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响利,李成云,王芬宇,张 茜,张 乐,王俊玲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凸显出我国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的能力有待提升,对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公共卫生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1-5]。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短缺一直是我国公共卫生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6-7]。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公共卫生人才。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国家战略任务。这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建设迎来新的机遇。然而,近年来中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行新生入学后择优转专业政策,大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科申请转专业人数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新生存在专业录取满意度低、专业认知度不足、专业思想不牢的情况[8-10]。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兰州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近5年新生专业录取满意度、专业认知度和转专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公共卫生人才专业稳定性面临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以期为高校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思想和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兰州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2017—2021级录取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问卷,对兰州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2017—2021级新生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专业认知、第一志愿分布、专业录取满意度和转专业意愿的调查。
1.2.2 数据收集
收集兰州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2017—2021级学生的录取人数和转专业人数,并分析他们转专业的去向,计算每个专业和每个年级的转出率,以教务处的记录为准。
1.2.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卡方检验分析:分析2017—2021级新生第一志愿分布、对专业录取满意、了解公共卫生专业和转专业意愿的基本占比情况,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各个年级之间的结果。
单因素分析:以“性别”“专业”“第一志愿是否为公共卫生学院”“第一志愿是否为录取专业”等为自变量,“入校后是否想转专业”或“对当前录取专业的满意度”为因变量,录取专业满意度从“不满意”到“满意”,分别赋值1~4分;评分越高则表示专业录取满意度越高。想调整专业赋值1分,不想调整专业赋值0分,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检验对问卷中的影响因素做单因素分析。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转专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校后是否想转专业”为因变量。
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87份,有效问卷553份,有效率94.21%,其中2017—2021级有效问卷分别为107份、114份、106份、99份和127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2017-2021级新生的第一志愿分布、对录取专业满意、了解公共卫生专业和调整专业意愿的占比情况(见表1)。
表1 新生对专业录取满意、了解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和转专业意愿占比情况(%)
公共卫生学院2017—2021级新生中第一志愿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比例为30.16%~39.25%,其他专业的比例为39.37%~59.52%,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比例仅为10.32%~26.77%,相对较低(表1)。2021级第一志愿报考公共卫生学院的比例最高,为26.77%,与2020年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2.0,P<0.05)。2017—2021级新生对录取专业满意的比例为48.60%~67.55%。关于新生对专业认知调查发现,2020—2021级新生入校前对专业了解情况和对公共卫生知识需求的占比有所增加,各年级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关于新生转专业意愿调查发现,2017—2021级新生入校后有转专业意愿的比例为47.24%~63.55%,而2021级新生想调整专业的比例降低(47.2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2017—2021级新生入校后改变转专业意愿的比例为28.97%~43.43%,各年级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1 新生转专业人数分析
被调查公共卫生学院2017—2021级共招生587人,分为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各自的转出率和总转出率如表2所示,虽然各年级各专业新生转专业的数量和比例有所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
表2 2017—2021级新生转专业人数分析
2.2.2 新生转专业去向分析
2017—2021级转专业去向以基地班、临床医学为主(见表3),两者占到总转出人数的50%以上,其中转去临床医学专业的比例在20.59%~42.42%之间,这一结果与前述第一志愿报考临床医学调剂到公共卫生学院的比例分析基本一致。
表3 2017—2021级新生转专业去向分析
2.3.1 专业录取满意度及转专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今后更好地加强公共卫生学院新生专业思想教育,降低公共卫生学院新生转专业的比例,我们进一步分析了2017—2021级新生专业录取满意度和转专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性别、民族、是否了解公共卫生知识、对公共卫生知识是否有需求、第一志愿是否为公共卫生学院、对自己前景预测如何等都会影响新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结果发现,女生、少数民族、对公共卫生有一定认知、第一志愿为公共卫生学院、不了解转专业政策、对自己前景预测比较积极的学生对自己录取专业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表4)。性别、专业、民族、对公共卫生的认知程度、第一志愿、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对转专业政策了解程度、对自己前景的预测等都是新生是否想转专业的影响因素(表5)。
