遇,以及探索在前瞻性大学和院校创建新博雅教育模型。
结论
重视博雅教育的严谨研究和理论发展。虽然当前有多种新兴的博雅学习模式,包括在线和混合学习、虚拟交流项目、将创业精神和发展思维融入博雅课程以及合作课程设计和共享等,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在线教育能否实现博雅教育的初衷?哪些教学策略相比之下更为有效?在新冠疫情前后,博雅教育的认知和非认知成果是否发生了变化?职业兴趣在博雅课程中如何得到有效的体现?博雅教育的假设是否得到验证?博雅教育如何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博雅教育的研究如何推进相关理论发展?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严谨的研究来回答。
严谨的研究应该基于理论框架,以文献综述为先,并采用恰当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旨在解决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正如Einfeld(2023)在近著中所指出的,我们需要更多关于博雅教育的具体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在面授和在线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博雅教育的研究。Gigliotti(2023)建议,通过严谨的研究获得关于领导力和政策有效性的经验证据十分必要。为了使博雅教育被广泛接受、高度重视并得到充足的资源投入,还需要有关其教学质量和结果的实验数据和经验研究,并探讨其对个人、当地、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为应对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适当的理论和嚴谨的研究来改革、重塑和重新定义博雅教育极为重要。Lewin(1952,第169页)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正如Hoover和Donovan(1995年,第40页)所总结的,在社会科学中,理论提供了解释数据的模式和方法,将不同的研究联系起来,为概念和变量提供了特殊意义和分析框架,可以帮助理论家、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在更大程度上诠释实践结果。然而,当前博雅教育领域理论匮乏。博雅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总结和解释积累的知识,看清当前位置、需要做什么以及发展方向。同时,博雅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有意义的研究议题,并从广泛的视角解释研究结果。再者,博雅教育理论还可以为博雅教育提供最优发展策略并作出未来预测,从而为博雅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与其他教育领域相比,博雅教育领域至少在理论上是不足的。虽然现有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模型可以应用于解释博雅教育,但强调博雅教育的独特特点和实践的理论才更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理解博雅教育,并以更明确的目标推进博雅教育发展。总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更聚焦的理论来应对博雅教育不断变化的形势。
培養具有全球视野和关怀意识的机构领导者。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挑战和困难后,全球高等教育界已经开始更清楚地意识到博雅教育的价值。全球各地的高等教育系统需要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培养未来的机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不仅关注个人发展和国内问题,而且具备关怀意识和全球思维,可以从国际视野中找到适合解决本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正如Schneider在其近作(2023)中所言,“世界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手中”。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而博雅教育恰可以对和平教育作出重要贡献。在高度不稳定的世界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地缘政治呈紧张态势,国际格局发生剧烈震荡。高等教育领导者需要更加关注通过整合博雅教育活动来促进和平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度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让其沉浸在国际研究和比较研究中,为其提供以实证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研究环境等策略越来越重要。应该重新组织和创新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期提供更广泛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多学科、跨领域和国际化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并回应地区需求的引领者。当务之急,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机会,不仅限于课堂环境,还包括各种不同的学习模式,例如,创新在线课程和虚拟交流项目,以鼓励学生在多元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总之,博雅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为全人类的和平团结和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我们在此援引国际奥委会主席Thomas Bach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致辞作为结语。他呼吁世界各国领袖秉承并践行奥林匹克精神:“无论我们的长相、出身和信仰如何,人人生来平等。奥林匹克的团结精神比那些试图分裂我们的力量更强大……愿各国的政治领袖受到团结和平精神的鼓舞和启示,给世界和平一个机会。”(Bach, 2022)作为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专注于培养具有社会和全球责任感的未来一代,在分析遇到的问题时采用比较的和国际的视角,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策略,以期促进更美好、更团结、更和平的世界。
(本文基于作者2023年出版著作《The Reinvention of Liberal Learning Around the Globe》部分文章辑录,并由岭南大学田真博士协助翻译及作者曾润而成)
注释
A. Tachikawa, 2016,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Colleges: Histori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A. P. Carnevale; C. Ban and V. Martin, 2020, ROI of Liberal Arts Colleges: Value Adds up Over Time.
A. Shankar and R. Bhutada, 2021, "Depression & Anxiety Major Mental Health Issues in College Students, More Studies Needed for Interventions: Psychology Researchers".
A. Yonezawa and S. Shimauchi, 2023, "Gai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Liberal Arts Provision".
A. Einfeld, 2023,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Online Learning: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C. A. U. Chaves, 2014,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Thinking Critically, Creatively, and Ethically.
C. G. Schneider, 2023, "For the US and the World: Clarifying What Matters in a Contemporary Liberal Education".
D. G. Belay, 2020, "COVID-19, Distance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Ethiopia".
E. Vegas, 2020,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E. Aspegren, 2021, "These Colleges Survived World Wars, the Spanish Flu and More. They Couldn't Withstand COVID-19 Pandemic".
I. Jung; S. Omori; W. P. Dawson; T. Yamaguchi and S. H. Lee, 2021, "Faculty as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in Emergency Online Teaching: An Autoethnography".
I. Jung, 2023, "The Post-Pandemic Future Post-Pandemic Future: Possible Scenarios for Liberal Arts Colleges".
I. S. Jung; M. Nishimura and T. Sasao (eds.), 2016,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Colleges in East Asia: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Age.
J. R. Docking and C. C. Curton, 2015, Crisis in Higher Education: A Plan to Save 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s in America.
J. Smola, 2020, "Ohio Wesleyan Cuts 18 Majors, Consolidates Departments to Save $4 Million".
J. C. Fruehwirth; S. Biswas and K. M. Perreira, 2021,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Mental Health of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COVID–19 Stressors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J. J. Selingo, 2021, "The Future of Gen Z: How COVID–19 will Shape Stud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Next Decade.
J. H. Zalles; C. Montúfar and A. Velasco, 2023, "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e Case of Universidad San Francisco De Quito".
K. Lewin, 1952,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K. Hoover and T. Donovan, 1995,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6th ed.).
K. H. Mok, 2016, "The Quest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y Statu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sian Universities".
K. H. Mok, 2017, "Should Higher Education be Vocationalized? The Rol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Hong Kong".
K. H. Mok and C. Mongomery, 2021, "Remak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Post–COVID–19 Era: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K. H. Mok; W. Y. Xiong and H. N. B. A. Rahman, 2021, "COVID–19 Pandemic's Disruption o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mpetence Cultivation: Student Evalu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Hong Kong".
K. Almendingen; M. S. Morseth; E. Gjolstad; A. Brevik and C. Torris, 2021,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Online Teaching Following COVID-19 Lockdown: A Mixed Methods Explorative Study".
K. R. Devkota, 2021, "Inequalities Reinforced Through Online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COVID–19: 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Nepal".
K. H. Mok, 2022,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K. H. Mok, 2023, "The Call for Deepening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 Review of the Alliance of Asian Liberal Arts Univers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Lingnan University, 2020, "LU Survey Shows over 60%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Found Online Learning not as Effective as Face-to-face Teaching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L. Gordon, 2021, "Mills College Announces Plan to Close, Triggering Debate about Other Schools' Futures".
M. S. Roth, 2014, Beyond the University: Why Liberal Education Matters.
M. J. D'Souza; K. Fry; L. Koyanagi and A. Shepherd, 2020, "COVID–19 Impacts at a Small Mid–Atlantic Liberal–Arts College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EM Education".
M. T. Nietzel, 2020,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s Face the Full Force of the Pandemic".
P. Marber and D. Araya (eds.), 2017, The Evolution of Liberal Arts in the Global Age.
P. A. Amoah and W. C. Mok, 2022, "COVID–19 and Well–being of Non–local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P. D. Hastings, 2023, "A Partn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in Tokyo and the Japan ICU Foundation in New York".
R. Chopp, 2014, "Remaking, Renewing, Reimagining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 Takes Advantage of Change".
R. Seltzer, 2020, "MacMurray College Closing at End of Semester".
R. A. Gigliotti, 2023, "Crisis Leadership in Liberal Arts Colleges".
S. Volk and B. Benedix, 2020, The Post–pandemic Liberal Arts College: A Manifesto for Reinvention.
S. Bergan; T. Gallagher; I. Harkavy; R. Munck and H. van't Land (eds.), 2021, Higher Education's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Building a More Sustainable and Democratic Future.
S. Nursamsu; W. H. Adieijoyo and A. Rahmawati, 2021, "Education for Al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isparity on Learning Engage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Indonesia".
S. Abrahám, 2023, "The European Consortium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Manifesto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Europe".
T. Bach, 2022, "IOC President's Speech—Beijing 2022 Closing Ceremony".
UNESCO, 2021, Report on the Fu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Envisions Collective and Holistic Responses to Global Challenges.
V. E. Ferrall, 2011, Liberal Arts at the Brink.
V. L. Baker; R. G. Baldwin and S. Makker, 2012, "Where Are They Now? Revisiting Breneman's Study of Liberal Arts Colleges".
W. C. Kirby and M. C. van der Wende (eds.), 2016, Experiences i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Education from America, Europe, and Asia: A Dialogue Across Continents.
W. Xiong; J. Jiang and K. H. Mok, 2020,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s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W. Moner; P. Motley and R. Pope-Ruark (eds.), 2020, Redesigning Liberal Education: Innovative Design for Twenty–First–Centu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 Xing, 2021, "Profile of a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eader: Ka Ho Mok".
X. Wang; S. Hegde; C. Son; B. Keller; A. Smith and F. Sasangohar, 2020, "Investigating Mental Health of US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ross–sectional Survey Study".
Y. Ma, 2018, "Liberal Arts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oncepts and Practices".
Y. Li; A. Wang; Y. Wu; N. Han and H. Huang, 2021,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Y. G. Jiang, 2023, "The Liberal Arts Tradi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ast and the West".
責 编∕桂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