表4 新生专业录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分,
表5 新生转专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分,
2.3.2 新生转专业意愿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表6),整体女生转专业的意愿比男生低(OR=0.48,95%CI=0.31~0.74,P<0.05),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新生转专业的意愿比预防医学专业的比例低(OR=0.43,95%CI=0.27~0.69,P<0.001);第一志愿为公共卫生学院的新生转专业的意愿比非第一志愿的新生低(OR=0.34,95%CI=0.19~0.62,P<0.001);录取专业的满意度越高,新生转专业的意愿越低(OR=0.24,95%CI=0.18~0.32,P<0.001);对转专业政策了解得越多,转专业的意愿越高(OR=1.47,95%CI=1.01~2.14,P<0.05),进入学院报道后改变之前转专业的想法,新生转专业的意愿降低(OR=0.42,95%CI=0.27~0.64,P<0.001)。
表6 新生转专业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2.3.3 新生入学后改变转专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级到2021级新生入校后有转专业意愿学生占比达47.24%~63.55%,而入校后改变转专业意愿可以有效降低转专业的比例。调查改变转专业想法的原因发现(表7),入院后改变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占34.0%,其中位居前3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以及学院领导和老师”(13.92%)“更加了解专业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11.39%)和“学长学姐”(10.39%)。
表7 新生入学后改变转专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2017级到2021级新生入校后拟转专业和最终转专业的比例均较高,说明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新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压力。很多学生在高中时专心于学习,把考入好大学作为第一目标,而对专业的了解往往不够深入,导致其在报考志愿时、入校后对公共卫生专业了解认知不够[11]。公共卫生学院新生学习开始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对公共卫生主修专业了解不够,专业认同度不强。另外,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性别、专业、第一志愿、录取专业满意度和入校后改变转专业想法是影响新生是否想转专业的重要因素。男生专业录取满意度低于女生,转专业意愿高于女生,与之前对预防医学专业认同状况调查结果一致[12]。分析原因可能是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的待遇相对低,无法满足男生对择业薪酬的要求,因此男生更愿意转去其他专业,尤其是临床专业;而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更符合女生的工作预期。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临床专业来说,学生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学科价值和目标、应用前景的认识不清晰,这与目前“重医轻防”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1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新生转专业的意愿比预防医学专业的比例低,可能与该专业新生转专业的选择相对较少相关[14]。提高第一志愿的报考率是提升新生专业录取满意度和专业认同度,降低转专业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徐琳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针对目前公共卫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的问题,应加大本科招生宣传力度,动员更多教授、专家学者加入招生宣传队伍,通过“教授走进高中讲堂”等多种形式[15],宣传公共卫生的应用范围以及就业前景,提高学院在中学的知名度,加强中学生对公共卫生专业的了解,以期提高公共卫生学院第一志愿报考率及生源质量。另外,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增强了公众对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了公共卫生专业的社会认知度[16-17],这是本调查结果中2020级和2021级新生入校前了解公共卫生专业的比例以及对公共卫生知识的需求比例较2017—2019级新生有所提高的原因,也是2021级新生第一志愿为公共卫生的比例较往年增加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性的宣传公共卫生专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学院第一志愿的报考率。
另一方面,本调查发现入校后改变转专业想法的新生占34%,这是降低新生最终转出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在新生入校后,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增加新生专业思想稳定性和优化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工作[14]。建议具体措施可包括:①继续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在学生思想动态、就业指导、班级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对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稳定专业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②加强学院领导、本科生导师及授课教师专业思想的传输,从思想、专业和就业等环节进一步深化新生对公共卫生学科的认知;③邀请学院高年级学生及优秀校友开展讲座,分享自身的经验及目前就职岗位的体会,以实例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就业岗位,解除心中的疑惑和对公共卫生学科的偏见;④为新生开设《公共卫生导论》课程,讲解学科历史、领域前沿、专业动态、发展趋势、职业定位、个人发展等内容,让新生在入学后能及时接触和了解公共卫生专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新生建立比较全面的专业认知,从而改变转专业的想法。
另外,各公共卫生学院还应加大加深与本科生实习基地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力度,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升学率,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通过以上措施增强公共卫生学科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科新生的专业录取满意度、稳定专业思想、降低转专业比例。